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喜已经熟谙制作弓箭的200多道工序,可以独立制成一套上乘 的弓箭,特别是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替代他。杨福喜不无得意 地说,这些技艺光看是看不会的,而且没有三年五载的实践.就无法练 就。他讲了一段历史趣事,日本侵华时期,曾经有两个日本人找到聚元 号,对整个制作过程进行拍照。拍出来的照片有一米多厚,他们想着拿 回去研究,然后把这门手艺整个端走。“可他们哪儿懂呀?很多东西光 看照片根本学不会。”杨福喜说着,拿起一张弓,用手从头到尾摸了一 遍,边摸边对记者说:“我如果不告诉你,你知道我在干什么?就这么 一个简单的动作,里边就有学问。”杨福喜已经成为一个地道的民间艺 术家,平凡中透露出他的奇异之处:“其实,我是在摸弓身两头儿的比 例,看粗细薄厚是否匀称,过去没有卡尺,全凭手感。”在中国的民间 技艺中.“感觉”似乎是只可意会而很难言传的本领。

仪德刚的课题小组在聚元号小小的工作间里整整待了三个多月,除 了 “非典”期间停了一段时间,他们详细记录了杨福喜制作弓箭的每一个步骤,同时还进行了弓箭力学方面的研究。在这里,不妨借用一下仪 教授等专家、学者和记者采访杨福喜的一些记述:弓的做法很讲究,首先遇到的是选择材料,在北京找就比较麻烦。 弓梢现在用的是普通木头,但是过去很讲究,需要去大山里采伐木头, 需要那种从山崖上钻出的树,有着和弓梢相似的弯度的那一种。那种 山木有一个特性,木质纤维在弓梢弯折处不会断开,而现在用直木做成 的弓梢,性能显然比山木要差很多。再一个,弓的主要通体的胎子应该 是竹胎,这个竹胎一般使用以两年生的竹子为好,太嫩或太老的都不合 适;而且要没有经过海水浸泡的,过去的竹子从福建那边运过来,把竹 子挂在船的下面运就不行。

弓箭所用的牛角,在一堆三四百支中间也只能挑出八九支。要是能 赶上白牛角就更稀罕,一般工匠一辈子能赶上一对白牛角就烧高香了。 说到这里.杨福喜很自豪地给我们展示了他所作的一对白牛角的弓北方竹子稀少,但北方人偏偏喜欢用竹做“弓胎子”;南方盛产竹 子.南方人制弓却喜欢用桑木。说起弓箭由来,有句话说“桑木弓,柳 木箭”。桑木具有一定弹性.适宜做弓。

弓的表面需要一层桦树皮,用于防潮。杨福喜说,桦树皮的隔潮效 果特别好,即使放在水里泡10天,剥开来看,中间还是干的。据说,故 宫的宫殿大屋顶里面就放有一层桦树皮,用途就是防潮讲到箭,杨福喜侃侃而谈:过去,私人手里不能留有箭,箭头都是 朝廷统一制造,然后由弓箭铺去领取箭头,领多少箭头则交给朝廷多少 支箭。箭头上面带着一个芯子,用于连接箭体和箭头。这个芯子绝不能 短于箭头,要是短了,让朝廷发现,那是要问罪的。

箭羽的作用是保持射出去时的平衡性。过去用的是雕翎羽,雕翎 最好,算是精品用的,其次是天鹅,再次是猫头鹰,最次的是大青雁的 羽。现在这些飞禽都是国家保护动物,所以现在只能用鹅毛来做。最好 还要用法国种的鹅毛,因为中国鹅的翎不够长讲完制弓材料,杨福喜就说到了与弓相提并论的弩。杨福喜二话不 说,拎出一个比弩更高级的连弩来,加上箭头,朝门上打去。啪啪啪啪啪连发10支。这种发箭的速度,和手枪 并没有太大区别,这就是当年诸葛亮所 用的连弩。从单发到连发,这委实是一 个大的进步。过去,有钱人家都备有这 个家伙,虽然准确性不高,但是很快。 这个又叫“匣箭”,是为了在强盗土匪 来的时候能够抵挡一阵。当然,现在弩 在咱们国家属于管制器具。杨福喜还给我们看了他的所有法 宝,例如夯子等。当然,在现在科技迅。

