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町有用双戟者。《三国志•魏志•典韦传》云:“军 中为之寤日:'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东吴 甘宁亦“能双戟舞”④,而孙权曾“亲乘马射虎于痿亭。马 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手戟应是一种短兵。董卓曾以手戟投吕布,“布便弓 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然卓性刚巴褊,忿不思难,尝 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⑥。曹操也擅手戟。曹 操“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蹒垣而 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⑦。太史慈与孙策斗,孙策“得慈 项上手戟,,⑧。《三国志•吴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弓《吴 录》云:孙策还曾以手戟投击严白虎之弟舆,舆“立死”⑨。 看来,能用以投击,也是手戟一大功能。四、矛(耦、臬)矛是秦、汉除戟外最常见的长兵。秦兵马俑坑中已有 矛出土。《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仪》云:“鼓 吏赤幢行滕,带剑佩刀,持楣披甲,设矛戟,习射。”下层准 军事组织训练亦有矛,而且矛、戟并称,说明矛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三国时期,矛大量见于记载,显然已开始取代戟的地 位。三国时吴将程普擅用矛。一次孙策被围,程普“驱马 疾呼,以矛突贼,贼披,策因随之”⑩。蜀国名将张飞也用 矛。《三国志•蜀志•张飞传)云:“先主奔江南,曹公追 之”,“使张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 '身是张益(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 得免”。当时关西人可能用矛最为普遍,所以郑泰曾对董 卓道:关西诸郡,“数与胡戏,妇女载戟挟矛,弦弓负矢.况 其悍夫?”⑪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欲西征,部下 遗言•: “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汉代又有号谓“稍,其实稍就是矛,长矛。《释名•释 名»云:“矛长关八日梢,马上所持。”张辑《埠苍》亦云:“矛 长一丈八尺。”如傅立《失题》诗中,便有“弄我丈八稍”之 名。据近人考证:汉魏的一丈八尺,约合今4. 15米,这种 长度并不完全是夸张。因为两军对阵时,双方都挺矛前 刺,矛身长的就可先刺及对方身体,所以古代的矛一般都 在三米以上,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矛,其长度为2. 97 — 3. 72米,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最长之矛达6. 7米。由于稍 和蛇音相近,故而丈八之蓿就被讹称为“丈八蛇矛”。绣像 本《三国演义》中将丈八蛇矛的矛头画成长而弯弯曲曲如 蛇之状,就与其本义相差很远了叫《南齐书•垣荣祖传》 云:曹操、曹丕父子都曾“上马横槊”,英武一时,故而后人 多以“横槊赋诗”赞叹之。这“槊”也就是长矛。《三国志•魏志•典韦传》云「韦好执双戟与长刀 等「典韦所擅长,除双戟外,还有长刀。《三国志•魏志•典韦传》云:曹操“延(张)绣及其将 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1952 年9月在四川德阳黄浒镇蒋家坪出土的汉画像砖,画面 为一驾独马前行的兵车,车中端坐两人,两人之间插立一 柄大钺斧,车尾则斜插两柄槃戟,威武雄壮。汉画像砖中可见到一种特殊的兵器“钩镶”。钩镶两 头带钩,中间有一尖锥,背面有一手握的把手。图42。钩 镶的主要用途是抓推敌方兵器,特别是长兵器。一般应是 左手握持,与刀、剑配合使用,推抓开敌方兵器后,用另一 手持刀、剑趁机进击。钩镶显然是后世的拐、钩等兵器的滥觞。剑盾,后来又是刀盾,是汉军士兵的主要装备。山东 沂南画像石墓的作战图像中,无论是骑兵或步兵,都一手 持刀、一手持盾。鸿门宴上,“(樊)啥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然后又“持剑盾步走”⑪。从画像石中可见,这种盾为圆 形,形制不大,主要作用应是一手持之抵御敌之刀、剑,另 一手挥刀、剑还击。但汉代似乎还有一种可遮蔽全身、以 防敌之弓箭的大盾,《后汉书•袁绍传》中“兵伏盾下”, “营中皆蒙盾而行”的盾,可能就是这种大盾。另外,汉代 被称为“橹”或“卤”的,实际上就是盾。