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体化廉理的些理号令折
运动训练的个体化原理,指的是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在设计训练计划时,必须按照每位运动员的能力特点、潜质、学习特征以及从事的专项等进行个别分析。也就是说,整个训练过程必须围绕该运动员的特点来进行安排,使之得到最大的发展。
训练中常发现,许多教练员总喜欢照搬优秀运动员的训练计划,而不考虑自己队员的特点、能力与训练经历等,甚至有些教练员将优秀成年运动员的成功经验直接用于青少年运动员,而不考虑这些运动员是否能够接受。
在训练中贯彻个体化原则,应注意从生理学角度着重分析下列问题。
(一)全面评价运动员的身体能力与个性特征
1.生物年龄和日历年龄的差异
尤其对于那些发育较晚的青少年运动员,更应注意按照实际发育情况安排负荷。否贝L过大的负荷会损伤身体的组织结构,尤其是骨骼、韧带、肌腱与肌肉。
2.训练年限
训练年限,或者称训练经历。对运动员所施加的运动负荷应该与运动员的训练经历一致。虽然每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改善情况并不一致,但教练员仍然必须充分考虑该运动员曾经经受过的运动负荷。同理,当不同背景与不同训练经历的运动员被安排在一个训练组时,教练员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位运动员的特征与潜力上的差异。
3.身体能力
即使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相同,也并不意味着身体能力也一样。
4.健康状态
运动员的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教练员必须掌握运动员的健康状态,应同队医密切配合,保证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5.恢复速率
在完成训练后,教练员还应注意观察每位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训练安排上注意这些因素。
6.运动员的身体特征与神经系统类型
运动员的身体特征与神经系统类型对于运动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个体特征可在专家的协助下通过测试进行分析。
(二)注意分析不同群体对训练负荷适应性的差异
1.注意区分成年运动员与青少年运动员对训练负荷适应性方面的差异
应注意分析青少年运动员与成年运动员在解剖结构、身体形态、机能能力以及心理成熟度等方面的差异。比如,青少年运动员可以耐受较大的运动量,但难于承受较大的训练强度或较高的运动负荷。他们疲劳快,但恢复也快。从心理角度而言,他们的兴趣难于持久而易转移。这些都提示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计划时,应注意不同群体运动员的身心发展特点。
2.注意区分不同个体对训练负荷适应性的差异
即使是成绩相似的运动员,他们表现出相似成绩时的身体机能不同,心理激活程度也不尽相同。换句话说,组成运动成绩的各部分要素对成绩所作的相对贡献不同。在训练中必须充分考虑个体特点及发展需求,有的放矢地安排训练内容,既按照项目的需求进行安排,即用什么,练什么,又按照个体特点进行安排,即差什么,补什么。
(三)注意分析运动训练中的性别差异
女运动员无论从身体形态方面,还是从解剖结构方面,或从身体机能方面,都与男运动员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练员充分了解女运动员的解剖、生理与心理特点,按照女子的特点安排训练。
此外,在训练安排上还应注意女子特有的生理现象——月经周期的影响。我们知道,任何一项运动比赛安排,都不会特别照顾处于月经周期的运动员。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应逐步建立起月经周期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性。但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渐适应的过程,即在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初期,在月经期适当注意减量、减强度,以后在月经期逐步加量、加强度;如还不适应,则应考虑采取其他措施进行调整。
教练员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位运动员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训练计划能适应于所有的运动员。因此,安排训练计划时,必须根据每位运动员的爱好、习惯、特长、特定需要、发展目标,以取得最佳训练效果。“吃大锅饭”式的训练必须摒弃。此外, 在个体化的基础上制定训练计划之后并非一劳永逸,该计划尚需根据运动员情况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如该运动员对计划负荷的反应是否理想、完成负荷是否过于吃力、机体是否适应,以及恢复情况如何等。必须清楚:我们是要有一个计划,并且按照该计划安排训练,但该计划必须根据运动员所处的特定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以最佳的方案促进运动员自身的发展。永远牢记这一点:进行训练的是运动员,而不是教练员自己!
