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提出“中国武术精神”之于“中国武 术”,就如同“中国文化精神”之于“中国文化”,是“中国武术”作 为一种“文化文本”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和体现的独特文 化精神,它集中反映了中国武术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审美情 趣、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信仰等思想内涵,其在中国武术漫 长的社会实践与发展中形成,经过不断累积、不断提炼、不断传 承,最终凝聚而成的核心价值观的集合。如同中国文化精神对于中国文化,文化精神一旦形成,便会 成为一种固定的意识系统,表现为各种“思想”“信念”“价值取 向”等,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 则,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民族文化不断前进、延续发展的精神 动力和精神支柱。所以,“中国武术精神”同样具有这样的“精神 动力”,在“中国武术精神”的引导下,历代习武者会自觉地尊崇 并奉行中国武术所推崇的各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审美情趣、道 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信仰等内容进行武术的实践活动中,无论 是对于习武者个体发展而言,还是对于维系和推动中国武术的发 展而言,都发挥着巨大的推动力。就“中国武术精神”的本质而言,“中国武术精神”可以看作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现,它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诸多内容,其蕴含的哲学精神内涵,其汲取自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华,其蕴含的道德精神,其实就是对中国 传统道德思想的展现,其蕴含的审美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审 美文化的所崇尚的精神。因此,“中国武术精神”承载了中国优 秀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它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 体现。对于当代中国及中国社会发展而言,积极弘扬和大力倡导 “中国武术精神”,就是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推崇和倡 导。在我们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 神”的今天,中国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内涵诸多优秀的文 化精神,完全可以承担起这一使命,肩负这一任务,为我们的民族 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本书将以此为研究的视角,对 “中国武术精神”的功能进行论述和探讨。

第一节关乎个人之修身:中国武术精神功能的基本表现“中国武术精神”作为历代习武者广泛认同接受和尊崇奉行 的价值观集合,对于中国武术的受众一一习武者个体而言,体现 为两个层面的价值和功能。首先,就技术层面而言,“中国武术精 神”是对中国武术技术体系所内涵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审美情 趣等方面的思想内涵的综合反映,它贯穿于习武者武术认知与实 践环节,能够引导习武者进行武术的习练。其次,就文化层面而 言,“中国武术精神”精神所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容,还可 以在习武者从事武术之外的认知与实践活动中,给予各种启示和 引导,从而影响和作用于习武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中国 武术精神”对于习武者的影响与作用,不只是仅限于习武者的武 术实践活动,还能够在武术实践活动之外的社会活动中发挥出 功能。例如,中国武术精神”所内涵的“阴阳互度”的思辨精神,使 得习武者在习练武艺时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在武术的技术技 法上要做到有攻必有守、有动必有静、有快必有慢、有刚必有柔、 有虚必有实、有开必有合。而这种“阴阳互度”的思辨,能够使得 习武者在看待事物、对待生活时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认知,进而做 出合理的判读与抉择。再比如,“中国武术精神”中蕴含的“革故 鼎新”的会通精神,它寓意一种创新的思想理念,积极鼓励习武者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取、大胆创新,通过不断地总结与思 索,不断丰富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由此,中国武术才产生了如此 繁多的拳种类型,形成如此庞大的拳术系统。而这种“革故鼎新” 的会通精神,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帮助习武者建立一种积极的人生 观,即在社会生活中,既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沿袭旧规而不思 革新,也不摒弃优秀的传统,肆意妄为,脱离现实,凭空臆想。就人的个体发展而言,在“中国武术精神”的诸多内涵中,对 习武者的影响和作用最为显著的当属中国武术的道德精神。有 学者指出「'习武者对武德的尊崇与敬重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 一种敬畏,在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表现出一种顶礼膜 拜,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文化的束缚和制约,也愿意接受这 种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和价值的评价。”①因此,自古以来,历代的习 武者都以严格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并将道德的规范和约束 融入到习武者的日常生活,贯穿于习武过程中的始终,并使之成 为自我的人生信条和价值追求。

