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余年的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动荡的 时代,也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两晋政权建立不过 三十年,即爆发了所谓“八王之乱”。匈奴、鲜卑、羯、氐、羌 等西、北方民族纷纷进入中原,相互混战,先后建立十余 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汉族政权南迁之后,先后有东晋、 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而北方则由鲜卑等民族建立了北 魏、北齐、北周等朝代。南北对峙近三百年,史称南北朝。 此一时期,战乱频繁,战争的现实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 展,特别是民族间的战争,使得各民族的武艺得到了发展 与交流。其另一特色是偏安南方长江流域的汉族政权多 享乐苟安,崇尚声色玩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娱乐性武 术得到了较大的促进。这一时期,也是佛教、道教等迅速 发展的时期,使武术与宗教活动开始有了较多的联系。其 最重要的特色是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 的血液,也使中国武术有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在这个争斗不断、战乱频繁的时代,军事的需要使武艺有较大的演进。两晋兵制继承汉魏,仍以“世兵制”为 主。所谓世兵制,即士兵全家变为军籍,以兵为业,世代为 兵,这种制度使军事技能包括武艺成为家传,对促进武艺 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为了 自卫或扩大势力,发展地方武装,建立“坞壁”,农民成为 依附豪强的“部曲”,常习武练兵,使武艺在民间推广。梁 武帝萧衍就是召募了上万武猛之土,建立起强大的“私兵 部曲”,为其取代南齐称帝创造了条件。直到北朝末期的 西魏,才创立“府兵制”,把军权集中在中央,取消“私兵部 曲”的割据。此一时期,在作战方式上的变化是骑兵居于主导地 位。这是北方民族多用骑兵的直接影响。图44。在南方 则步骑配合作战。骑兵作战要求更熟练地运用矛、相等长 兵。希即槊。步兵则多用刀盾、双戟等短兵。骑射和步射 仍是极重要的军事武艺,受到重视与提倡。汉末以后,戟在实战中逐渐减少,而矛和稍成为骑战 中最主要武器。矛与稍本是同类武器。《太平御览》:“通 俗文日:'矛丈八者,谓之希。'”《释名》:“矛旨丈八曰稍, 马上所持。”傅玄《失题》诗有“弄我丈八希”之句。汉魏一 丈八尺约合今4.15米(一丈二尺五)。马上战斗,双方执 矛前剌。矛长者可先刺中对方,故马上用矛逐渐加长。再 者,骑兵将士与战马多披甲,戟有旁枝,不利穿刺,不如矛 或稍,双锋尖刃,易于透甲。稍,本北人鲜卑等族惯用武 器,于战斗中逐渐普及。《魏书》记“陈留王虔,姿气魁杰, 膂力维人,每以常矛短,乃大作之,犹患其经,后缀铜铃于 刃下……虔常篇阵,以殖魁人,邃贯胸高举,以示于众”。 这段记载说明,精是在实战中把矛加长加重函发展球的 一种武器。它可以刺穿胸膻;然后把人挑起来。魏晋时期, 稍成为最厉害之兵器,曹操、曹丕父子都曾“上马横槊”。 《魏书》载“冠军将军”于栗弹,因善使黑稻,被人尊称为 “黑精将军"由于捐的普遍使用,其运用技巧发展较快。 至梁代,梁筒文帝曾编撰《尊槊谱》一书,其序宣说针马槊 为用,虽非远法恁代相传,稍已成艺「援明马,槊的历史 虽短,但运槊的技艺却积累较快。在这篇序言中,简文帝 概述了自己利用余暇时间,广泛搜集马槊运用技巧,加以 精选,才成此谱。可惜此谱失传。汉魏以盾,刃渐成为战争中重要武器。汉代大 量使用环柄刀。到两晋、南北朝,刀盾多用于步战。又因 刀为短兵,便于携带,成为人们日常佩带防身之器,且制 作愈益精美。《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勃勃造百炼刚刀, 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 吴楚堪虞,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迩。如 风靡草,威服九区了”这就把刀看成宝剑一样,不仅是武 器,而且是英武豪迈的象征,因而成为帝王赏赐臣下或友 人间互赠的礼品。《晋书•刘琨传》记元帝让刘琨升为侍 中太尉,并赠名刀。《梁书》记席阐文在梁武帝起兵时,愿 效忠武帝,遣人“献银装刀,帝报以金如意”。