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这里还有个发展战略的目标模式问题。传统工业社会的发展战略,是 单一利润取向的“经济速度效率”型。这是建立在简单环境下资源无限、人类 强大和数量增长等假设上面的。真正现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却是多种 主体“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型的。它建立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清醒 认识上。传统武术阴阳相济、顺势化解、借力打力、中和空妙的操作方式,反 映了一种通过内部自觉颉顽制衡调控求得稳定和谐的内源性多样化取向。这种 价值取向,现在似乎并非全部都要让位于那针锋相对、势不两立、实力抗衡、外力消灭的操作方式和相应的外部冲突、激烈振荡的价值取向不可。建立在农业 自然经济小生产基础上的中国文化是种“封闭型”的文化,它跟工业社会大生 产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在问题在于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封闭系统,在 后工业时代生态循环的追求中,农业文明所具有的启发意义也是相当明显的。上 面提及的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走势,还涉及人类的生命及和平到底是目的还是手 段等根本性问题。由此可见,传统武术的战略考虑,在今天仍然焕发着强大的 迷人魅力。

重建传统武术的文化话语权

《中国传统武术史》序

一§ 一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具有精致 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技击理论、独特的人体模型、完整的锻炼体系,具有强身 健体、祛病延年、防身御敌、制人取胜、修心养性、悟道怡情等一系列神奇功 效,而且还依托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跟军事、宗教、教育、医疗、艺术、嬉 戏等活动紧密相连和相互渗透,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哲学智慧、社 会心态、风俗民情、审美观念、艺术情趣、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因而是中华 文化的一个显著象征,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行为学研究的宝库。

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和一个独特的人体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 的“全息元”,全面地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和 审美情趣。我们如果拿西洋现代拳击作为参照,马上就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有趣 的比较特征:西洋现代拳击讲究身高体重;中国传统武术突出五短身材。西洋 现代拳击讲究拳重、手快、步灵,依托手上力量,形成胸围、胳膊的倒三角体形; 中国传统武术突出上虚、下实、中间灵,依托下盘功夫,形成腰围、大腿的正 三角体形。西洋现代拳击的动作是重心上提、外展发散的直摆勾刺,表现工商 民族“离土超越”的心态;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是重心下沉、内聚收敛的占中 求园,象征农业民族“恋土归根”的情怀。所谓“上要虚灵顶劲、下要气沉丹 田”,实际上这是模仿植物的生长,“苗往上拔、根往下扎”。西洋现代拳击 的方法论基础是古希腊的“原子论”和近代的机械力学,使用力量、速度、时 间、距离等单向、线性、个体和可分析的概念;中国传统武术的方法论基础是 我国传统的“元气论”和“阴阳五行”的古代系统论,使用功夫、劲路、态势、时 机等多向、非线性、非个体和不可分析的范畴。西洋现代拳击的基本战略选择 是抢先进攻、出手见红、当仁不让、狼字当头、狼准稳的“勇者战略”;中国 传统武术的基本战略选择是 先让一步、有理有利有节、留有余地、后发制人、稳字当头稳准狠的“弱者战略”。

