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想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武术精神,必须 要首先对中国武术精神做出科学化、合理化的现代诠释。概念是 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做出的认知。“中国武术精神” 一词,从构词 学角度看,是由“中国武术”和“精神”两个独立的词组结合而成 的复合词,两者之间存在着修饰和限定的关系。概念的随意相 加似乎是简单,但理论体系的合并和整合却不容易。中国武 术”和“精神”本身都是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都是较为复杂的理 论体系,建构两者之间的“理论链”,做出科学合理的概念诠释,是 开展中国武术精神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起点与源点。故此,我 们基于我国当前“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① 贾海涛.“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的演进与新突破[J1社会科学,2011 (5) : 17. 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①的新时代主旋律,试图选择以“文 化自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旨在对中国武术精神做探索性的诠 释与解析。在文化学研究领域,“精神”是指文化的精粹和精髓,它位居 “整个文化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和核心位置”②。它以价值观和信 念为内核,是内在的价值观和信念的外在表现。精神蕴含着精 华、实质和活力的意思”③,是“指成为事物精华和深层活力的积 极意识”④,它倾向或者侧重于“价值观”“思想” “理念”“信念”, 它是一个具有“内在的动力性”“现实的观念性”和“客观抽象 性”⑤的概念。如同中国文化精神之于中国文化而言,中国文化精神作为 中国文化的精粹和精髓,位居中国文化的核心层,它并非是在中 国文化产生之初就已形成,而是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在历代先 人们的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累积、不断传承,最终凝聚而成 的。在这一时空进程中,当身处于该文化圈内的人们在长期的生 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在思维方式、伦理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 趣等诸多方面逐渐形成相对统一的习惯或者模式的时候,专属于 这一种文化圈中群体的文化精神就已经悄然形成,这种特有的文 化精神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固定的意识系统,表现为各种“思 想” “信念”“价值取向”等,并“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 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 用,成为中国历史发展内在思想源泉的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⑥,闻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17To-16: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詹小美.民族精神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1:宇文利.中华民族精神现当代发展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申波.文化精神:事实还是价值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研究的困境与出 路[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7 ( 3) :85-89.于洪卫,王东强.当前应重点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及其现代性转换[J].湖北 社会科学,2010, 10:98-101.最终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传承、延续的精神 支柱。从中国文化精神(即文化的精神)的视角审视中国武术,我们 可以发现,中国武术作为产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是被普 遍认同的传统文化的典范,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 的沃土之上有着千百年的沿袭历史,更是因为在中国武术产生、 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文化的基因,其兼具了中国 文化的品性,直接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内在(理论体系)和外在(技 术体系),使其深深地印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作为一种“文化文 本”,中国武术在发展进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精神。这种精 神,是中国武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所承载和体现出的 独特精神;这种精神,是历代习武者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历经 传承累积并逐渐凝聚而成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这种“精神” 内藏于中国武术之中,是“隐藏在文化内部最深处的东西”①。首 先,中国武术精神应当是对中国武术思想内涵和核心取向的整体 描述,集中反映了中国武术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审美情趣、道 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信仰等内容,这是从文化精神的视角对中 国武术精神的本质属性的把握;其次,中国武术精神是中国武术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和升华出的一 种精神产物;再次,中国武术精神对于习武群体而言,渗透在习 武群体共同的思维、情感和心理中,是长期受到历代习武者的认 同和尊崇的,并且是指导其行为和实践的主导性的思想原则,具 有稳定的规范性和指导性;最后,从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进程来 看,中国武术精神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 为了中国武术发展内在思想源泉的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鉴于上述武术精神的本质属性与存在意义,我们将“中国武 术精神”的这一概念归纳为:中国武术精神,是指在中国武术漫 长的社会实践与发展中,经过长期凝结、提炼、积淀而成并仍在发① 陆小黑,王岗.“精神”的消解:当代武术亟须正视的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8 (9) : 35-37.展的,为历代习武群体和个人广泛认同接受和尊崇奉行的,综合 反映中国武术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行为 准则、价值信仰等思想内涵,对维系中国武术存在和推动中国武 术发展具有决定力的核心价值观集合。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文化精神是宽泛的、中性的概念,既有 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因素,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①,所以积极 的、正面的内容才会为文化进步和发展产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精 神动力,而消极的、负面的内容则会阻碍和制约文化的正确发展。 在“努力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 大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②的时代诉求 下,我们所探讨的关于中国武术精神的研究,是将“中国武术精 神”视为一个正面的、肯定性的价值范畴,以保持中国武术的“独 立性”“民族性”和“延续性”为前提,以发掘武术文化中的“精 神资源”“精神生产力”,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思想资源与支持力 量为目的,围绕积极、优秀、进步、精粹的思想特质和精神品格等 内容加以阐发,“取其精华”以求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武术之 精神。对于中国武术精神而言,其内涵是多元的,随着中国武术自 身的发展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阶段 会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在原始社会时期,以满足生存、 生活的需求的搏斗、技击行为(武术的雏形),展现出“勇敢、不怕①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5: 349.② 石莹.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01-18: 7.死、势不可挡的精神,是武术精神的最早体现”①;商周时期,以 “拳勇”为代表的武术,“通过武艺竞技取得胜利与人们的英雄观、 快乐满足感、荣誉感等一系列社会心态联系起来,崇敬强者,以武 艺的高低决定社会地位”②,“尚武”精神成为武术精神内涵的主 要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上第一个文化繁盛期和 辉煌期,“武术已经体现了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对‘厚德 载物’的精神也开始有所体现”③,“重礼崇德”的文化精神初见端 倪;自秦朝开始,为“崇文抑武”“重文轻武”的思想取代了“尚武” 精神,扎根于社会底层的中国武术不断在思想理念、行为模式、价 值追求等诸多方面汲取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各种哲学意义上 的思想内涵、道德伦理层面的道德习惯以及审美层面的情趣与追 求逐渐地渗透到中国武术之中,例如在汉代,武舞的盛行使得中 国武术表现出审美娱乐的价值与功能;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使得道德与伦理的思想精华深化了武术的道德伦理文化意识,使 得“尚武崇德”的精神得以彰显;到了明清时期,“武术恰如其分 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真正发展成为 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④;到了近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尚武” 精神再次被唤醒,“尚武强国”精神激励国人强国强种、抵御侵略, 保家卫国,这一时期的武术精神主要表现为崇尚民族大义、“国家 有难、匹夫有责”等内涵。
鉴于历史的演进与武术发展,中国武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 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表现出深刻的“连续性”“现实性” 和“开放性”,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与革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基 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自信① 谷晓红.武术精神的演进与发展[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 22 (2): 80-84.② 谷晓红.武术精神的演进与发展[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 22 (2): 80-84.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精神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J].体育学刊, 2008, 15 ( 10) :92-95.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精神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J].体育学刊, 2008, 15 ( 10) :92-95.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 中,中国武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和新的社会阶段中,应当表达和 展现怎样的精神品质和精神内涵,着实值得我们自省和反思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 更好创新。昨天是今天的过往,明天是今天的继续。任何人、任 何民族、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自己的历史决裂,只有在审视自己 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才能走稳现在的路,规划 未来的路。”①因此,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中华民 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②的高度, 坚定、牢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和高度认同的自觉性和自 豪感(即是文化自信),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去新的 特定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意蕴及新的话语环境下重新解读、审 视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何益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起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2-22: 1. 薛庆超,薛静.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7, 12: 20
浏览3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