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这里再三强调,中国武术只是一种基础性和普泛性的肢体应对技术,缺 乏类似西方骑士和日本武士那样的职业性和特异性社会规定,由此不足以独立 地支撑起一种职业;自先秦以来,它一直都是分别依附在各种性质不同的社会 人群当中,并不特化为某种社会阶层的专有职业。前面已经提及,中国武术长 期和广泛地存在于军事作战、社会安保、农民起义、反抗压迫、宗族械斗、帮 派火拼、打家劫舍、欺行霸市、社区民俗、人际交往、娱乐休闲等等性质完全 不同的社会领域,并不是某些职业打手的专利。至于其核心功能中无论为己的 防身护体、紧急避险还是为人的扶危济困、行侠仗义,还有其运行方式那自我 修炼、悟道怡情、反求诸己、自家受用更不属于什么专门性的社会职业行为,无 法进行市场交换,由此明显区别于当代的竞技运动员、演艺界明星和时下某些 特需的保安人员。
总之,要探究中国武术的“本体”和“载体”,必须要把它摆在整个中国 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上加以考察。通过这样的一个考察,我们不但可以为 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参照系,而且还可以通过中国武术这个技术模型去把握中 国文化的独特性质和内涵。
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存在方式,而民族文化则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 民族的存在方式。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作 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来说,它依赖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而作为一个文 化符号和技术模型来说,它又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说“不懂武 术,无以知中国人。”或者说:“不懂中国人,无以知武术。”从一定意义上 来看,这两个方面都是正确的。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具有万物一体、不裂全分、一 多贯摄、整体圆融的特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部分跟全体交融互摄,一与多 相即不离。这就是所谓“理一分殊”、“月印万川”、“砍柴挑水,无非妙道”、“洒 扫应对,皆成文章”的“道通为一”。所以,问题不在于中国到底有多少人懂 武术或练武术,而在于武术中是否贯穿着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 通过对武术的文化学研究,一方面可以为武术本身的发展提供文化参照系,另 一方面则还可以通过对武术这个技术模型的分析去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
鉴于传统武术派别繁多,风格各异,极难笼统说明。所以本文在论述传统 武术时,主要是拿太极拳类来作为代表的。笔者以为:太极拳是武术中最成熟 而且最具特色的拳种,只要不拘泥于细节,太极拳类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完全 可以推广去认识整个中华武术。
(一)武术是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
武术作为中国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就在于它是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 化现象,并由此而作为独特的身体文化符号,从特定的角度对象化地鲜明体现 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质。
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整体发展的结果,并跟中国文化整体具有某种同源同 构“全息映照”关系。正如生物体任何一个细胞都包含有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 息一样,武术也包含有中国文化的全部“文化基因”。中国人在武术上的种种 考虑,同样可见之于中国的 , 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医 疗、艺术等等领域。所以通 236 过对武术的文化学研究,我 们可以了解中国人到底是如 何考虑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俗语云:有比较然后有鉴别。世界上任何东西的基本特征,都是在 比较中显现出来的。为了把握以技术为主的中华传统武术的主要特征,笔者特 用相近的西洋竞技拳击作为参照系,择要作出比较。任何比较无疑都有其自身 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人们通过比较把握事物自身固有的特征。
