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以来,传统武术的主干则走上了体育化的道路。但是基于竞技比赛 与养生自娱或防身自卫的不同职能,当代的专业武术跟民间武术也有一个明显的界线,它跟西方体育中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分野,看来 也可能是大体呼应(但并不相同)的。这样也就产生了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两条不同的路线,一条是走竞 技体育的道路,另一条是走文化交流的道路。随着西方工业社会技术异化而造 成体育异化的状况,人的发展和人的竞争变成了冷冰冰的科技发展和科技竞争; 东方神秘主义文化开始产生了新的意义,文化交流的道路于是也就有了新的魅 力。

(三)武术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发展走势

武术作为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不仅对象化地渗透于中国社会存在的各个方 面,而且还集中地从主体方面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发展战略。

作为一种人体活动、人体技术和人体文化来说,中国武术的一切都是围绕 着人的生命活动来展开并且是“身心合一”和“知行合一”的,它的理论前提,就 是人在自然之中(而不是之外)相互作用的“天人合一”。它的基本功能,从 养生、护体直到教化、自娱,也全都是为了维护自身个体和群体生命进行,因 而在本质上是种避害全身、保命延年的生命应对技术。它提问题的方式,首先 是生命体的利害得失而不是物自体的真假对错。这一切恰好就是中国人乐生惜 命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中国人非常执着于现世的生活,从儒家的“身体发肤、受 之父母、不敢毁伤”,到道教的“长生不老、肉体成仙”,再到民间的“留得青山 在、不怕没柴烧”、“好死不如赖活”等,都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眷恋和执着。这 从理论上说,便是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生不已”。它跟佛教所说的“人 生是苦”、“四大皆空”,人身不外是个“臭皮囊”,基督教所说的人生带来有 “原罪”、“肉体是灵魂的坟墓”,以及现代西方哲学所说“荒诞”是最大的 哲学问题,“死亡是存在的确证”等,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文化也有很强的“杀 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传统,它在武术上的表现,便是所谓见义勇为、行侠 仗义、锄强扶弱、除暴安良、仁者必勇、智圆行方、言信行果、一诺千金等。但 这一切,都只不过是把个体生命推广到群体生命,用个体的牺牲,去维护群体 的绵延。因而在事实上仍然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文化”。这种“生命 哲学”和“生命文化”在消极方面的发展,确实可以导致苟且偷安和自满自足、自 我欺骗;但它在积极方面的发 展,却又可以造成人的顽强生命和韧性战斗精神。

传统武术跟中国文化一样,从人在自然中的“天人身体文化活动:广义武术的社会归属合一”观物态度出发,发展取象比类、反求诸己、直观体悟、知行合一的致思 途径,一物两体、对待互根、阴阳相济、生生不已的思维方式,同合真善、情 景交融、宁静致远、中和空妙的审美情趣。这是中国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也是 武术技术和武术现象的“灵魂”。有人认为,包括致思途径、思维方式和审美 情趣在内的中国文化之“认知一操作”系统,正因为其久远,所以也就早已变 得过时,必须彻底抛弃才有希望,这是片面的。笔者认为,任何文化都有其时 空特性,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两个方面。就时代性而言。文化 确有自身进化系列上的先进和落后之别;但就民族性而言,作为一个民族存在 方式的民族文化是无所谓什么优劣的。

就本段的论题来看,中国人的致思途径,是内向意象型的。它那自我调控、双 向建构、模糊灵活、讲求实践的方式,就当代认识论来说,也有很大的合理性。中 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互补相济型的。它强调事物不可分割的联系,提倡“求同 存异”式的共存共荣,在谦恭退让中来求得自身的发展。这种从反向用力,“以 不争为争”、“无为而无不为”的机巧权变,明显地区别于二律背反、对立统一、斗 争冲突、扬弃否定的西方式“斗争哲学”。事实证明,这种中国式智慧在当代 社会生活中也不是毫无用武之地的。至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则是中庸和谐型 的。它强调主客体的互动融合,讲究真善美三者的内在统一,突出协调和谐的 适度原则。从现代观点来看,这几方面的原则也是完全站得住脚的。中国文化“认 知一操作”系统中的这些东西,从不同的方面去破除人们思想上的各种偏执,确 实有利于生命的安乐和群体的团聚,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中显示出极大的启发和 魅力。笔者并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陷入了自身的危 机和遇到了外部的挑战,但问题在于:中国人在这危机和挑战面前,又不是“别 无选择”的“无所作为”。我们只有从传统出发,才能实现对传统的改造和超越。

