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他利用互联网为中国的射艺专门制作了英文网站,通过网站向全世 界的朋友介绍中国的传统弓箭文化,特别介绍了北京老字号弓箭铺聚元 号的情况一时间,网络中广泛流传北京聚元号这个老字号弓箭铺的故事。 紧接着,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及《北京晚报》《北京 青年报》《中国档案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对聚元号进行了多角度的介 绍和跟踪报道,进而又有美联社、路透社等多家海外著名媒体纷纷派出 记者来到聚元号采访:光顾那间小小的10平方米工作室的,不仅有中国 人,还有德国人、瑞士人、美国人……在一段时间里,有来自世界各地 三四十个国家的上百名客人走进这间简陋的小平房,简直是车水马龙. 宾客盈门.社会上,聚元号说不上是聚光的焦点,但也成为众人关注的 地方,成了人们议论的一个话题。如今,只要一谈到中国传统的弓箭 铺,大家自然就想到杨家父子,想到聚元号。
这样一来,那些束之高阁,一直在角落里睡大觉的弓箭,很快就 被各地的博物馆先后选购为收藏品,同时也被闻讯而来的爱好者一抢 而空;尽管价格一路飙升,一张弓由最初的几百块钱,上涨到三四千 元、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可还是供不应求,一直为弓箭销路发愁的 杨福喜,这时候则着急完不成供货合 同了前来看新鲜的人不在少数,但更 多来到这间小屋的.还是找杨福喜定 制弓箭的人。在水利局宿舍大院里居 民们总能碰到前来买弓的人问路:有 些语言不通的外国人,一进大院就向 居民摆出拉弓箭的姿势。随便向哪个 居民,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聚元号的 位置。
聚元号弓箭技艺顺利通过专家论证,正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艺术家团体如今,聚元号弓箭作坊已经离开那间小屋,离开水利局宿舍大院。 潘家园设立有聚元号弓箭的专柜,由杨福喜的爱人打理。聚元号的生产 车间先是搬到了高碑店一个专门为手工艺规划的街区,而今又挪到通州 一个不被人关注的小村庄,这是杨福喜姥姥家的所在。依靠亲戚朋友帮 忙,杨福喜在村里租了一个农家大院。看来,杨福喜要在这个大院大展 拳脚了。
杨福喜小屋的墙上,贴着一张订单的时间表;他的订货本上,也 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单位和客人的相关记录,这一年的供货订单,已经 满了今天的杨福喜已经不再为生计苦苦挣扎了,他手中的订单已经排到 了明年甚至后年,而且还有新的买家纷至沓来,络绎不绝随着对中国射艺认识的不断加深,杨福喜越发理解到聚元号老字 号文化的内涵.他的观念也随之有了质的提升。以前满脑子都是怎么赚 钱,不说是见钱眼开,也是有钱挣为什么不挣。现如今,杨福喜有了比 挣钱更高的做人原则。特别是制作弓箭,他明确表示:我不是什么活都 接。一部号称投资5()。。万美元的大制作电影,据说是具有史诗一般的情 节,剧组找到了杨福喜,要求他按照剧组的图纸赶制一批弓箭,报出的 价钱十分诱人°要搁过去,这可是打着灯笼也找不着的好事,还不一口 允诺?结果,杨福喜摊开图纸,看了制作要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经 过一番讨论后,让剧组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福喜断然推掉了这笔本可 以轻轻松松就能拿到的酬金。理由很简单,杨福喜觉得剧组提供的图纸 不符合“祖制”,照这个图纸做出的弓箭,会坏了聚元号的名声,不能 因为一笔买卖,砸了老字号的牌子。
“不就是赶一批活吗?人家买的是道具,又不是艺术品,干吗那么 认真?”有人这么劝杨福喜。“如今聚元号的弓箭就是艺术品,它可不是一般的商品!”杨福喜 要捍卫聚元号的传统文化,回答得斩钉截铁:“只要是我做的弓箭,人 家就会说是聚元号的水准。人家不会说是道具,而是说聚元号出来的玩 意儿不地道。我不能坏了聚元号300年历史留下的名声自从杨福喜正式接过父亲传下来的手艺,无论生意清淡还是火爆,他都固执地遵从着祖上留下的规矩。客人来聚元号定制弓箭,从来不用 付定金;买回的弓箭,不管用了多少年,终身免费维修。曾有人出高 价,邀请他去外省开分号,可他担心自己分身无术,别人做出来的东西 不成样,摇头回绝了。
