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民间产生大量武术结社组织。它构成该时期武术发展的一大特点。

一、以乡社为基础的武艺结社组织

两宋社会是以自然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的。这种一家 一户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带有很大的区域性,造成不同 地区的相对封闭。同时在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下,同乡同 姓的现象极为普遍,乡社的向心力很强。宋代农村武艺结 社就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建立的。“弓箭社”,河北旧有之。据《宗史♦兵志》载:神宗熙 宁三年(公元1070年)十二月,知定州藤甫言:“河北州县 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使利,与夷人 无异哲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十一月,知定州苏轼 言:“今何期西路被边州军,自演渊讲和以来,百姓店相团 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又自相推择家资、 武艺众所服者为社头、社副、录事,谓之头目。带弓而锄, 佩剑而樵•出入山坂,饮食、长技与北虏同。私立赏罚,严 于官府「弓箭社是自发的民间组织,入社者各置弓一张, 箭三十只,刀一口。弓箭社发展很快,据苏轼调查,当时仅 “定、保两州,安肃、广信、顺安三军,边面七县一寨内管自 来团结弓箭社,五百八十八村、六百五十一伙,共三万一 千四百一十一人”。在乡社基础上建立的弓箭社,当时遍 及河北北部广大地区,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罕见的。除弓箭社外,北宋末至南宋初,各地乡村居民还组织 了寓兵于农的抗金武艺组织“忠义巡社”。“河朔之民,愤 于贼虏,自结巡社”,或忠义社①。他们“各随乡村多寡团结,推择豪右从年服者,以为正、副,置枪杖器甲之属”②。 忠义社除“依时农作”外,就是“御贼备战”。他们“尝于庄 井附近便处”,“教习武艺”③。忠义巡社当时遍及山西、河 北、河南、山东诸省,发展规模甚大。在农村中以“社”、“堡”、“山寨”形式出现的武艺结社 组织,活动规模较小,多劳武结合,行侠仗义于村落间。有 的则以这种形式积蓄革命力量,而后发展成大规模的农 民起义。如仁宗景佑年间(公元1034-1037年),河北、河东“不逞之民,阴相朋结,号为棍子社,亦曰没命社”④。神 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山东历城、章丘“聚党数十,横行村落间”的霸王社,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公元 1102-1110年),扬州“为侠于闾里”的亡命社等。钟相起 义前,曾组织乡社,“相所居村有山,日天子岗,遂即其处, 筑垒浚濠,以捍贼为名,且承师楣,聚众阅习武艺咆。又 如“二淄、青界内有杨家堡。居民皆杨氏。以穿甲制枪为 业。堡主杨安儿,有力强勇,一堡所眼。亦尝为盗于山东, 聚众至数万,有妹曰:'小姐姐(或云其女,其后称姑姑)年二十,瞽力过人,能马上运刀,所向披靡'哪。杨妙真又善梨花枪,称“二十五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⑦。以山寨形式出现的结社,如“登、莱、沂、密间、山林深阴,豪右大姓,自金人入寇以来,告聚徒党,结为山寨以自 保叫农村结社组织的武艺活动,开展的目的、范围、程度不同,有的“自相纠率,保守乡井”或“各据山寨,屯聚自 保”。有的是防御外族侵掠的,也有以反抗封建压迫、剥削而结社的。但这些结社仍有共同点,这就是都具有较强的 军事训练性质,即突出了实用性。以弓弩等冷兵器为主的军事技能训练,刀、枪等均为当时结社组织的主要装备和 训练内容。农村武艺结社组织的出现,在推动我国民间武 术发展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城市结社组织的武艺活动

