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搓
1.操作方法
双手掌相对,放在被按摩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来回搓动,动作要轻快协调,双手力量要均匀,频率一般较快。但在搓动中,要使速度由慢而快,再由快而慢地结束。要求力达皮下组织和肌肉。
2.作用
消除肌肉疲劳,提高肌肉工作能力。
3.应用
适用于四肢的肌肉及肩、膝关节等处。常在每次按摩的后阶段应用。
(六)按压
1.操作方法
指按压:用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按压穴位或痛点,如一手拇指按压力量不足时,可用另一手拇指重叠按压,以加强按压力量。按摩腹部时,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个手指的指腹按压,必要时可用另一手的四个手指重叠按压。
掌按压:将一手或两手的手掌或掌根(双手并列或重叠或相对)贴于被按摩部位,腕关节背伸,用较大的力量向下或相对按压,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作用点在肌肉或关节。
2.作用
指按压多用于穴位和痛点(阿是穴),有镇静和止痛的作用。
掌按压可使肌肉放松,消除疲劳,并可使轻微错位的关节复位。
3.应用
指按压常用于肩、背、腰、臀、四肢的穴位或骨缝处。前额痛可用两拇指对太阳穴按压。
(七)叩打
1.操作方法
叩击:两手半握拳,用拳的尺侧面交替叩击被按摩的部位。叩击时力量要均匀,手指、手腕尽量放松,发力在肘。
轻拍:两手半握拳,或两手手指伸直张开,掌心向下交替进行拍打。轻拍时力量要均匀,手指、手腕应放松,发力在腕。
切击:两手手指伸直张开,用手的尺侧进行切击。切击时力量要均匀,发力在肘。
2.作用
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消除运动后肌肉酸痛。
3.应用
多用于腰、背、臀、下肢等肌肉丰厚的部位。进行切击时,手应沿着肌纤维的走向进行。
(八)抖动
1.操作方法
肌肉抖动:被按摩者肌肉要放松,按摩者用掌、指轻轻抓住其肌肉,进行短时间的快速振动。
肢体抖动:按摩者两手握住按摩者肢体末端,进行左右或上下的快速抖动。抖动的速度应由慢而快,再由快而慢,振幅不要过大。
2.作用
使肌肉、关节放松,消除疲劳。
3.应用
多用于肌肉丰厚的部位和四肢关节。
(九)运拉
1.操作方法
按摩者一手握住被按摩者某一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关节远端的肢体,根据关节活动的可能性,连续做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环转及牵引等活动的手法。由于运拉手法属于被动运动,所以不能使关节活动幅度超过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以免造成损伤。
2.作用
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维持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
3.应用
在各关节及肢体按摩结束时活动关节和肢体。
三、澹疗接寿的基洋手法
(一)滚法
1.操作方法
手指轻度屈曲,略微分开,腕部稍屈,以手掌的尺侧接触被按摩的部位,用手背掌指关节的凸出部着力,连续不断地做旋后、旋前滚动,均匀用力,有节律地逐渐向前移动,不能跳动和摩擦。
2.作用
有活血散淤、消肿止痛和松解粘连的作用。
3.应用
常用于腰、背、大腿等肌肉丰厚的部位。
(二)弹筋(提弹)
1.操作方法
用拇指与食指、中指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将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像木工弹墨线 一样。每处可弹1〜3次。弹筋后,应配合揉法,以缓解肌肉的酸胀。
2.作用
有刺激神经、促使血流畅通和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
3.应用
常用于治疗慢性肌肉损伤、肌肉酸胀和肌肉痉挛。可用于大腿内收肌、股二头肌、 肱三头肌、斜方肌、背阔肌等肌肉。
(三)分筋(拨筋)
1.操作方法
用两拇指或一拇指的指端深压伤处,左右拨动。拨动的方向与肌纤维或韧带的方向垂直。
2.作用
有分离粘连、缓解肌肉痉挛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3.应用
适用于治疗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慢性损伤。
(四)理筋(顺筋)
1.操作方法
用一拇指指腹压于伤部的上端,另一拇指顺着韧带、肌纤维或神经的方向,自上而下,均衡地持续用力,舒理其筋,反复数遍。
2.作用
有分离粘连、缓解肌肉痉挛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3.应用
适用于治疗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慢性损伤。
(五)刮法
1.操作方法
用一拇指或两拇指(拇指末节屈曲)的指甲或指端,在病变部位做匀速匀力的单向刮动,刮时应避免损伤皮肤。
2.作用
松解粘连,消除硬结,改善病变部位的营养代谢和促进其修复。
3.应用
常用于治疗嵌骨劳损及狭窄性腱鞘炎等。
(六)切法
1.操作方法
用拇指指端,以轻巧而密集的手法从肿胀部位的远心端向近心切压皮肤。在压痛处指切时,用力必须轻柔而缓慢,以免增加疼痛。
2.作用
有较快的消肿作用。
3.应用
用于肿胀的部位,但急性软组织闭合性损伤在损伤后24或48小时之内,损伤局部禁用切法,以免加重损伤。
口、穴僮越唐的某手法
在人体穴位上施以按摩手法,以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防治伤病的方法,称为穴位按摩。
(一)点法
用拇指或中指的指端点压穴位叫做点穴。用拇指点穴时,其余四指握拳,拇指伸直或微屈,使指间关节紧靠食指以助发力。如用中指点穴,则拇指和食指紧夹中指指间关节以助发力。
进行穴位按摩时,除对穴位进行点压的手法外,根据治疗的需要,还可以把点穴法与指揉法、指拨法结合起来,以增强治疗效果。
在肌肉丰厚的部位,还可用肘尖点穴。用这种点穴法时,用力不要过猛,应由轻到重,以引起酸胀反应为度。点后稍待片刻,再逐渐减轻,略加轻揉,以缓解点后反应。
(二)掐法
掐法是用指端在身体某一部位或穴位处持续地掐压的一种手法。掐穴位时,被按摩者“得气”感明显,故可称为指针法。