杨福喜喜欢“以弓会友”。“瞅得顺眼谈得来”,他宁愿少卖些 钱,也得交上这个朋友。要是他觉得“来人不讨人喜欢,说话不招人 听”,他也会漫天叫价.直到你不想买为止“嘿嘿,别说我牛,我就这个脾气。甭管你是多大的官,多有钱 的主儿,只要你喜欢弓箭,都得到这破屋子里,和我客客气气说话来 着,”他捋着已经斑白的络腮胡子笑道,言谈话语间,流露出一个艺人 的自尊和处世的理念有人看上了杨福喜那把清道光三年(1823年)制作的纪念老弓, 要出10万元的价钱购买。杨福喜笑笑,不容商量地说:“甭说10万元, 就是10()万元,10()。万元,我也是两个字:不卖!为什么?那是老祖宗 传下来的°古语讲’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这张弓能够存世到今 天,已经不是我们杨家个人的了.这是中国的玩意儿,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老弓,我不能为这‘仁瓜俩枣’就把自己的祖宗卖了。
一位在加拿大的华裔朋友,非常喜爱中华民族的传统射艺,特意 以年薪1。万元邀请杨福喜到加拿大传授中国弓的制作工艺。他告诉杨福 喜:“一切都给您准备妥当了,无论是工作室,还是您的居住环境,生 活待遇,保证您满意。”但是同样被杨福喜一口回绝了。他说:“我的 根在中国,我继承的是中国民族弓,你们要学可以来北京,我不会离开 北京、离开中国。“杨福喜就是这么执拗的人,一旦他看准的事情,就 会坚定不移,不容改弓箭文化影响深远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聚元号声名远播.扬福喜频频在 媒体上露面,网络上关于杨福喜的资料已经有上百条,杨福喜成为不大 不小的名人。当笔者问起他的感触时,他低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讲道: “说实话,做了弓匠,物质上没什么大变化,精神上的变化太大了。要 说开出租那时候,满脑子都是钱!所以,一开始做弓,就想着这是个家 传独门手艺,没准儿能挣点钱。”
“可人一投入,爱上这个了.就真不一样啦!搁着原来,打死我 都不信,有人会像报纸上说的那样重精神,不重金钱。你想吧.一个称 职的弓匠.一辈子不停地做.最多也就能做出1。。。张弓。我4。岁才开始 做,到头儿了,也就能做出几百张。可就这几百张,全世界哪儿都没有 哇。冲这个,只要有碗粥喝,我就不歇着。我有成就感呀杨福喜不仅继承了聚元号的老传统,还不断对弓箭进行开发。他告 诉笔者:“靠着独门手艺,制作弓箭,养家糊口过日子已经没问题。我 们手艺人很实际,没什么奢望e "他说,自己是万幸,走对了路,“现 在就怕人家一次订购很多弓箭,实在做不过来。”杨福喜通常一批做K) 张至13张弓.耗时三四个月。手艺人有一个规矩,凡是作坊里陈列的东 西,都得卖。“所以对特别满意的弓我就赶快收起来,不让他们看。否 则.你要是不卖吧,说不过去;卖出去了,我心里也惦记着. ”老杨说 这话时的神气,像个狡黠的孩子在杨福喜的眼中,每一张弓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灵魂。”挫刀多一下 少一下,描金浓一笔淡一笔,出来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侍弄手 中的弓,就像是在抚摸一个个有感觉的生灵,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 力几乎完全倾注在这一张张的弓里面了要说连续作业1。。天左右,做出弓的成功率有多少,一般不超过50%o最有意思也最让人郁闷的是,只有上好弓弦,完成“白活”的最 后一道工序,才能知道这张弓做得是否成功。
当笔者在2007年采访杨福喜的时候,得知他做的一张弓的价格大约 为两三千元人民币,但是到2012年,笔者再次问他价码时,一张弓已经 飙升至五万元上下了。五年光景,价格上涨十几倍。即使扣除物价增长 指数,这一张弓也不是一般人买得起的。然而,即便如此,聚元号弓箭 的订单还是直线上升。笔者清楚,2007年以前,跑到杨福喜的弓箭作坊 买弓的客人,多为各地博物馆。博物馆买这一类的弓箭,主要是作为展 品,买一套弓箭,不一定展示多少年呢,不可能年年买。再有就是古装 影视剧的导演或制片人,诸女啪摄大型古装戏《赤壁》时,就有大导演 登门造访,要购买杨福喜的弓箭。
浏览2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