就国家道德层面而言,习武者崇尚“舍生取义,惟义是从”的 爱国精神,要求习武者以保家卫国为理想,勇于担负起国家、民族 兴亡的“大义”,为了国家和民族,可以将个人利益抛掷脑后;就 社会道德层面而言,习武者崇尚“明辨是非,嫉恶行善”的侠义精 神,要求习武者能够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合理地“用武”,要以伸 张正义、扬善惩恶为己任,行事光明磊落,不欺凌弱小,也不乘人 之危;就伦理道德而言,习武者要“孝亲尊师,敬老慈幼”,对待前 辈要做到尊师重道、孝敬尊崇、忠诚有礼等,对待同门要做到团结 友爱、互帮互助等,对待晚辈,要宽容大度、慈爱和善等;就人际 道德层面而言,习武者奉行“宽容仁爱,诚信待人”的处世精神,

① 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自信:传统武术的希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 23 (6) : 1-5.在人际交往中,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凡事以礼为先,不与人争,以诚信守诺为待人之道等。这些 内容,是习武者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普遍遵循的道德约束和道德 要求。这些道德观念,也能够在习武者的社会生活中,也具有道 德的规范作用,使得习武者表现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的美德,践行着“忠”“孝”“悌”“忍”“善”的行为准则。因此,就中国武术的受众——习武者而言,“中国武术精神” 不仅仅能够在武术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出重要功能,其在习武者参 与的武术实践活动之外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同样能够发挥 出积极的引导功能。其原因在于:中国武术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是源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各种思想、 理想、信念、价值信仰等的文化精华影响,这些优秀的思想自然对 于习武者在一切的社会实践中(包括武术实践活动在内)表现出 普遍的适用性。对于汇集了诸多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武术精神”而言, 其对于习武群体之外的普通大众是否也具有精神层面的适用性 呢?对此,我们通过问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8-1。表8-1关于“中国武术精神”对人的个体发展的功能统计表(N=41 )
































































 N%排序
提高自我思想品性3995.1%1
强化人的爱国情怀3585.4%2
深化道德规范认知2663.4%3
增强人的民族意识2561.0%4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2356.1%5
改善人人之间关系1434.1%6
提升自我文化修养1331.7%7
树立健康的人生观512.2%8
正确处理义利关系49.7%9

