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芳(1913 ~ 1982. 11),字兰亭,王其和之 子。他继承父亲衣钵,一生嗜爱武术,他将少林洪 拳与太极拳相结合,成就了他太极技击名家的地 位。 王景芳幼年就随父及父亲的弟子们习拳弄 棒。他对少林洪拳、三皇炮锤、太极拳、剑、刀、枪、 棍等十八般武艺和内、外家拳术兼收并蓄。在其 父严格的训练下,枯燥的站桩,一站就是一两个时 辰,且必须是循规蹈矩,不敢稍微偷懒和马虎。每日踢腿、压腿、悠 腿、飞腿、下腰、里合腿、外摆腿、旋风腿等又是必修课,只有在这些基 本功练完后才准许打拳和玩刀、枪、剑、戟,盘架子。其父为了增强他 的下盘功夫,每日还要他在八仙桌下练拳。幼年时的严格训练,一丝 不苟的精雕细刻,造就了王景芳一身过硬的功夫。

王景芳少年时,正值刘仁海随其父学拳。王景芳与刘仁海整日 里摸爬滚打在一起。练完基本功就盘架子,随即便推手,练听劲、寻 空档、沾连粘随、缠绕盘旋、你发我接、你来我往。就这样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冬天身穿单衣,练得浑身冒汗。夏天只穿个大裤衩,玩一 阵就到预先准备好的水桶前拧出湿毛巾,浑身擦个遍,再继续演练。 那时,刘家还喂着一头牲口,估摸着拌的料快吃完了,刘仁海就得急 忙赶回去,给牲口添上料再返回。在这样的习练过程中,王其和及时 对两人进行指点和纠正,传授太极拳技击、散手的真谛。儿年下来, 这一对好搭档技艺天天长,功夫日日深,成为众多师兄弟中的佼佼 者。

王景芳16岁那年,时逢四月初一尧山庙会,每年这个时候,远近 的武术班子都要来凑个热闹。任县塔台的武术班子是逢会必来。王 景芳趁武术班正在打场之际,独自走出,打算看看其他武术班子练 武。只见山坡上几丈见方的平地上立一高杆,杆上彩旗猎猎,旗下倒 挂一缥子。这种类似三节棍的东西倒挂,就意味着谁都不服,用当地 粗话讲,就是“老子天下第一,我谁也尿不着"。一身穿长衫,头戴礼 帽,鼻梁上架一金丝眼镜的青年武者,口中念念有词,不时还迸出一 两句具有挑衅性的辱骂之语。王景芳一见这般阵势,犹如干柴遇火, 一个箭步窜将上去,抱拳施礼过后,随即搭手。走了没几步,一句“看 你的眼镜”轻轻出口,上边虚晃一招,一个青龙出水将立擂者举起,扔 出场外。此人原来是当地武术泰斗梁老温的弟子,当得知王景芳乃 王其和之子时,便在当地最好的饭店摆宴相请,盛赞后生可畏。

王景芳十八、九岁时,同样是尧山庙会,正逢任县石某在此摆擂, 王景芳上前与之较技。王景芳双手搭手,石某却单手相搭。王景芳 心中不悦,请其双手,石某不采。王景芳“听”到一个空挡,一个“去” 字轻轻出口,腾空将石某从围观的人墙上发出,跌落场外。这时,王 其和的拳友、尧山南汪店张肥子从场外蹿入,一边做着“野马分鬃二 一边喊着“任县王景芳别跑,撵到塔台也得打你,看似闹事,实际上 是为王景芳扬名。 一年春末夏初,王景芳访友来到某城,住到一开浴池的朋友处。 素有名望的铁掌李差人送来帖子,邀王景芳一试身手,王景芳只身赴 约。铁掌李让王景芳先与其弟子试手,王景芳则提出直接与铁掌李 切磋。几个回合下来,王景芳已“听”到铁掌李空挡,双手一抖,将铁 掌李发出。铁掌李弟子见此,齐刷刷站了起来,王景芳顿感寡不敌 众,将上衣往肩上一搭,道了声“后会有期”,一纵身跳到门外走了。

