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20世纪60—70年代的 美国处在一个极其狂乱的年代。有“新左派”思潮影响下以反战为主题的校园 反叛运动,还有以黑人为主体的民权运动,以及环境生态运动和女权运动,更 有同性恋、性解放和嬉皮士等反主流文化运动使美国乱成一锅粥。当时整个世 界也处在一个“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状态中。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法 国的五月风暴、波兰的团结工会、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还有柬埔寨波 尔布特现象,其社会性质虽然并不相同,但其所谓“动乱”状态却是一样,很 难归结为某些或某个强势人物 的恶意挑动和权力安排。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以个人的坚强意志和独特个性去取得成功当是极富魅力的。李小龙 ,的永恒影响在于他反映了这样的一个特定时代,而任何离开时代内容的所渭普世东西,其实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340

关于少林武术的一个谈话

一§ 一

在中国,少林拳系是“禅武合一”或“拳禅合一”的符号和标志。传说少 林拳是禅宗达摩大师创编并传授下来的,这个传说究竟是否属实?我是从20世 纪50年代开始自学练武的,至今已经练了半个多世纪,最初学的还是被称之为 “北少林拳”的北方拳种,对此有过不少的亲身感受,所以今天可以跟大家简 单交流一下自己对武术的一些体验和看法,其中恐怕不免有些想当然的胡说八 道,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刚才阿兰拉先生谈到达摩跟武术的关系,认为 武术是由印度经达摩传给中国,而中国人也常说“天下功夫出少林”,突出少 林寺是中国武术的“祖庭”。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

(一)中国武术的历史形态和学理渊源

武术原本是一种以技击为核心的环境应对综合实用技术。它的“根”在 哪里呢?它的根是动物性的攻击自卫本能。这个攻击自卫本能在一定的社会历 史环境中经一定思想观念指导进行技术化以后,就逐步形成一个技击的技术体系。有什么样的武术观念便有什么样的武术形态,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很难说是哪一个人独立的发明创造。整个少林武术不外是中国武术自身历 史演化发展的结果。

最先出现的是孕育期的“前武术形态”,原始社会后期武术开始从动物本 能升华,其技术训练则依附在原始巫术活动里得到最初的发展。接着在先秦到 汉唐进入生长期的“准武术形态”,有了自身特质并初具规模,基本的东西都 有了,但尚未从“兵技巧”等领域中独立出来形成自身系统。在宋明到民初则 进入成熟期的“武术形态”,有了套路、器械、功法和搏击实用的庞大技术操 作体系,有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分化,还有了自己的完整理论解释,并向各个不 同的活动领域扩张渗透。此外还有一个衰老期的“后武术形态”,从民国开始 到现在它又逐步脱离技击技术,日渐体育化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竞 技和表演项目。作为武术运动 核心那基于生存竞争的技击

博弈活动,其实全球人类都是一样的,但它要形成自己的 独特技术体系,表现为一定的 • 文化形态,那就要看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历史机遇的相互作用,正是这些不同条 件的相互作用,使它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质。在这里,中国农耕文化背景下 的肢体应对方式,跟印度森林文化背景下的肢体回应方法,尽管可以相互影响,但 却不可能完全雷同,由此很难全盘照搬。任何技术都是一种文化,普遍的本能 不叫做技术。认为中国武术从印度传来,看来并没有事实依据。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并不了解印度文化,我们就看到了中国武术开始出 现了一些非常独特的武术观念,武术是要有武术观念来指导的,没有这个观 念就构不成一个自觉的文化形态。比如说我们在《庄子》里面的《说剑篇》,还 有《吴越春秋》里面的《越女论剑》等等记载看到,都是用阴阳相济和变换 来描述武术操作,都表达出中国武术那种个体博弈“尚巧、尚智,而不尚力” 的“阴性”技击取向,由此并不完全适合军旅作战和竞技运动,但在个人肢 体自我防卫和紧急避险中却具奇效;这是最早完成并且是极有特色的武术观 念,它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完整地诞生来到世上。后来到了完全成熟的“武术形态”中,传统武术便更是积淀并借助了几乎所有的中国学术思想。尽管 传统武术并非是社会上层文化精英所创,但主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氛围却不 可能不对传统武术起着强大的催生作用我用这么几句话来概括:第一个叫“起于易”,易就是巫术的理性化结果,因 为人的原始活动都是跟巫术联系在一起的,巫术在当时是非常实用主义和情感迷的。但周易则把它理性化了,用阴阳两个符号来描述万事万物的变化,所 以武术里面也用阴阳结构来描述整个技术操作。