晋朝陶弘景 《刀剑录》记下了魏晋时期刀剑情况。其数量较多的有“西 晋司马炎咸宁元年(公元275年)造刀八千口,铭日'司马“后蜀主李雄,晏平之年造腾马刀五百口”「‘前凉张 实造刀一百口 ”。此时造刀除精炼钢铁外,多有铭文,有的 还加金镂为饰。宝刀与宝剑并称,刀亦为人们喜欢佩带之 短兵,而且由于人们喜爱宝刀,产生了不少关于刀的神 话,甚至视刀为灵物。如晋朝吕虔有宝刀,相宝之人便预 言谁佩此刀,必作卿相。吕虔将此刀赠与王祥,王又赠与 其弟王览,据说王家之后代成为江南豪门①。这类带迷信 色彩的传说故事更增加了刀剑的神秘性。两晋、南北朝佩 带刀、剑亦为一种礼仪制度。《晋书•舆服志》:“汉制自天 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帷朝带剑。晋世始代之以 木,贵者犹用玉首,贱者亦用蚌、金银玳瑁为雕饰。”《宋书礼制》「剑者,君子武备……自人君至士人,又带剑也。 自晋代以来,始以木剑代刀、剑。”可见规定佩刀、剑,也还 有尚武之意。但两晋以来,轻武重文,士人多崇尚柔弱文 雅,佩剑改为木剑》则纯粹成为一种装饰,尚武精神逐渐 消失了。射术从上古以来就是作战之重要武艺。。北方 民族之善射,促使射术有较大发展。各朝帝王均重视射 术。《南齐书•礼志》「秋金之节,讲武习射。”魏太武帝 时,专门修建习射场地“筑马射台于长川,帝亲登台观走 马。王公诸国君长驰射,中者,赐金、锦、缙、絮各有差”②, 掀起了习射的热潮。汉族古代大射、燕射、乡射等射礼,亦 被北朝民族政权所承继,利用这些活动来讲武习射。军队 在士卒的选拔与训练中,更把射术置于首要地位,作为武 艺高下的主要标准。如两晋名将马隆出征西羌招募勇士 的要求就是:“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立标简试。自旦至 中,得三千五百人。”③当时人们练射,主要有两点:一是 练准;二是练劲力致远,因而多用大力硬弓。如《周书》记 武将豆虞宁与友人一同习射,“于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不 少武将射术能致远洞甲。据《魏书》记,北魏世宗帝射矢达三百五十余步”。《晋书•刘曜载记》:“曜雄武过人,铁厚 一寸,射而洞之,于时号为神射。”射艺能命中致远,在实 战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梁书》记武士曹景宗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 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周书•蔡祜传》 记,蔡祜在一次战斗中被东魏人围困,“乃弯弓持满四面 拒之,东魏人弗敢逼。乃募厚甲长刀者直进取祜……敌人 渐进,可十步,祜乃射之,正中其面,应弦而倒,便以稍刺杀之。敌乃稍却,祜徐引退”。由于弓矢有强大威力,因而 在古代战斗中显示射艺的高超,也可起到威慑敌人的作用。拳术武功是军事武艺的基本功。史料表明,不少著名 将领有着深厚的武术功底及非凡的本领。北魏颇有政治 才能的魏孝文帝文武兼能。《魏书》记“孝文帝有膂力,年 十余岁,能以指弹碎髀骨”,足见其指掌的功力。南朝梁武 帝时名将羊侃,有着惊人的武艺。《梁书•羊侃传》载:大 同三年(公元537年)梁武帝在乐游苑欢宴,“时少府奏新 造两刃稍成,长丈四尺,围一尺三寸.高祖因赐侃马,令试 之。侃执稍上马,左右击剌,特尽其妙,高祖喜之”。围观 者爬在一棵树上观看,把树都压断了。羊侃更有非凡的武 功。“侃少而雄勇,膂力绝人,胛用弓至十余石。尝于兖州 、尧庙,踏壁直上至五寻,横行得七跳。泗桥有数石人,长八 尺,’大十围,侃执以相击,悉皆破碎”④。羊侃能在壁上行 走,又有千钧之力,可见其武术功夫的深厚。羊侃也有惊人的指掌功夫,他初为尚书郎,“以勇闻, 魏帝尝谓曰:'郎官谓卿为虎,岂羊质虎皮乎?试作虎状!' 侃因以手扶殿柱,没指。魏帝壮之,赐以珠剑”。用手抓大 殿木柱,手指都陷进殿柱了,这种指掌功夫实为罕见。当 时不少人武功惊人。《前赵录》:“郭默,字玄雄,河内怀人, 世以屠沽为业,默壮勇,拳捷能贯甲,跳三丈堑,时人咸异 之。”徒手能贯穿皮甲,其指掌功力也是非凡的。我国先秦即有“手搏”,即徒手搏斗。汉代称“卞”为手 搏。《汉书•艺文志》有《手搏六篇》书目,可知手搏技术已 总结成书.《荀子•正论》“捽搏”注:“搏手击也。”刘熙 《释名》解释“搏”:“四指广搏以击之也。”说明“手搏”多用 拳掌击大,而不用兵器,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要有深厚 的指掌武功。羊侃他们的武功,证明当时徒手武功已达到 较高的水平。
浏览3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