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提出“中国武术精神”之于“中国武 术”,就如同“中国文化精神”之于“中国文化”,是“中国武术”作 为一种“文化文本”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和体现的独特文 化精神,它集中反映了中国武术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审美情 趣、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信仰等思想内涵,其在中国武术漫 长的社会实践与发展中形成,经过不断累积、不断提炼、不断传 承,最终凝聚而成的核心价值观的集合。如同中国文化精神对于中国文化,文化精神一旦形成,便会 成为一种固定的意识系统,表现为各种“思想”“信念”“价值取 向”等,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 则,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民族文化不断前进、延续发展的精神 动力和精神支柱。所以,“中国武术精神”同样具有这样的“精神 动力”,在“中国武术精神”的引导下,历代习武者会自觉地尊崇 并奉行中国武术所推崇的各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审美情趣、道 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信仰等内容进行武术的实践活动中,无论 是对于习武者个体发展而言,还是对于维系和推动中国武术的发 展而言,都发挥着巨大的推动力。就“中国武术精神”的本质而言,“中国武术精神”可以看作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现,它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诸多内容,其蕴含的哲学精神内涵,其汲取自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华,其蕴含的道德精神,其实就是对中国 传统道德思想的展现,其蕴含的审美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审 美文化的所崇尚的精神。因此,“中国武术精神”承载了中国优 秀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它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 体现。对于当代中国及中国社会发展而言,积极弘扬和大力倡导 “中国武术精神”,就是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推崇和倡 导。在我们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 神”的今天,中国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内涵诸多优秀的文 化精神,完全可以承担起这一使命,肩负这一任务,为我们的民族 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本书将以此为研究的视角,对 “中国武术精神”的功能进行论述和探讨。
第一节关乎个人之修身:中国武术精神功能的基本表现“中国武术精神”作为历代习武者广泛认同接受和尊崇奉行 的价值观集合,对于中国武术的受众一一习武者个体而言,体现 为两个层面的价值和功能。首先,就技术层面而言,“中国武术精 神”是对中国武术技术体系所内涵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审美情 趣等方面的思想内涵的综合反映,它贯穿于习武者武术认知与实 践环节,能够引导习武者进行武术的习练。其次,就文化层面而 言,“中国武术精神”精神所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容,还可 以在习武者从事武术之外的认知与实践活动中,给予各种启示和 引导,从而影响和作用于习武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中国 武术精神”对于习武者的影响与作用,不只是仅限于习武者的武 术实践活动,还能够在武术实践活动之外的社会活动中发挥出 功能。例如,中国武术精神”所内涵的“阴阳互度”的思辨精神,使 得习武者在习练武艺时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在武术的技术技 法上要做到有攻必有守、有动必有静、有快必有慢、有刚必有柔、 有虚必有实、有开必有合。而这种“阴阳互度”的思辨,能够使得 习武者在看待事物、对待生活时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认知,进而做 出合理的判读与抉择。再比如,“中国武术精神”中蕴含的“革故 鼎新”的会通精神,它寓意一种创新的思想理念,积极鼓励习武者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取、大胆创新,通过不断地总结与思 索,不断丰富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由此,中国武术才产生了如此 繁多的拳种类型,形成如此庞大的拳术系统。而这种“革故鼎新” 的会通精神,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帮助习武者建立一种积极的人生 观,即在社会生活中,既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沿袭旧规而不思 革新,也不摒弃优秀的传统,肆意妄为,脱离现实,凭空臆想。就人的个体发展而言,在“中国武术精神”的诸多内涵中,对 习武者的影响和作用最为显著的当属中国武术的道德精神。有 学者指出「'习武者对武德的尊崇与敬重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 一种敬畏,在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表现出一种顶礼膜 拜,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文化的束缚和制约,也愿意接受这 种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和价值的评价。”①因此,自古以来,历代的习 武者都以严格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并将道德的规范和约束 融入到习武者的日常生活,贯穿于习武过程中的始终,并使之成 为自我的人生信条和价值追求。
就国家道德层面而言,习武者崇尚“舍生取义,惟义是从”的 爱国精神,要求习武者以保家卫国为理想,勇于担负起国家、民族 兴亡的“大义”,为了国家和民族,可以将个人利益抛掷脑后;就 社会道德层面而言,习武者崇尚“明辨是非,嫉恶行善”的侠义精 神,要求习武者能够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合理地“用武”,要以伸 张正义、扬善惩恶为己任,行事光明磊落,不欺凌弱小,也不乘人 之危;就伦理道德而言,习武者要“孝亲尊师,敬老慈幼”,对待前 辈要做到尊师重道、孝敬尊崇、忠诚有礼等,对待同门要做到团结 友爱、互帮互助等,对待晚辈,要宽容大度、慈爱和善等;就人际 道德层面而言,习武者奉行“宽容仁爱,诚信待人”的处世精神,
① 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自信:传统武术的希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 23 (6) : 1-5.在人际交往中,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凡事以礼为先,不与人争,以诚信守诺为待人之道等。这些 内容,是习武者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普遍遵循的道德约束和道德 要求。这些道德观念,也能够在习武者的社会生活中,也具有道 德的规范作用,使得习武者表现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的美德,践行着“忠”“孝”“悌”“忍”“善”的行为准则。因此,就中国武术的受众——习武者而言,“中国武术精神” 不仅仅能够在武术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出重要功能,其在习武者参 与的武术实践活动之外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同样能够发挥 出积极的引导功能。其原因在于:中国武术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是源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各种思想、 理想、信念、价值信仰等的文化精华影响,这些优秀的思想自然对 于习武者在一切的社会实践中(包括武术实践活动在内)表现出 普遍的适用性。对于汇集了诸多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武术精神”而言, 其对于习武群体之外的普通大众是否也具有精神层面的适用性 呢?对此,我们通过问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8-1。表8-1关于“中国武术精神”对人的个体发展的功能统计表(N=41 )
N | % | 排序 | |
提高自我思想品性 | 39 | 95.1% | 1 |
强化人的爱国情怀 | 35 | 85.4% | 2 |
深化道德规范认知 | 26 | 63.4% | 3 |
增强人的民族意识 | 25 | 61.0% | 4 |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 23 | 56.1% | 5 |
改善人人之间关系 | 14 | 34.1% | 6 |
提升自我文化修养 | 13 | 31.7% | 7 |
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 5 | 12.2% | 8 |
正确处理义利关系 | 4 | 9.7% | 9 |
浏览3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