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慢性损伤
这类损伤有时是由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变而来,有的则是在运动中不断劳损,由小损伤逐渐积累而成,例如慢性损伤性腱鞘炎、滑囊炎、靛腱和跟腱按伤、腰肌擦伤等。关于此类治疗,目前较有效的方法仍是利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此外,物理治疗发短波、离子渗入、超声波等,也已被广泛应用,但效果较慢。中药针灸及按摩治疗有较好效果。
运动损伤中,运动员口服非留体类药物有止痛及消炎的作用,如阿斯匹林、消炎痛、保炎痛、保太松等。这类抗炎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如阿斯匹林3g、消炎痛200mg可以减少前列腺素作用的75%。阿斯匹林在运动损伤中是首选药物,它具有口服吸收快、吸收后迅速水解为水杨酸,然后以水杨酸盐的形式分布全身,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80%~90%,并具有镇痛、抗风湿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对关节软骨有预防软骨软化的作用,用于治疗因发炎引起的关节酸痛与跳痛。
九、倭后康复利林
运动损伤的伤后康复训练其重要的任务是使患者早日恢复训练,按时参加比赛,继续提高运动成绩。因此,柔道运动员的伤后康复训练较一般人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康复训练的目的
1.保持运动员已经获得的良好训练状态,缩短重新投入训练的间期,即一旦伤愈,能立即投入正规训练。
2.防止因伤停训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神经衰弱、胃扩张、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等,有人称之为“停训综合症”。
3.运动外伤常与技术动作密切相关。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局部不安排受伤动作的练习,以保证其得以修复,避免再伤。
4.促进损伤的痊愈和功能的恢复。伤后训练可改善伤部组织的代谢和营养,有利于组织修复,减少组织粘连、关节僵硬及活动受限。康复训练可以维持神经肌肉的紧张度,防止肌肉、骨骼的废用性萎缩,最大限度地维持伤部的运动能力。
5.防止因伤后停训而增加体重,以减少影响恢复训练的时间。对柔道项目的运动 员更为重要。
(二)康复训练的原则
伤后康复训练是一项细致、复杂、严肃的工作,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尽量保持全身和未伤部位的训练,一侧肢体受伤时练对侧肢体,上肢受伤练下肢,立位练习有限制可进行坐位或卧位练习等。这样可以避免伤后机能状态和健康情况下降,保持一定的训练水平。对未伤部位的训练,应注意负担量要适当,不要单纯以加 大未伤部位的训练量来替代已伤部位的负荷。
2.损伤部位要合理安排锻炼内容和负担量,安排时要注意个别对待、循序渐进和分期进行。
急性损伤:早期伤区可暂不活动,以免再度出血,增加肿胀和疼痛。一旦症状有所减轻,就应及早开始活动,进行功能锻炼。待基本痊愈后,才能进行正常的训练。一般来说,急性软组织损伤在伤后24或48小时以后即可开始进行活动。轻伤,不肿者,可提早些;损伤较重,肿胀和出血明显者,则可稍晚些。
慢性损伤和劳损:进行合理的伤后训练是最适宜的。在安排训练时,首先要弄清损伤的性质与程度、受伤原理、局部组织的解剖结构特点和弱点,然后考虑局部负担量、康复训练的形式和内容。要循序渐进,从对伤情影响较轻的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专项训练。进入专项训练后,也要循序渐进,并应插入具有一定强度的功能练习。运动量的大小,以练习后症状无明显疼痛,经一晚休息后原有症状不见加重为宜,一般5~6天后,若无不良反应,才可开始加量。
3.功能锻炼:主要是加强伤部有关肌肉的力量练习和关节功能练习,其目的在于发展伤部周围肌肉的负担能力,提高组织结构的适应性,恢复关节、肌肉的正常功能。
在力量练习的内容安排上,不但要锻炼原动肌,而且要锻炼对抗肌;不但要锻炼大肌肉群,而且不能忽视有关小肌肉群的锻炼。在练习方式上,可静力性练习与动力性练习相结合、力量性练习与柔韧性练习相结合。一般以静力性练习开始,然后逐步结合动力性练习;先进行不负重的练习,再逐渐增加负重练习。
4.加强伤后训练的医务监督:每次训练前都要做好准备活动,伤部应使用保护支持带。经常注意伤部反应,及时调整运动量和训练内容。训练前后应进行自我按摩和相互按摩。
(三)康复训练效果的判断及评定
康复训练需经常根据运动的恢复情况调整训练量及训练内容,并经常需要回答和解决受伤运动员是否具有参加训练和比赛的能力问题。因此,正确地判断、评定康复训练的效果是很重要的,一般都可采用与健侧肢体进行比较的方法,比较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肌肉力量(爆发力和耐力)的恢复情况。