“七七”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踏进河北大地。一较技败于王景芳 的太极拳手,在国民党大军南撤之时,拉杆子当了土匪。在南和县境 内抢劫了一位富商,当时的驻军将其缉拿归案。这位太极拳手为报 一败之仇,一口咬定王景芳也参加了这次抢劫。王景芳因此被抓捕, 屈打成招。蒙师兄刘仁海和时任任县商团团总的郝廷栋鼎立相救, 才使其免遭杀身之祸。后来,王景芳在共产党员曹绶华的带动下,也 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李大钊亲自发展的共产党员曹绶华以回乡养病为名,实任溢西八路军交通站站长。由于塔台村四面环 水,河叉纵横,村南乂有大片芦苇荡,确实是一良好的隐蔽去处。曹 绶华曾师从王其和习练太极拳,与王景芳以师兄弟相称,王家自然就 成了曹绶华的堡垒户,一住就是一年多。适逢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 曹绶华根据地下党的指示接应。傍村的澧河阻碍了部队前进,王景 芳组织村里的师兄弟担当起了摆渡撑船的任务,运送部队过河。四 里外的邢德公路上,日军的子弹不断飞来。为加快摆渡速度,王景芳 命人在船头船尾各拴一根绳子,一头拉船一头放绳,明显加快了渡船 的速度,使澧河西岸的部队迅速摆脱险境,进入村庄。在曹绶华的引 领下,王景芳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次日一早,王景芳又背了一包袱 烧饼,送到邓小平的住地,并随手抓了几个烧饼递到邓小平手里。邓 小平紧握王景芳的手说:“有你这样的好群众,革命一定成功。”当天 上午,部队向冀南军分区驻地南宫进发。

在抗战期间,王景芳作为当地一位有影响的人物,还参加过国共 两党驻当地领导人的谈判,与宋任穷、陈再道、杨秀峰共同进餐在 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掩护过两位共产党的县长。在1942年日寇的一次扫荡中,王景芳从村中跑出时,被子弹击 中右膝部而落下终生残疾,使右腿僵直。“一身备五弓”,缺了右腿这 一弓。王景芳在后半生经过艰苦磨练,趋利避害,只要将右腿垫前, 以其他四弓之力,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的技击绝技,而且谨遵武德,从 未将来访者打伤,即使在打出后发现可能会有不测,还能将对方拉 回。 解放前夕的秋末冬初,乡亲们照例是等待水退种麦,在洪水迅速 退入河中之后,大陆泽的水象凝固了一样不再下落,水浅的地方早晨 已经结了冰茬,水再不下,连抢种都来不及了。村里管事的人派人顺 澄河而下查看缘由,原来下游十来里处拦河挡了个大坝,下着个偌大 的布袋网,正红红火火地发鱼财。村里管事人带着三、四十人,王景 芳赤手空拳地打头,后面的人手持铁锹、撅头,浩浩荡荡地向大坝冲 去。对方村中也冲出五、六十人,手里也擎着家伙,要保住大坝。王景芳率先冲出,他左突右攻,几下子就将对方打得东倒西歪,躺下十 几个动弹不得,其他人等尽皆跑散。王景芳同乡亲们将网具放到岸 上,决开大坝大水一泻千里,从而保证了小麦的抢种。

每年7、8月份雨季到来之时,滂沱大雨汇成九条狂奔的水龙直 泻大陆泽。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夏天,一场大雨过后,河水暴涨,河 ,堤决口,县水利局干部职工在县长的带领下,与沿河群众一道奋战, 抢堵溃堤。眼看决口已不足一丈时,木桩被水冲得再也稳不住了,人 .根本站不住,哪里还能将木桩扶住。风风火火赶来的王景芳,查看了 流速,令人将船头尾系缆绳,两边群众用力拉住小船,王景芳跳入水 中,以他“动若江河,静如泰山”的太极功,在急流中稳稳站定,船:递 来木桩,他将木桩一抱,双手一叫力,木桩和人就牢牢定在急流中了。 船上的人急忙轮流抡锤打桩,接着便是填树枝、披苇薄、.敷席子、沉草 袋,一阵忙活,龙门口终于合拢了。领导和群众都说,龙门口这最后 一桩非王景芳莫属。

