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有无相生、阴阳相济,而动静相间、开合有序。“有”是以“无” 为背景,“实”则以“虚”为前提。我们知道,意义是一种规定,这种规定又 是从无规定建构而来。“顺为生人、逆则修仙”,回到本初恰好是为了新的发 展。这也就是太极拳中所说的“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西哲有云:“人 是上帝没有完成的作品”,人不能停留在既定的状态上,而是要不断地超越自 我、突破本能而学习新知。在这超越和突破的背后,直接走向当代人文精神; 这跟马克思所说那“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明显相通。正因为 这种扬弃和超越,让人能够自我主宰从而真正成为自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 它区别于当代贪得无厌那“发展生产力”的“工业文明精神”,并跟“生态社会” 的未来发展战略相通和相接。其区别于西方人的中国式智慧,则是万物一体、主 客消融、自然无为、同合大道的逍遥游。生命的意义并非是现在就能给予和决 定的,事物从根本上说只是大化流行的自发行为和状态,“自得”的真实含义 当是“得之于道”。
我们反复强调,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以把自己的生命 作为意识对象;养生的归宿当是反思生命的意义和追求人的自觉,而不能仅 是停留在存活时曰的延长。武术应对并非是无目的之“为变而变”,所有应 变的活动都是用以通过自身生命系统的整体协调和有序运行,并由此实现生 命的价值和体现存在的意义。它一方面“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又“以 万变保不变”;特别讲求自身生命运行的稳定和持续。武术观念中的“动中 求静”,不但强调了具体生命过程的边界和生命能量的有限,而且还强调了 生命活动的可控性质和活动目标的有效性能,因此追求自我生命质量的提 高。如前所述,中国式的哲理首先是易理,所谓“易有三义,变易、简易、不 易”,这就是讲以动应变、动中求静,把握规律,在变化中求得永恒。所渭 “我身自有长生药”,“我命在我不在天”,旨在健康长寿的养生应对活动最根本的便是调整自身的活动方式,它并不限于一般适应性的身心自我调整,而且更重要的则是促使生命自觉和挖掘生命潜能,并使之与内外各个方面的演化相适应。在这里,即象明 性”和“尽性立命”,于此 生并在最后又融为一体,其体、返璞归真就是“尽心知 本体、功夫、境界由分化产 基本路向是“尽心知性可知。
一代武哲李小龙
一§一
只懂拳艺操作的工匠是武术拳师,既懂拳艺操作又有武术理论的则是武术 家。武术技术的运行,表现为“手眼身法步”的物质性操作应对,但在这背后,却 需要有“精神气力功”那精神意蕴的探究调控。中国传统武术具有很深的哲学 意蕴;它“虚而不空、无形有物”,超越动物本能而创造人类文化,使操作实 践得以走出当下而趋于未来。武术确实不是哲学(武术讲操作,哲学讲思辨),但 如果没有哲学精神的支撑,武术功夫也是“上不了身”的。作为一代武术大师 和演艺大师的李小龙,就读于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专业,并且提出了自己一整 套武术哲学。他说:“武术和哲学看来是两个极端,但是我以为国术的内涵部 分,似乎已经日渐晦暗,而国术每一个动作,都似乎有着它的道理。我想,国 术应有一套完整的道理才对。我希望把哲学精神,融进国术里去。所以,我坚 持读哲学。”他进一步解释说:“单靠功夫在技艺方面的知识并不能使一个人 成为个中高手,他必须深入研究其内在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只有在他思想 生命的本质达到完全融和的程度时才能求得,这也是要达到道家的所谓无为。所 谓无为则包括了明心见性,即要能让自己的思想流动,完全不受任何内在与外 在的干扰。”正是一种高超的武术哲学,使得李小龙的魅力长存。
李小龙祖籍顺德均安,父亲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本人生于 美国,成长和成名则在香港,并曾就读于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州立大学心理系,攻 哲学专业,具有明显的广府文化背景。笔者以为,有什么样的思想意念就有什 么样的实际操作。武术技术本身确实不是思辨,然而这并不等于必须排斥思辨。李 小龙在描述自己的成长道路时说:“我之所以选读哲学,与童年的好勇斗狠有 关联。我常问自己,胜了又怎样?为什么人们会把荣誉看得那么重要?怎么样 的‘战胜'才是光荣的?于是,导师协助我选系的时候,认为以我发问的精神,最 好修习哲学。他说,哲学会告诉你为什么才活着。”