传统武术:基于黄色人种,讲究五短身材,显示腰围大腿的正三角阴性体 型,人体重心较低,体现“恋土归根”的农业民族心态。竞技拳击:基于白色(和 黑色)人种,强调身高体重,突出胸围手臂的倒三角阳性体型、人体重心较高,体 现“离土超越”的工商民族心态。
传统武术:形不破体、力不出尖,腰如轴立、手似轮转,外松内紧、意气 领先,有进有退、占中求园;内倾性人格和主体性思维方式,使其动作类似中 国古典舞,趋向于拧、倾、曲、园的内聚性形态,表现龙腾虎跃、纵横往来、起 伏跌宕、圆转变化的节奏韵律。竞技拳击:下颌微收、上体稍倾、直摆勾刺、强 硬刚健,滑行飘忽、简明灵便,攻势凌厉、一往无前;外倾性人格和对象化思 维方式,使其动作类似西方芭蕾舞,趋向于开、蹦、立、直的外拓性形态。讲 究勇猛快捷、沉重有力、直拳直腿、强攻硬打的力量显示。
传统武术:上虚、下实、中间灵,突出下盘功夫,就势借力,防守体系严密,注 意“适度、合理、可行”,属技巧应对型,反映中国人“巧的追求”。竞技拳击: 拳重、手快、步灵,强调手上力量,依托本力,进攻方式凌厉,争取“更高、更 快、更强”,属力量对抗型,反映西方人“力的崇拜”。
传统武术:类似气功沉着警醒的“特异功能态”,着眼身体内外及敌我双 方动态关系的综合性效应,调节自身新陈代谢以保养生命。竞技拳击:属于竞 技力量激发的“超常功能态”,追求身体在特定条件下单项机能极限的最大逼 近和突破,加快自身新陈代谢以表现生命。
传统武术:基本功法练, 习与整体动作模仿练习相结合,方法模糊灵活,强调个人 悟性与临场技巧。动作名称多为意象启发型。竞技拳击:身体素质练习与专项分解组合练习相结合,方法 明确清晰,强调科学训练和规范技术。动作名称全属描述指令型。
传统武术:基于元气论背景发展起来那个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古典朴 素系统论把握。操作时园融功夫、劲路、态势、时机,突出主体在主客体双方 互动关系中的自身状态。竞技拳击:基于原子论背景发展起来的近代机械力学 和生物力学、生理生化等专门学科,操作时讲究力量、速度、时间、距离,强 调主体在自身运动过程中的对象化特征。
传统武术:基于“无法选择敌人”考虑的“以弱对强”方式,强调胆识谋略,往 往先让一步,留有余地,有理有利有节,稳字当头,稳准狼。属“弱者战略”。竞 技拳击:基于“公平竞争”考虑的“两强对抗”方式,突出勇猛决断,喜欢抢 先进攻,出手见红,竞争当仁不让,狼字领先,狼准稳。属“勇者战略”。
传统武术:源于中国古代人们的生存自卫,发展为传统农业社会的综合实 用技术,其基础是伦常曰用,属于现实生产生活此岸的“必然王国”,一般固 守必要劳动的使用价值。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防身护体、制人取胜、修 心养性、悟道怡情、教化人心、江湖卖艺、生产技巧、劳动保护、心理调控、自 我满足等一系列极为广泛的直接社会功能。竞技拳击:源于西方古代奴隶主的 消闲观赏,发展为近代工商社会的专项竞技体育,其基础是闲暇游戏,属于现 实生产生活彼岸的“自由王国”,大多进入剩余劳动的交换价值。具有某种“超 越现实”的人本身发展功能。它还可以借助人的各种社会规定,派生出政治、经 济、军事、艺术、商业、文化等一系列间接社会功能。
传统武术:突出实用目的和综合效果,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避实击虚、扬长避短,因人制宜、随机应变。由此分化出高手较技和无赖比拳的互补状态。前 路走、遇到黄灯赶快走”的社会“人治”方式。竞技拳击:讲究比赛规则和赛 事程序,统一法度、规范行为,费厄泼赖、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强者取胜。由 此发展和影响到真正“你死我活”的私人决斗,也强调规则和裁判,暗杀行为 不入主流文化。这是单项技能的比试,即使是应用到性质有别于生死博弈的技 击应对,也要被整合和渗透到西方所谓通过“社会契约”讲求“权利与义务均衡” 的“法治”文化之中。
传统武术:围绕生命活动的维持来展开,崇德尚礼、厚生利用,舍己从人、反 求诸己,对待互根、相济互补,阴阳之道、中和空妙。象征符号为太极图,用 以表明中国人在以技进道、德艺合一的过程中,讲究阴阳互补、转化升华的自 我完善,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竞技拳击:沿着超越现实的方向去发展,求知 推理、拼搏竞争,以我为主、外向拓展,二律背反、对立统一,斗争冲突、扬 弃否定。其象征符号为十字架,用以表明西方在精神与物质、此岸与彼岸的两 极对立中,追求极限和超越,具有泛科学主义倾向。
浏览3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