20世纪50年代的某年春天,从北边顺澧河东岸走来一位30多 岁的青年,手里拎着几包点心,一路打听着走到距环水村约二里多地 时,恰遇王景芳在田间中耕。此人颇为礼貌地问前面可是环水村,王 景芳是否在家,并说据传王景芳拳不错,想来试试身手。王景芳却不 报家门,只说让其先与自己试试。两人谦让几句便搭上了手。未走 上几步,王景芳“听”到一个空档,把右腿往前一垫,双手一抖,来者轻 飘飘腾空向河堤处跌去。来者起身又要搭手,此番连挨都未挨着王 景芳,就又被放出丈余,仰面朝天被摔到地上。来者抱拳认输,将带 来的点心毕恭毕敬地送给王景芳,让王景芳转交“王景芳”,就这样连 个姓名都未报,不明不白地走了。就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某城来了一位年轻人,年龄不足30岁, 将自己吹嘘的天花乱坠。见王景芳其貌不扬,且腿有残疾,遂露轻蔑 之态。王景芳示意到院子里过过招,并让那年轻人随便打。小伙子 拿出平生所学,凶狠地进招,接连三招过去,就是奈何不了王景芳。 王景芳一声轻轻地“去”,就使其双脚离地,轻飘飘腾空而起,足被发 出两丈有余,才跌落于地。小伙子连土也顾不上拍打一下,爬过来便 要跪地拜师。因其过分狂傲,王景芳拒绝了他的拜师请求,1965年,吴图南的两位弟子从北京来访,一位30多岁,另一位50 多岁。见到王景芳毕恭毕敬,彬彬有礼,在领教了王景芳的功夫后, 更是深为敬佩。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们之间鸿雁传书,乃至发展到王 景芳与吴图南本人建立起深厚友谊。

“文化大革命”后期,一批天津知识青年下乡到任县,他们之中有 几位摔跤好手,劳动之余也互相练习。其中有一位叫江卫金,其兄是. 天津体工队的摔跤教练。江卫金得其兄长真传,也听到过王景芳的 传奇故事,但见王景芳其貌不扬,又有残疾,不信他有什么了不起的 本事,总想找机会与其试试身手。处于当时的特定年代,尤其对于知 酉,王景芳自然十分慎重,不愿与其交手。但拗不过村民与江卫金的 诚恳要求。于是在打麦场上交起手来。王景芳让江卫金随意出招。 江卫金一个前蹿冲王景芳软肋打来。眼看拳将撞肋,王景芳轻轻一 带,转眼之间,江卫金已被发出两丈有余,跌倒在地。江卫金翻身而 起,饿虎扑食般挥拳向王景芳打来。王景芳稍移脚步,一个顺手牵 羊,江卫金不觉手足舞之,如醉如痴,踉踉跄跄跌倒在地。江卫金再 也不敢进招。从此,王景芳又多了一位天津弟子。

有一邻村少林拳师刘某,体格魁伟,猛烈如虎,单手可举起碌磕, 他认为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即可将人发出丈外是天方夜谭。1970 年,43岁的少林拳师通过本村习练太极拳的杨春怀,到环水村拜见王 景芳。寒暄过后,两人站在屋内就试身手。王景芳双手倒背,请其用 一生所学来打。刘某上步双拳打来,迅疾如电,王景芳使了个上步七 星,将刘某弹向空中,转了个圈跌出丈外。刘某爬起后,又一脚向王 景芳踢去。王景芳一个洪拳开门,紧接着挥手一带,刘被带得腾空而 起,重重摔在床上,床的弹性将刘弹起半尺多高,臀部恰巧落在木桶 的铁手把上,当即被硝得青紫一块。事后,王景芳解释说,自己这一 招用的是洪拳的式,太极拳的劲,到了晚年,王景芳创编了一套攻防结合的“太极对劈剑”,并授给两位得意弟子檀皂火和檀义臣。这一套对劈剑,一封一进煞是实用, 又不失太极剑演练的风采。王景芳幼承家学,揉洪拳、太极、散手为一身,拳术精湛。虽然一 生蜗居乡野,但毕竟是其父王其和亲传弟子,对于“王其和式太极拳” 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浏览40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