跟西洋现代拳击已经 从生产和生活中完全分化出来,变成独立之“竞技运动”专门技巧的情况不同,中国传统武术至今仍然保 持了跟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以技击为核心的“综 合实用技术”。西洋现代拳击方法除用以竞技比赛外,虽然可以被利用作为商 业广告或政治宣传,但却无法直接变成生产技术和生活技巧;但中国传统武术 技巧除强身健体,制人取胜外,还完全可以应用在种田、做工、推车、砍柴、挑 水、劳动保护以至修心养性、娱乐休闲上面,并由此还成了一种群众可以普遍 参与的民俗。西洋现代拳击的拳套是专门的体育用品,但中国传统武术的武器,却 可以是随便的任何一种冷兵器、劳动工具、生活用品以至石头瓦片。跟西洋现 代拳击在“公平竞争”条件下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不同,中国传统武术 在“不能选择敌人”情况下讲究“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西方人竞 技,讲究拳对拳、脚对脚、刀对刀、枪对枪,但中国人技击,却强调“大路朝天、各 走半边”,你要上、我要下,你要左、我要右,拳来脚去、刀来枪挡、示形造势、扬 长避短、引进落空、避实击虚、随机就势、借力打力、舍己从人、曲中求直、有 进有退、后发先至。中国人在武术上的这些考虑,跟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医 疗、教育、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考虑,是完全一致的。在中国武术的操作中,我 们确实可以看到什么叫做中国人。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中国传统武术又具有中国社会的“系统 质”。它受整个中国环境生态和社会历史的制约,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 运行的显著特点。作为一项专门的身体活动,中国传统武术“起于易、成于医、附 于兵、主于道、融百家、扬于艺”。其萌芽跟远古的巫术密切相关,并在医疗 保健事业上获得大量养料,又附在冷兵器技术上得到长足的发展,最后则是在 各种宗教修炼和游艺活动中得到发扬。先秦时期,它曾经是冷兵器时代主要的 单兵武器作战技术,也曾依托武士阶层得到很大的发展。后来战争规模扩大,战 斗技术变化,再加上文武分途和文化下移,武士阶层瓦解,武术日渐从军事技 术中相对分化出来,定格于个体性的身体训练和肢体应对,并在手搏相扑、乐 舞百戏中找到自己活动的广阔的相关空间。后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它又 在江湖卖艺、戏曲表演、迎神祭祀、民俗交往、社区整合和个人修养方面得到发展。

宋、元以来,中国武术中积淀的传统文化日渐丰厚凝重,由依托勇气力量 的“武勇”,中经依托个人技巧的“武艺”,走向依托训练体系的“武术”,其 理论解释框架则依托于“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由此中国传统武 术形态完全成熟,并在宋元之际、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的民间反抗运动中,依 托了某些民间信仰团体而形成了发展的大高潮。其社会活动组织载体,除国家 军队组织和宫廷护卫组织以外,尚有社会保安组织、农村宗法组织、城镇帮派 组织、地方盗匪组织、革命起义组织以及娱乐休闲组织等等。民国以来,中国 武术除了仍然承继原先的社会载体以外,还开始了向现代体育的转型,其社会 活动组织载体则逐步转向社会管理部门(如当年的各级“国术馆”、当今的各级 体委或改制后的体育局)、社会教育组织(各种专门的体育院校)、各种武术场 馆、业余体校、武术辅导站以及各种民间体育社团(如精武体育会等)。专门 性的武术活动,不可能离开整个社会的经济背景和总体结构框架。

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炼精、气、神”。从操作上说,中国传统武术 演练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形神兼备、虚 实变换、阴阳相济、天人合一”、“练武修德、体用一如"。这是一种真正身 心相应、内外兼修的“全身运动”。它不但有整体性的身体锻炼,训练肌肉筋 骨系统和内脏系统;而且还有整体性的心理锻炼,训练神经系统、体液系统和 经络系统。其功夫境界不但包含有技巧、内劲、应变,还包含有智慧、道德、个 性;由此跟当代所谓“生理适应、心理适应、社会适应”这三大适应的现代立 体健康概念相通暗合。它更多的还是“学无止境”的个体艺术性追求,而不仅 是“统一规范”的技术性训练。现代中华武术,则被定位在民族体育形式和民 俗文化活动上面,并跟当代的身体教育、身体娱乐以及心理治疗、康复保健、影 视娱乐、商业保安等等行业密切相关,在世界体育史、世界医学史、世界军事 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自己的独特位置。特别是在当今全球问题、人类困 代病”面前,中华传统武术那身心调控、强身健体、人际交往、自我保护、艺 术调适、文化交流的独特功能,显得极有魅力。所谓“止戈为武”、“至武为 文”,一种传统的身体冲突技术居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孕育现代社会和平。中 华武术正在以其特有的价值逐步走向全世界。对于这样的一个社会历史现象,确 有加以深入的理论研究之必要。

 

 

浏览35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