由表8-1可知,学者们普遍认为倡导中国武术精神对人的个体发展而言也具有积极的作用表现为:提高自我思想品性、强化 人的爱国情怀、深化道德规范认知、增强人的民族意识、促进身心 健康发展、改善人人之间关系。这些功能集中涉及到了人的道德 层面的内容。因此,中国武术精神”对于人的个体发展而言,其 功能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的道德完善和提升,能够提高人的思想 品性,强化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提升人对道德规范的 认知程度,有效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这些内容,我们可 以将其概括和总结为一种“修身”的功能。武术经过漫长的历史 洗涤,从先秦的“武之礼仪”到宋代的“套子武艺”;从“武举习武 艺”到最后的“文武兼备”的精神与技艺转换,可以说武术从野蛮 走向了文明,从“野”走向了“理”,武术从“持干戈、卫社稷”到“修 己治人”的国家战略向人身体的转换。尚武崇德、服务个人”的 武术精神影响与改变着人野蛮的个性,塑造着桀瞥的身形,让“无 规则”的自然人逐渐发展成为蕴涵精神与文化的社会人。武术的 这种特性时时彰显着其对个人的影响,对个人精神的高度形造。 武术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人文化成”的观念,这 从侧面也展现了中国武术精神之伟大,也证实了武术除了攻防实 战、教育、生活、娱乐等之外的精神活动对技击体系外延的深度影 响。中国武术精神其传承和发展就是对其自然人的身形与灵魂 的塑造与修复过程。中国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从攻防实战、境界 修养中所孕育的身与心的精神与文化活动,同时反映的个人的意 识、思维和社会行为,从表层的身体活动特征逐渐向精神的内化 正是中国武术精神的价值所在。中国武术精神让武术这种文化不断沿着历史的道路前进,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熏陶与滋养下,武术也表现 出了人格独立。同时也让习练人逐渐形成了淳厚的德性与包容 的心态、奋斗的精神。由技人道,必须“德”“技”兼备,“道” “术” 兼修,以达到个人修身之功能。正如伶忠义著的《武士须知》以“有 恒心、守法律、尚谋略、勿骄矜、重信义”说的那样,通过不断地修 炼武术,使自己真正地达到“强体魄”“修灵魂”之功效,使个人 修养从“济危扶贫”到“匡扶正义”“不可恃强凌弱”之人生境界。 中国武术精神是个人认识武术观念和表象的系统的深层次形态, 同时也是支配习武者以及习武社会群体的“深层动力”,武术的形 体特征是武术能够延续的外延,而其精神特征才是其不断发展的 动力,“践形”和“修身”让武术人向着“形健质善”的精神理念 发展。武术运动的滚翻、跳跃柔韧、迅疾的哲学思想恰是修人的 哲理与精华。五体匀称、筋骨遒劲、心为主宰、动迅静定、不柔不 刚、虚实相生、气机时势、提托聚沉、连绵相属、二而为功”。武术讲究“五体匀称”,“五体”即躯干和四肢,又称之为“五 骨” “五筋”,每个动作都要求躯干和四肢协调配合,以“方中矩, 圆中规,自中绳衡平均施,敛束相抱,左右顾盼,八面供心”①为准 绳,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形体工整,势正招圆,无过之而无 不及"。对拳理来说,五体匀称,可谓之形备”,这还不够,还有内 在的“质”的要求,讲究“骨法”。在四肢和躯干协调配合匀称工 整的拳架基础上,主张“贯其力于股肱之中”,使身体处于饱满的 张力状况之下,要求“精气神三华贯一”。因此,武术所要求的外 形“五体匀称”,内实“筋骨遒劲”,隐含着“文质彬彬”的思想理 念。②文质彬彬的思想以及对习练人的身形要求恰是其“修人” 后的形化,由此来说,武术从外到内都修塑着个人。这种对个人 之身的修炼从其出现之时就一直就存在,从技击是其本质开始, 到艺术的化身,从需求生存到需求修身始终都显现着武术对个人 的内外影响。所谓“修身”,古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之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之说,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 天下乎?(《内训•修身》)之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老 子-道德经》)……・诸多古典告诉了我们,修身作为一种追求和① 郭志禹.武术形神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 (3) : 1-6.② 郭守靖.文化学视野下孔子的武术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 (4) : 30.智慧,贯穿与古人的文化践行之中,表达着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 的价值取向”①C本书认为,“修身”之意,并不在于身体的修练以 达到强健的目的,而是重在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水平。因为,在古代先哲的认知世界里,道德是人之本,是处世 之本,也是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人的内在价值及其本质 力量唯有通过人格的完善才得以展现和确证,无论是治平的外 王理想,或是修身的内圣理想,均以主体人格境界的完善为前 提”②,人格境界的完善”,必须是通过道德修养的提升来实现 和体现的。修身的目的正是为了独善其身,实现道德修养,表现为凡事 择善而从,最终使人养成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 习惯是指人们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持续不断的重复某种道德行为, 使之沉淀于心,变成一种行为方式。③它是通过人们的思维、语 言、行为三个方面实现的,其关键在于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真正 地融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达到所谓的“灵与肉的结合”④。道德行 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而且十分复杂的过程。在中国武术中,武术可以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 伦规范。武德教育,不光将“德”视为武术之根本,同时还把“德” 视为通往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导航。正所谓“功之深者,能以静 制动,以清制浊,不显于人,不损于己,遇一切外魔挫辱,淡然怡 然,不介于意,任人之笑骂嘲激,而无动于心,神专志一,以守吾 真。⑤万籁声先生也曾经对习武之道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 话:”是以武功一道,非有坚韧不拔之志者,难得有大成功;非忠夏静.周礼传统确立儒家文学思想发生期特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8- 第B04版.夏静.周礼传统确立儒家文学思想发生期特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8- 第B04版.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67【美】柯维,陈允明译.杰出中学生的七个习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7: 14.王长青.少林武术精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9.义纯笃者,难得有大造就;非谦和恭敬者,难得有好善终。①其 中,坚韧不拔”“忠义纯笃”“谦和恭敬”都被武术拳家们视为道 德层面的基本要求。中国武术所崇尚的武术精神恰恰是从“以人为本”出发,立 足于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以道德认知为前提,以道德情感为 中介,以道德信念为核心,提倡在道德理想、道德意志、道德规范 的教化下,引导人积极“向善”、积极“从善”,以此实现习武者道 德的自觉与自律,以此形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最终实现人格 与修养的提升。这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修身立德”价值 观十分契合,而且中国武术所内含的爱国精神、处世精神等精神 内涵与当代中国社会大力倡导的“爱国”“诚信” “友善”“平等”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谋而合。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国武术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对 于社会的基本构成——人而言,具有“修身”的功能,即通过自身 所内涵的各种道德思想、道德理想以及道德信仰去教化人、引导 人,培养“善性”,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够以“向善”“求善” 作为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最终实现个体人格境界的完善。

浏览3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