笔者以为,哲学并不是作 为名词的“世界观”,而是作为动词的“观世界”,是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哲识搞学问”,而是不断地“提 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是“世界到学活动并不是孤立的“长知 问题”、“爱智慧”。哲学 底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是科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而是“世界到底可以怎么看”和“应该怎么看”。科 学探究的对象是“事物的演化根源”,哲学探究的对象是“问题的逻辑究竟”。动 物的生命只是自然演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人却把自己的生命作为意识的对象; 动物只有“实存”、可人却有“应然”;动物只能趋利避害、适应环境,可人 却要改变世界、创立生活。哲学就是要帮助人们寻找这个“应当”。李小龙正 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把握了哲学的精髓。
我们知道,中国式思维是一种意象型思维;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通过象形取意去把握对象,并借用哲理符号去处理对象。李 小龙武术也明显地继承了这样的一个传统。有人认为,李小龙大谈哲学是借“玄 学忽悠”以神化自己,并让追随者由此误入歧途;这是需要具体分析的。事实 上当前确有不少人利用科学的名义来进行忽悠,把技术异化为艺术。任何操作 都应提高到理性认识层面,而这种提高所采用的方法却可以不同。中国传统哲 学使用阴阳五行的意象符号,这跟西方逻辑推演使用的拼音符号在实践上是等 价的。历史上哲学为科学之父,哲学的实际功能是为人们探究真理的工具,而 并不是遮蔽人们认知的手段。借助哲学超越当下的认知局限,这是没有什么可 以指责的。
李小龙大学时期最崇拜的东西方哲学家有中国的老子、德国的尼采、法国 的萨特等。他的气质跟萨特的存在主义颇多相似之处。萨特提出要重新认识人 的价值,要认识自我的存在,而不湮没于社会的群体之中,要追求自由,而不 被理性所束缚。李小龙正是这样做的,他我行我素,好表现自己,总是不断地 选择更高目标,无限度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看了尼采的书后,觉得尼采 的书就是为他写的一样。尼采大力张扬“强力意志”,呼唤“超人”,是为“强 者哲学”。李小龙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强力意志和超人境界。他在任何时候、任 何事情上都以年长他许多、且功夫高深的人成为他的追随者为乐事,他渴望并 不断地努力使自己成为最强者。李小龙还把这些“强者哲学”跟中国道家的“潇 洒自如”和“圆融无碍”贯穿起来,“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空 以求全”、“法无定法”,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没有规则是唯一的 规则”。而这五花八门的— — 切,又被统一地放在美国突出竞争、讲求效用、追求成 功的实用主义文化的背景上。
武术本质是肢体冲突的 技击技术,并不是传统秩序的身体教化。其基本功能是自我防卫的制人取胜,也并不是娱乐升平的争霸夺 魁。在中国式“实用理性”的文化背景下,“是否有用”本是其唯一的“存在理 由”。但在宗法社会的活动环境中,同一的技艺却被“尽善尽美”的全面和全 能性的追求给分裂了。所谓“实用”总是相对于一定操作目标来说的;“博大 精深”的技术体系在当下多种诉求的作用下,竟然被分解得支离破碎,由此反 而变得“极不实用” 了。李小龙在现代哲学精神的指引下对传统武技进行了改 革,博取众长而又得其简易,并由此创立了敌手进攻时就势迎截反击的“截拳 道”。李小龙认为,截拳道有三大要素:其一是效率,速战速决;其二是直觉,以 求生本能支配拳法、脚法;其三是简朴,丢弃花拳绣腿,力求一拳一腿解决问 题。这三者相辅相成、返璞归真,构成“无技巧的技巧”。由此他概括出截拳 道的十二个字:“体用、弃形、劲、疾、反应、时间、哲学”。这些说法全都 是直面生死博弈的操作主题,并没有把武术“内劲”神秘化,美国出生和求学 的经历,使李小龙的探究长于要素分析(单向线性考虑)而弱于综合平衡(多 维矩阵思维),由此耗多养少,很难张冠李戴地归咎什么神秘主义的“玄学忽 悠”。所谓“由博返约”、“万法归一”,李小龙的哲学实际上不外是要让武术 中被异化了的东西重新返回自己技击技术的本真。据笔者的了解,李小龙这个 方面的工作,孙禄堂、王梦斋等人也早在进行。其不同的地方在于,李小龙的 当代西方文化背景更为突出,并通过影视艺术的传播手段造成世界性影响。李小龙这个工作至今尚未真正完成,而且也还有明显不足的方面,由此需要后人进一步加以认真探究。
浏览2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