四、超负荷原理
超负荷原理是最重要的训练原理之一。其生理学内涵是指,在给运动员施加一个较大负荷的初期,其机能反应较强烈,训练效果也比较明显;但随着机体对该训练负荷的逐渐适应,机能反应便会越来越低,训练效果的增幅也会越来越不明显。在此情况下若 要继续提高运动水平.则必须适度增加运动负荷,以引起新一轮的刺激反应及适应过程。依此不断循环,即为超负荷。换句话说,所谓超负荷,其本质是指循序渐进地增加负荷,使运动员机能水平在不断进行的反应——适应过程中,逐渐提高到可能具有的最大运动能力。
对此原理,理论上阐述起来比较简单,但运用于运动实践时却难度很大。何时增加负荷以及如何增加负荷,是影响运动训练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对其尺度的把握不仅直接影响运动员每节训练课、小周期、中周期和大周期的训练效果,而且会对运动员一生可能达到的训练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
(一)超负荷原理在训练课中的应用
超负荷指训练负荷在过去基础上有所增加。训练课中增加负荷的方式有:1.增加负荷强度,如跑步训练中加快速度、负重训练中增加负重量等;2.增加练习次数,如在速度不变情况下增加次数或组数、在负重量不变情况下增加练习次数与组数等;3.增加练习密度,如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缩短次间或组间间歇时间;4.增加运动总量,如可以通过同时增加速度、次数及密度来实现。但应注意,多个变量同时增加时,负荷总量在过去基础上改变幅度不能过大。
(二)超负荷原理在训练阶段中的应用
超负荷并非指每天的训练负荷都应在过去基础上有所增加,而是应将每一新增负荷维持一段时间(一个训练小周期),待机体基本适应后再增加负荷。但负荷不能一直连续增加。应注意在连续数次增加负荷的小周期后安排一个减荷小周期。该期负荷较低,目的是使过去连续几个超负荷小周期阶段中机体堆积的疲劳得到较彻底的消除,以免发生训练过度或过度疲劳现象。
应用超负荷原理时,注意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从长远着想,从运动员能够获得的最终成绩着眼,适当控制超负荷增长速率,使成绩按规律增长。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并充分挖掘出运动员的最大潜能。
五、周期惟原理的金理等方折
运动训练过程中包含着许多难于调和的矛盾,对这些矛盾的科学分析与协调构成了周期性原理的基础。
(一)繁杂的训练内容与有限的训练时间和精力之间的矛盾
柔道属于技巧性项目,对各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很好的专项技术和战术。所以在安排训练计划时,如何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兼顾到技、战术发展,是教练员感觉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各种素质要练(包括力量、速度、柔韧性、爆发力、灵敏性以及耐力素质),技术要练,还要安排战术训练。教练员根本无法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在运动员体力允许的范围内,安排如此多的训练内容。
既然无法同时兼顾到所有方面,恐怕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该年度最重大的比赛作为中心,按照先素质后技术再战术的大致顺序进行训练安排。这就形成了训练目标不同的小周期、中周期和大周期(年周期)。
(二)身体素质发展与保持规律之间的矛盾
身体素质的发展与保持大致有这样一种规律:若想保持一种已经得到较大发展的身体素质(如力量素质),每周进行一次最大强度训练课就可以实现。这同时意味着,若想使之得到发展,每周至少需要两次最大收缩训练课;若想使之得到更大的发展,可以安排每周三次。但教练员应注意,大强度负荷训练课后,运动员机能恢复至少需要24小时以上,在最高负荷训练课后,甚至需要48小时以上。这样看来,每周能够安排的大负荷训练课的次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你安排的大负荷训练课越多,所需要的恢复时间就相应越长,给其他索质与技术发展所剩余的训练时间就相应越少。
鉴于这种矛盾,教练员就不可能将所有的身体素质与技术训练同时进行,而是围绕 当年最重大的比赛精心作出本年度的训练计划。总体来说,每年训练大体依次分为基础训练期(冬训期)、准备期、赛季前期、赛季以及赛季后的调整期。在基础训练期,重点是发展身体素质,每周安排较多的大负荷训练课,技术训练很少进行。随着训练向前进展,基本身体素质的发展比重逐渐降低,技术训练成分逐渐加大(准备期)。至临近赛季前期,身体索质的训练已经成为次要问题,只是进行保持性训练,目的是保持住已经获得的身体素质水平,而将训练重点放在技、战术训练,即重点发展与提高了的身体素质相适应的专项技术与战术。这样必然会形成体力与技、战术完善结合的状态,一般我们把它叫做“最佳竞技状态”。
在完成当年比赛后,进入调整期(休整期)。待到冬训,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新的 一轮循环,即进入下一个年周期。年复一年,在更高的起点上循环往复。

浏览38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