2.对抗肌群的肌力平衡情况。
3.关节的活动范围,柔韧性。
4.肢体的本体感觉恢复情况。
5.对专项技术要求所能承担的能力。
(四)康复训练后是否能参加训练的判断
一般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受伤部位恢复到与健侧相同的水平,甚至超过对侧。以膝关节内侧副韧带中度扭伤为例,经适当固定、治疗、康复训练后,其恢复的目的:
1.患侧关节运动范围与健侧相同。
2.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与健侧相等或略有增大。
3.患侧胭绳肌与股小头肌力量的比值趋向合理化范围(50%~67%)。
4.患侧腿围为健侧的90%以上。
5.行走跑步无跛行,弧线跑或“8”字跑10次以上无不良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方可参加正规训练和比赛,否则仍应保持一定的康复训练,不断调整康复训练计划,以期达到最终目的。
十、送劭楹扁流
(一)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是训练后疲劳连续积累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又叫过度疲劳。柔道运动员长时间大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时容易发生。
1.原因
(1)训练方法不当。
(2)比赛过多,中间缺乏足够的休息。
(3)病后身体虚弱,过早参加了紧张训练。
(4)生活制度遭到了破坏,训练后得不到充分休息。
2.原理
(1 )连续疲劳:疲劳的积累使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均衡被打破,破坏了原有的动力定型,使皮层下功能发生紊乱,各系统、器官功能失调,造成神经官能症。
(2)过度训练:使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进一步使内脏器官运动系统出现功能障碍和形态改变。
3.征象
(1)神经系统:不想参加训练,全身无力,睡眠不好,记忆力减退,头昏头痛,心情烦躁,易激动,多汗。
(2)循环系统:脉搏一般增快,血压升高,心悸,心前区不适,心律失常,出现期前收缩和阵发性心动过速,重者出现心脏扩大、明显收缩期杂音和心功能不全现象,心跳,气短,浮肿。
(3)联合机能试验:恢复期延长,出现不良反应,心电图检查出现异常。
(4)血液检查:Hb下降,WBC降低,中性增多,LBC升高。
(5)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肝区痛,腹胀、腹泻或便秘。
(6)呼吸系统:肺活量减少,最大肺通气量减少。
(7)泌尿系统:尿频尿急,尿中有蛋白、红细胞、管型等。
(8)其他:体重下降,运动能力和成绩下降,常合并局部劳损,女运动员常出现月经紊乱。
4.治疗
(1)早期:调整训练计划,减少运动量,改变训练内容,采用积极性休息,增加睡眠时间。
(2)后期:除上述外,必要时暂停专项训练,调整生活制度,保证充足睡眠,温水浴36〜39七。按摩(镇定、恢复性的按摩手法),补充能量,适当的药物疗法,如人参、黄芭、刺五加等滋养强壮、补气血、消除疲劳的中药。西药:维生素B、Be、Bq、C, 镇静剂,ATP及激素(男性激素)等。
5.预防
(1)合理安排训练,全面调整运动量,循序渐进。
(2)遵守生活制度,注意劳逸结合和全面营养。
(3)生病时不要参加训练和比赛,刚愈时不宜参加大运动量训练。
(4)加强医务监督和自我监督。
(二)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是因一时运动量过大超过了身体的负担能力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过度疲劳,与过度训练有区别。柔道运动员在最大强度和次最大强度训练时间较长时易发生。
6.原因
(1)训练水平不够:运动经验不足,锻炼基础差,长期中断训练。
(2)生理状态不良:有病,如心脏病、高血压、感冒引起心肌炎等;有伤,如肌肉挫伤、关节扭伤等有明显症状。
7.征象
(1)急性运动病:面色苍白,头晕恶心,呕吐,急剧衰弱,脉快而弱,血压下降。
(2)急性心力衰竭:嘴唇青紫,呼吸困难,肝区痛,肝脏肿大,心前区痛,心脏扩大,甚至昏迷。
8.急救
(1)急性运动病:安静平卧,保暖,喝热糖水或服用镇静剂。
(2)急性心力衰竭:安静、半卧位,针刺或点揉足三里、内关穴。
(3)昏迷者:用急救穴,皮下注射一支咖啡因(或尼可刹米)速送医院,运送时仍应保持半卧位。
9.预防
(1)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2)做好准备活动。
(3)赛前做体检,有病者,即使是感冒也不要参加比赛,病后参加比赛须得医生许可。

浏览2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