在农村结社组织发展的同时,城市结社组织也在发 展,但城市的结社与农村有很大的不同。宋代的城市改变 了汉、唐以来城市中封闭式的坊里制度,形成开放式的大 街小巷。随之而起的是商业的繁荣。由于商品经济活跃, 城市人口大大增加。《东京梦华录》称汴京“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这庞大的市民阶层,除了 物质生活外,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和提高,由 此而兴起了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武艺社团。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府(今杭州)出现了争交的“角抵 社”、“相扑社”;射弩有“锦标社”、“川弩社”、“射水弩社”、 “川弩射弓社”、“射弓踏弩社”;使棒的“英略社”等久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载,每社“不下百人”。社的成员 因社不同而异。如“射弓踏弩社”,成员大都为武士,要求 “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射放娴习,方可入此社耳”。角 抵、相扑社大都是有膂力的角抵手;而“射水弩社”“则非 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 也”。参加武艺结社的成员,有的具有一定的技艺水平,大 都是市民阶层,这些志趣相同的结社者,互称为“社友”。这些人入社习武,非求柴米之资,而是为了习武练技,强 身健体,娱乐消闲。这些结社组织活动较为广泛,有的在瓦舍、勾栏的 “游棚”之处,“作场相扑”、“使棒作场”。有的在庙台或教 场,如相扑在“庙上露台”,走马、射弓则在“庙东大教场 内”,活动时间大都在节日迎神赛会或节日演艺集会上。 城市结社组织的活动特色是注重以表演、娱乐为主,与当 时北方农村以习武御敌为目的而组成的“弓箭社”和“忠 义巡社”等完全不同。宋代城市中各种社的出现,也是受工商行会的影响 而建立的。宋代以来,工商业的“行”已十分普遍。《东京梦华录》说当时的汴京有“诸行百市”。从入“行”者身份来 看,上自大富大贾,下至“稗贩贫民'',以至妓女、乞丐,亦 莫不在“行”。据《西湖老人繁胜录》统计,当时临安城内就 有四百四十行,这些社本身也算一行,行行有自己的活动 特色。这些行“每遇神圣诞日,诸行市户,俱有社会迎献不 一”。即每个行业在祭祀活动中,各有其组织的“社”来进 行迎献活动。城市结社组织包括武艺结社,也是在这种形 式下建立的,它推动了城市武艺活动的蓬勃发展。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北宋京城汴梁、南宋京都临 安,都是工商或荟萃的大城市,当时汴梁为贸易中心,店 铺就有六千四百家,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描绘 了当年开封汴河两岸店铺林立,市民簇拥的热闹场面。南宋的商品经济,较北宋有更大的发展。汴梁的住户,曾达 二十六万户;临安更多,达三十九万户。城市里,不仅以工 商业为固定职业的居民大大增加,而且流入城市的破产 农民、各类艺人等,也充斥了城市的中下层社会。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了市民文化 的兴起。商业化的习武卖艺蓬勃发展起来,出现了大量的以练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中记,北宋汴京城较有名的艺人七十多人,擅长相扑、棹刀、蛮牌的有杨望京、董十五、赵七、曹保义、张臻 妙、温奴哥等。《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中记,南宋末年临安城的“诸色伎艺人”共八百多人。角抵艺人有四 十四人,如王侥大、张关索、刘子路、卢大郎、铁板沓、金重 旺等。乔相扑有九人。靠以卖艺为生的女武艺人“女艇” 有韩春春、绣勒帛、赛貌多、侥六娘、后辈侥、女急快。使棒 的有朱来儿、乔使棒、高三官人。举重的有天武张、郭介、 端亲、王尹生等。射弩的有周长、康沈、杳大等。他们以练 武卖艺为生,促进了武艺的专门化、职业化、商业化。他们 以习武卖艺来取悦观众。这不仅要有技击的特点,也需有 娱心的艺术。时代的需要,推动了武艺的表演技艺的发展。“瓦舍”又称“瓦子”,据吴自牧《梦梁录•瓦舍》说: “瓦舍者,谓其,来时瓦舍,去时瓦解,,易聚易散也。”瓦舍 是宋代城市中出现的群众性游艺场所。瓦舍之中,用装饰 有花纹图案的栏木或绳网,拦成一个个的圈子叫“勾栏” 或“游棚”,是专门表演各种技艺的场所。北宋都城汴梁瓦子众多。潘楼街南有桑家瓦子,“近 北则中瓦,次里瓦,出旧门有朱家桥瓦子,梁门西去有州 西瓦子,保康门附近有保康门瓦子,旧封月门外袄庙斜街 有州北瓦子,朱雀门外西去有新门瓦子”。这些瓦子规模 都很大,如桑家瓦子,中瓦,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 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栅、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 大,可容纳数千人”①。观看表演的人很多,“不以风雨寒 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②。到了南宋,临安城内,瓦舍比比皆是。据《梦梁录》、 《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等书记载,京城内外的瓦 舍有二十多处,如清冷桥的南瓦、三元楼的中瓦子、三桥 巷的大瓦子、众安桥的下瓦子、盐桥下蒲桥东的东瓦子等 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瓦子。其中北瓦子规模最大,有勾栏 十三座之多。

浏览32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