贾谊《过秦论》中有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之语;《昭明文选》载此文亦作 “橹”。《史记》载业文财卤《汉书•张良传》载七“(张)良尝学礼淮阳,东见沧海 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始皇帝东游,至博浪沙 中,良与客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铁椎即铁锤。战国末年,荆柯剌秦王所用武器即匕首。汉代匕首仍 被人用为兵器。《东观汉纪》便云:“邓遵破匈奴,得剑、匕 首二、三千枚。”山东微山县沟南发现的画像石有双人执棍对打图。汉代开始,日本民族即与中华民族发生关系,从此中 国文化便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传入日本,中国武术也开始 了深刻影响日本武技发展的过程。《后汉书•东夷传》云: “倭在东南大海中,依山岛而居,凡百余国。”又云:自武帝 “通于汉者,三十余国”。《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亦云: 倭人在“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 朝见者,今所译所通三十国”。中国之刀、刀剑之术与角 抵、相扑活动,便是自此时起开始东传日本。又载:日本女 王卑弥呼曾在魏明帝曹锹景初二年(公元236年),派遣 大夫难升来、都市牛利等来魏国通好。魏国报聘的礼物中 便有“五尺刀两口”。同书还载:从公元238—248年间,日 本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邪马台曾先后四次遣使至魏国,献 贡倭锦、弓矢等礼物,而曹魏也大量回赠以金、锦、刀、镜 之类。从对中、日两国出土的汉刀和日本传世的古刀作比 较研究得知,远在曹鹦以前汉刀就流传日本了。末永雅雄 的《日本武器概说》载:日本早期的武器,“特别是通过朝 鲜半岛从大陆移入”的汉刀,“通常出土于日本各地”。梅 原末治《关于铜剑、铜铮》一文认为:博多湾沿海地方大量 发现可能是中国制造的铜剑、铜锦,这些物品多是汉时 “自辽东而来哼。显然,汉代已有不少汉刀流传日本,日 本的刀制显源受中国汉刀的影响,从而成为其祖型。日本 称刀为“太刀”或“大刀”,语源出于中国,如我国汉刀有但棍的使用在秦汉尚不多见。秦末农民起义军“斩双人执棍对打图画像石摹本汉代山东微山出土 木为兵”,使用“铝稷白梃”作战,白梃即木棍。但这是出于 无武器时的无奈。有意地使用木棍作战,今天所见史料最 早始于三国时期。《三国志•吴志•贺齐传》云:“昔吴遣 贺将军讨山贼。贼中有善禁者,每当交战,官军刀、剑不得 拢,弓弩射矢皆还自向,辄致不利。贺将军长情有思、,乃 日:'吾闻余有刃者可禁,虫有毒者可禁,其无刃之物,无 毒之虫则不可禁。彼必能禁吾兵者也,必不能禁无刃物 矣'。乃多作劲木白格,选有力精卒五千人为先登,尽捉白 梧。彼山贼恃其有善禁者,了不严备,于是官军以白梧击 之,彼禁者果不复行,所击杀者万计。”这段文字,又说明 了木棍在当时尚不是正式兵器。然而要具备棍法的技术内涵,正式成为武术器械的一部分,又必须经过这个初始 阶段。“建安六年五月六日造太刀”铭文,隋以前古诗中有“何当 大刀头,知君几日还”②。实际上“太”字与“大”字古代常 通用。这显然也是日本刀与汉刀之渊源关系的一个证明。日本称刀的交手为“击剑”,语源出于中国。如《汉 书•司马相如传》便称其“少好学击剑”。日本称刀法为 “剑道”,语源也出于中国。如《汉书•艺文志》便录有《剑 道》三十八篇。有人研究认为:《典论》自序所说的“中其 臂”,即日本剑道的击中“右笼手”;“突以取中”,就是刺 胸。当时因为曹丕和邓展交手不用护具,所以不刺喉而刺 胸。日本剑道书之称刺为突,语源即出于此;‘中面'和'正 截其颗,,即日本剑道书中所说的击面。研究者认为:“中 日两国剑术的基本相同,绝不出于偶然的巧合。”汉王朝,常用包括角抵在内的各种文娱活动招待外 国宾使。在《盐铁论•崇礼》中,便记录了汉昭帝用角抵 戏招待外宾,而遭到了贤良文学非议的情况。贤良文学 们以为:“角抵诸物,炫耀之物,陈夸之始,与周公之待远 方殊。”东汉时期仍然沿用西汉以角抵戏招待外国使者的 惯例。《后汉书•夫余国传》载“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 年》,其王来朝京师,帝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为遣之”,便是 一例。一再目睹角抵表演的日本使者,可能就这样了解了 角抵并将之带回了日本。日本学者今村嘉雄撰《日本体育 资料年表》引用史料表明,日本相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 23年。时为西汉末年。这也似可作为角抵可能于西汉时 期传入日本的佐证。至于为什么日本人没有采用角抵而 采用相扑这一自春秋以来即有的另一名称,有待进一步研究。
浏览33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