第二个叫“成于医”,中医理论给它提供了一个人体活动的模型,因为它 是一种人体活动、人体操作,必须符合人体活动规律和生理运行机制,所以由 中医的经络和气血学说给它提供一个人体模型来解释。

第三个叫“附于兵就是大量地依附在军事里面,作为“兵器巧”,即附 在冷兵器时期的单兵作战武器技术里面得到发展,但是单兵作战的军事武器技术跟整个武术还是有区别的,群体对抗“事的成功”跟个体对抗“人的生死”,在还有“主于道”,它的价值核心是“道”,整体倾向于道家学说。武术最 基本的社会功能,是强身健体、袪病延年,接着是防身护体,制人取胜,还有 修心养性,悟道怡情等,这里所有的功能都围绕着人的生命来展开。中国的“道” 是自然重“生”的:它以自然生命作为核心,一方面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把握,另 一方面是“中庸之道”的动态平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以称之为“主 于道”。

接着是“融百家”。百家包括儒、佛、法、墨、杂,以及汉代经学、魏晋 玄学等,各个方面的精华都被融入到里面去了。最后则是“汇于理”,被统一 融汇到宋明理学那里,宋明以来整个中国武术的拳理阐释框架,其实就是来自 宋明理学的。

那么,佛教对传统武术到底有没有影响呢?我们知道,佛教是种外来的 宗教,其教义有着强烈的出世、禁欲、苦行和不伤生、非暴力等内涵,这些 东西不仅是和当时的中国文化环境格格不入,也和一切战争、杀戮、争斗、伤 害、侵犯等暴烈行为水火不容,从而跟武术本身宗旨和基本价值相对立。佛 教文化关于“四大皆空、五蕴为幻、人生是苦”,而人的身体则不外是个毫 无价值的“臭皮囊”之“解脱”理论,跟武术强身祛病的身体锻炼和防身护 体的技击技术方向,就价值指向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完全相反的,所以佛 教学说在很长的时间内其实并未能真正和完全地进入武术理论深层(中国武 术的主导思想是道家的生命哲学)。不过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特别是作为一 种倾向性的社会信仰思潮,佛对武术肯定是有影响的。然而它的影响到底有 多大,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大家的评价则很不一致,比如说在武术理论界 里面,有人说它跟佛家的关系仅是一个“粘附关系”,依附佛教的,借助于 宗教保护伞,这种关系是外部的,但有的人认为不是粘附关系,是一个“融 汇关系”,这种关系则是内部的。

(二)少林武术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

这里面就涉及少林武术的问题,少林武术是禅学思想影响下产生的武术,它 之所以形成这么庞大的武术体 系,甚至被别人称之为“天下功夫出少林",到底是什么 343 原因呢?按照我的理解,这也是佛家所言的“因缘假 合”。我这里讲的“因缘”,它包含有外部环境或者叫做条件,即“缘"有内部究竟或者叫做根据,即“因"。我 们现在看看武术是怎样跟禅宗结缘的:

首先是寺庙的原始选择。北魏时期少林寺的开创者是来自印度的拔陀,又 名佛陀。他收了两个很有名的徒弟,一个叫慧光,一个叫僧稠,这两个人都有 奇功异能。慧光在一个井栏上面踢毯子,一口气踢了 500多下,身手非常敏捷。僧 稠后来变得力气非常大,原本他的力气是很小的,到处被人欺负。据说他做梦,对 大力金刚讲“我受人欺负,应该怎么办?请给我力量”大力金刚让他吃牛筋,于是他变得很有力气。这些奇功异能尽管并不直接就是武术,但却跟武术同属肢 体技能,由此能够同类相通。可以认定,这种原始“选择偏好”所造成的“路 径依赖”,为以后少林汇聚天下武术人才做好了铺垫。

浏览2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