传统武术的战略选择。就其多数和整体而言,是“柔弱胜刚强”的“弱者战略”。这跟中国人的生存发展战略也是一致的。先秦时期,中国文化曾经有 过法家的“用强”、儒家的“用中”和道家的“用弱”这样几条不同的发展战框架的某些基本特征,同时点和弱点。至于武术技击的平等。“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手双方高矮胖瘦、男女老幼,力量大小、技术高低等等,总是参差不 齐的。而我们在各种活动力对抗活动中,又不能选择敌人,更何况大力打小力,手 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后为"。这属于本能的东西,显 示不出多少功夫和技巧,因而也就不能构成一种技术或文化的“存在理由”。客 观生存环境的严酷性和不可选择性,决定了中国人的考虑总是“作最坏的打算,争 取最好的可能”。传统武术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有“自身存在理由”的技艺,显 然就在于找到了一条以弱对强条件下怎样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有效途径,并 由此而形成自身的自强之路。

中国人的这种“弱者战略”选择,是建立在“乘敌之隙的可能性”基础上的。活 力动态对抗的双方,总是有空隙存在的。“备前则寡后,备左则寡右,无所不 备则无所不寡”,无论对手在什么地方设防,都不可避免地产生自身的空隙。你 在力量的总体上不如对手,但在对手的某个空隙上却是可以通过集中力量而大 大地超过对手。不过你能利用对手的空隙,对手也能利用你的空隙。那么,到 底怎样才能使你可以利用对手的空隙,而对手却无法利用你的空隙呢?这里的 关键问题,显然并不在于力量本身。那么“以柔克刚”的关键到底在哪里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你能把握活力对抗的主动权呢? “夫兵形象水,水避高而趋 下,兵避实而击虚”。主动权最后原来可以归结到对环境信息的充分利用上面。“人 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传统武术由此发展出 一整套信息调控技术,乘机就势、借力打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表 现出一种极为高明的个人技巧,这种个人技巧如果在消极方面的发展,固然有 可能演化为非社会化的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的“一盘散沙”状态。但它在积极方面的发展,又包含有高度的主体智慧和创 造的无限可能。

有人觉得,中国武术的这种“以弱对强”谋求生存的思想是提倡一种“弱 者的道德”,并因而会造成一种“精英淘汰机制”,不符合优胜劣汰的“普世” 原则。但笔者认为,优劣本来就是相对的,在生物界人类并无强牙利爪,如果 光允许“弱肉强食”的既定秩序和相应的“强者道德”,那就不可能会有今天 整个人类的绵延。我们社会历 . 史上的那些“精英淘汰”现象,其实又恰好是“依附强者”  而不是“迁就弱者”形成的。马克思当年在《资本论》中谈论 到人类劳动特点时,曾引证黑格尔的话说:“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理性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 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 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传统武术的技击理论和实践,确 实是把黑格尔所说的这种“理性的狡猾”发挥得淋漓尽致。庄子云:“物物而 不物于物”,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和“不战而胜”的中国式智慧。普 遍地体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技艺各个方面,社会生活中个人力量确 实无法跟社会力量抗衡。但任何个人又都可以在种种社会力量矛盾耦合的运动 过程中,随缘就便“因势利导”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代社会化大商品生产竞 争过程中,不也用得着类似传统武术的这种人取我予、乘虚而进和借助对方的 高级竞争方法吗?

浏览3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