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只有'全然男性 的、像野兽一样有力的、粗野的种族,,才得以生存下来,他们便形成了'侍,的 家庭和阶级。”②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是以“佛教”、“神教”、“儒家”作为渊源 的。“佛教给予武士以平静听凭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恬静地服 从”,就是冷静看待死亡。“神教的教义所刻骨铭心的是对主君的忠诚,对祖先 的尊敬,以及对父母的孝行。靠这些,对武士傲慢性格赋予了服从性”。“严格 意义上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是武士道最丰富的渊源。君臣、父子、夫妇、长 幼、朋友的五伦,政治道德方面的冷静、仁慈与处世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亲身 践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③


  1. 《武士道》一


新渡户稻造的妻子是美国人,她经常会向丈夫提出一些问题:“如此这般 的思想和风俗为什么会在日本普遍流行,理由何在?”对这些文化差异形成的此节参照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武士道》,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武士道》,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6页。同②,第18-21页。疑问,新渡户稻造时常要解答。有一次与一位比利时的著名法学家一起在森 林散步时,新渡户稻造被问到:"您是说,在你们国家的学校里,没有宗教教育 吗?”“没有。”他回答。比利时法学家吃惊地停下脚步又问道:“没有宗教,那么 你们怎样进行道德教育? ”新渡户稻造似乎受到很大刺激,开始回忆自己少年 时接受的教育,所受的感动,结合回答妻子的提问,他写出《武士道》这本书。一心“脱亚入欧”的日本人,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应用了西方的现代 技术,取得了胜利,但是以德国皇帝为代表的西方人,并不欢迎日本人的胜利, 他们不希望日本强大,他们认为日本人缺乏文明人所拥有的道德基础。包括 三国介入强制日本归还胶州湾等举动,也被日本人视为欧洲压制日本兴起的 举措。这时一批日本人也急于在国际社会中寻找结合点,一批早先成为基督 教徒的日本人,希望世界能够了解日本。他们将武士道作为可以嫁接基督教 精神的媒介,比如内村鉴山等人。这也是新渡户稻造写出《武士道》在当时影 响较大的原因之一。这本书是1889年作者在美国疗养时用英语写的,同年在美国出版,书一 面世,马上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858- 1919)不仅亲自读了此书,还以此书赠给许多友人。1889年出版时,新渡户稻 造买了几十册,送给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在6年中,该书还被译成马拉地语、 德语、波希米亚语、波兰语、法语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研究日本的重要文献。新渡户稻造在书中描写了武士道的“恻隐”之心,与“败者共感”、“对劣者 同情”,写出武士内心的另一面。一方面该书出版受到热捧,另一方面,在日本 国内,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是缺乏依据的,认为他所写的 武士道,脱离了武士本身的生存环境,将“义''作为武士道的根本,是脱离武士实际的。新渡户稻造是农学专家,并不是历史学者或思想史学者,他是一个基督徒,写作该书的初衷是作为回答外国友人对日本的宗教、道德教育的疑问。他 的本意是在日本人打赢了甲午战争后,向世界介绍一个不是野蛮的、而是有修养的日本。正如他的基督教友内村鉴山所说的,“武士道可以救日本,但不能 救世界,只有基督教才能救世界”。他所做的是,将日本人的精神与世界通用 的基督教精神进行嫁接。在《武士道》中,他所用的语言是西式的,“我试图从 欧洲的历史和文学中,引用类似的事例来说明我自己要说的观点,因为我相 信,这会帮助外国读者更便于理解这些问题”。①比如他认为“孝”与“忠”是构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武士道》,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页。成日本道德之车的两轮,但是由于“我不知道西方人对'孝'这个美德的感情, 从而我无法进行使自己感到满意的比较”。①所以在他所著的《武士道》中,武 士的美德就没有“孝”。新渡户稻造或许没有意识到本书的影响,1900年此书在美国出版时,他 妻子就让他将日本的版权买下,他回答说,“没有必要,在日本谁也不会想读这 本书。”可是第二年回到日本,就发现他写的《武士道》已经译成日语再版九次, 并且还作为学校教科书的内容了。②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渡户作为和 平的使者,在日本被他的崇拜者所纪念,他的塑像在20世纪60年代设立在家 乡岩手县城堡中,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5000元面值纸币上。他自己在年轻时 立志成为“太平洋的桥梁”,架设起日本与欧美之间的理解与友谊。但是对于 中国来说,他的作用是负面的。他的《武士道》激起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热潮。 “1905年,新渡户稻造出版《武士道》的增订版,当年4月,被明治天皇召见,献 上《武士道》一书。至此,《武士道》一书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超越 了当初向西方人解释日本道德的写作意图,成为军国主义宣传的一部分。”③ “'九• 一八事变'后,新渡户稻造也肯定关东军的行动,并自觉为日本的侵略 扩张向西方社会辩护。"④尽管如此,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还没有让军国主 义者感到满意,他于1933年客死加拿大。在武士道与军国主义链接上,起到 关键作用的“学者”还是东京大学的井上哲次郎。武士道对于现代日本来说,正如加藤周一⑥所说,“武士道已经是一种概 念”了。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演变着的。

(三)军国主义武士道

我们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队的野蛮行为归为武士道精神。日本学者 菅野觉明认为,这一时期的武士道称为“明治武士道”。明治武士道⑥是传统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武士道》,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页。太田爱人:《读武士道——新渡户稻造与败者的精神史》,东京:平凡社新书2006 年版,第21页。唐利国:《武士道与日本的近代化转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 228 页。同③,第229页。藤周一(1919—),日本著名的文化学者,我国曾有翻译他的《日本文化论》等 书O明治武士道是他独创的一个词,在菅野觉明的《武士道的逆袭》中有详细说明。 武士道的断片,与历史上的武士道是截然不同的,它不是个体战斗者的道德准则与规范。明治武士道的形成有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军人约束的需要,第二阶段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产物。明治武士道到了昭和前期成为残酷的军国 主义武士道。

1.《军人敕谕》与《教育敕语》

1873年,明治政府发布征兵令,日本的国家武装力量,由从国民征募的兵 士来组成。在1874年的佐贺之乱与1876年的西南战争中,曾经被嘲讽为“百 姓兵”的明治政府军,击败了旧武士的叛乱军,武士作为私有武装力量的战斗 者的威信已经是名实俱亡了。武士的精神“武士道”也不吃香了。明治初期,政府不惜成本地引进欧美的军队装备和技术,但是统帅这支新成立的军队的思想精神支柱还没有解决。军人精神是什么?这些新募集的兵,他们不知道军队是什么?帝国军队是近代国家的军队,而明治之前,长期 的武家统治,是没有国家军队这个概念的。人们所知道的军队,是“御家”这样私人领主的军队。所谓的“日本军”对于明治以前的日本人来说,是合纵连横中临时组成的,打完战,是各自回领地的,不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①所以明 治初期,日本军队的创立者西周在1879年提出“节制”与“德行”是军队强大之 “两轮”。所谓“节制”是听从号令,听指挥,“德行”则是精神。明治国家的军队 从市民中募集,市民的风气是“自由、权利、追求利润”,这种“道德”在军队中行 不通。西周是日本陆军的创立者之一,也是明治时期的哲学家,他最终取日本传统武士的主从关系的“忠、良、易、直”,作为明治军人的精神。特别强调“忠” 是不背叛,不论是失败还是胜利,共同战斗不倒戈。

浏览3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