应用掐法时,应逐渐加力,使指端掐入,切勿突然用力。在掐“得气”后(即被按摩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出现),须持续做半分钟至1分钟,持续过程中也可配用其他手法,如指揉法等。掐毕要逐渐松劲,并配用指揉法、擦摩法,以缓解掐后反应。
掐法的刺激作用较强,在发生晕厥、中暑、低血糖等病症时,均可掐有关穴位进行急救。发生运动外伤或运动中腹痛时,掐有关穴位可使疼痛缓解。
(三)取穴法
常用的取穴法有指量法和中指同身寸法。此外,还可以利用体表标志取穴法或经验取穴法。
1.指法
是以被按摩者的手指宽度为标准,如按摩者的手指与被按摩者的手指大致一样,就可以用按摩者的手指直接测定穴位。拇指的横度为1寸,食指和中指的横度为15寸, 四指的横度为3寸。
2.中指同身寸法
是让被按摩者中指弯曲,取其中指梳侧两横纹头的距离作为1寸。此法较指量法精确些,但应用时比指量法麻烦。
3.体表标志取穴法
利用某体表标志或解剖标志取穴,如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即为大椎穴,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即为印堂穴,胭窝横纹中点即为委中穴等。
4.经取穴法
又称简易取穴法,如左手掌心面对自己,右手虎口与左手虎口交叉相对,食指伸直,指尖所指的左臂楼侧位置即列缺穴;又如人体站直,两臂自然下垂大腿两侧,中指尖所指的位置即风市穴等。
(四)常用的按串穴位
1.头部常用的按穴位(表1-3-1)
表1-3-1头部常用的按摩穴位
穴位 位 置 主 治
百会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头晕、头顶痛、昏迷
印堂 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头晕、前头痛、鼻病
太阳 眉梢与目外毗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 头痛、眼病
人中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昏迷、急性腰扭伤
2.腰、背、颈部常用的按摩穴位(表1-3-2)
表1-3-2腰、背、颈部常用的按串穴位
穴位 位 置 主 治
风池 在颈部,枕骨之下,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 凹陷处,平耳垂 头晕、后头痛、颈痛
大推 在背上部,后正中线,当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眼病、发热、颈痛、中暑
天宗 在肩胛部,当肩胛冈下缘正中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 与下2/3交界处 肩胛部疼痛、落枕
肾俞 在腰部,当第二、三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腰痛、肾炎
大肠俞 在腰部,当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 腰痛、肾炎
背夹脊 在背部,当第一至十二胸椎棘突间,左右旁开0.5寸 上肢疾患、胸部疾患
腰夹脊 在腰部,当第一至五腰椎棘突间,左右旁开0.5寸 腰部疾患、下肢疾患
3.上肢部常用的按摩穴位(表1-3-3 )
表1-3-3上肢部常用的按摩穴位
穴位 位 置 主 治
肩髓 在肩部外侧,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举臂垂肩时有 凹陷处 肩痛、臂痛、上肢瘫痪
肩内陵 在肩部内侧,当肩前腋前纹端与肩禺穴连线中点 肩痛、臂痛、上肢瘫痪
曲池 在肘部,当屈肘成90。,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镰之间 肘痛、肩臂痛、上肢关节痛
扭伤 在前臂部,当稍屈肘半握拳,掌心向上,曲池与腕背横 纹中央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界处 急性腰扭伤
夕卜关 在前臂外侧部,当腕背横纹上2寸,尺、梯骨之间 腕痛、上肢瘫痪、落枕
内关 在前臂内侧部,当腕掌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椀侧腕 屈肌腱之间 手指痛、胸痛、上肢痛、昏迷
合谷 在手部,当第一、二掌骨之间,靠近第二掌骨体的中点 落枕、手指麻木、牙痛
落枕 在手背部,当手背第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5分 落枕、手指麻木

4.下肢部常用的按串穴位(表1-3-4)
表1-3~4下肢部常用穴位
穴位 位 置 主 治
环跳 在臀部,当侧卧,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在股骨大转子 最高点与臀裂上端连线外1/3与内2/3交界处 腰腿痛、下肢瘫痪
委中 在膝后部,当)8窝横纹中央 腰痛、坐骨神经痛、膝痛
承山 在小腿后部,当腓肠肌肌腹下方人字纹处正中 腰痛、腓肠肌痉挛、痔疮
血海 在大腿部,当正坐屈膝,股骨内上镖上2寸 膝痛、月经不调
梁丘 在大腿部,当演骨外上缘2寸凹陷处 膝关节痛、腹痛
内膝眼 在膝部,当屈膝垂足,靛骨尖下,能韧带内侧凹陷处 膝痛、膝关节炎
外膝眼 在膝部,当屈膝垂足,靛骨尖下,薛韧带外侧凹陷处 膝痛、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阳陵泉 在小腿外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膝痛、下肢瘫痪、胁痛
足三里 在小腿外部,当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 腹痛、膝痛、下肢麻木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下部,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 踝关节扭伤、下腹痛、 月经不调
悬钟 在小腿外侧下部,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缘 踝关节扭伤、腰痛、 坐骨神经痛
昆仑 在踝关节外侧下部,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 踝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太溪 在踝关节内侧下部,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 踝痛、坐骨神经痛、月经不调
涌泉 在脚底部,当脚底心上方人字纹正中凹陷处 昏迷、中暑、足底抽筋

浏览3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