速发展的年代,在处理原材料的上面有了更好的办法,比如加工牛角, 过去都用斧子、夯子等工具来磨,而现在杨福喜用电动砂轮处理得更 好。再如处理牛筋的时候,天热是不能铺牛筋的,会发臭。那个时候弓 匠采用的方法就是整夜扇扇子,现今则采用空调,显然进步很多了: 另外,弓箭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的思维产生着长期影 响。仪德刚教授说,其实,练习射箭早已不是用于战场了,它的意义也 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这么简单。重要的是,很多中国传统文 化思想附着在弓箭习射里,从中可以了解到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考 方式,有些对今天依然在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仪德刚教授强调:目前学术界对于传统弓箭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国 内和国际已经有不少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而且,传统射箭作为数字奥运 博物馆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已经有著名学者在从事专门的研 究了。“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传统射箭的重要价值。 这种文化是不可缺少的席民小区内的尴尬成果与努力往往是成正比的,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在相 关单位和各方面朋友的支持帮助下,水利局宿舍大院内的聚元号作坊大 有起色,那间不到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被堆得满满当当,已经成为弓箭 的世界了。架子上摆着弓和箭,墙上挂着诸葛弩,这边是堆满工具的工 作台,那边是烤弓用的煤气灶,脚下还有各种弓箭的半成品。有些材料 实在放不下,就只能塞在后面勉强能睡一个人的“卧室”里。除了这些 静态的物件之外,还有一群活物——因为老鼠会咬弓箭,杨福喜找朋友 淘换来五只大猫。给它们喂食时,五只猫衔尾鱼贯而入,最后一只进了 屋,第一只的头就能顶到对门的墙。小屋已经拥挤不堪,但着实充满生 机和活力。

这小小的工作间与居民住宅紧紧相连,接踵而至的就有诸多的不 便和尴尬。杨福喜这边稍微有一点儿动静,就能波及街坊四邻。杨福喜 工作起来,没白天,没黑夜,对邻居生活起居的影响还是真不小。大中 午的,人家要午休,砂轮一转,电机一启动,“嗡嗡”声不绝于耳,那 动静小得了吗?能不让困得睁不开眼的老街坊心烦吗?还有那熬猪皮膘 的味道,让老街坊们大夏天的“眠当唱当”地关窗户,这不是再明白不 过的一种抗议吗?也就是多少年的老街坊,出来进去的,抬头不见低头 见,人家不好意思计较。虽然嘴上不说,杨福喜心里也知道邻居们肯定 有想法,有意见。怎么办呢?杨福喜不是不懂事的人,一方面尽量想办 法降低噪声,减少干扰;另一方面挨家挨户给人家作揖、赔礼,让街坊 四邻哈哈一笑,就算过去了。

有一次,让杨福喜哭笑不得。英国路透社和英国BBC广播电台的 记者来采访,隔壁人家正要吃包饺子,在案板上“梆梆”地剁菜馅儿。 杨福喜能说什么,许你成天价“既当院当”烦人家,不允许人家吃饺子剁菜馅儿?可英国人做事一丝不苟,觉得隔壁传来“梆梆”的声音影响 录音效果,于是,便亲自跑到隔壁,说明原因,请邻居给予配合。邻居 家一看外国人来请求帮忙,看在人家千里迢迢大老远过来,什么也别说 啦,给个面子吧,不剁了。这老外也是,录完了音,也忘了和隔壁街坊 说一声,害得人家过了 12点也没敢再动菜刀。饺子甭吃了,跑到外面一 家小铺买了两斤包子当午饭。回头和杨福喜一学说,杨福喜一个劲儿作 揖赔不是,表示歉意。人家也通情达理,对杨福喜说:“往近了讲,咱 们是老街坊;往大了说,你这是为国争光,是为了保护民族的文化遗 产。咱们还说什么?” 一番话,让杨福喜心里一阵发热,感动不已。没 别的,无论怎么着,也得想着老街坊的关系,也不能光为自己合适,不 顾他人的利益.打那时起,杨福喜就想着能 有一个真正的铺面,或者是像模像样的工作 室,尽管各方面都在努力,但是一时半会儿 还没法搬出这间简陋的小平房。

这间小屋有了点文化的氛围,南面墙 上悬挂着谢肃方先生2000年来北京时,赠送 给杨家的一块金字红匾。这是谢先生的亲笔 书法,上书“聚元号老弓箭铺“。杨福喜把 这块匾额挂在南墙上,用于激励自己。每当 杨福喜工作有些懈怠的时候,抬眼看到这块 匾,便油然生起说不出的情感,同时,越发 感觉自己工作的重要.体会到自己肩负着不 能推卸的责任徐开才和谢肃方这两位研究弓箭的专 家,成了杨家父子最好的朋友。他们来到聚 元号,不仅与杨家父子一见面就探讨传统弓 箭的各方面问题,还介绍不少收藏家和传 统弓箭的爱好者前来订购聚元号的弓箭。谢 肃方先生不愧是中国射艺的研究学者和倡导。

浏览2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