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息的贮存和运动技能的再现
1.感觉记忆痕迹
在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中,信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体外,另一来自于体内脑中枢贮存的信息。感受器获取的信息输入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和一般解释区,产生对动作效应的体验,并记录下各种动作形式,即形成运动动作感觉记忆痕迹。这种记忆痕迹的形成,是以长时相的记忆功能为基础的。当需要做某种动作时,则从皮层一般解释区引出相关的动作信息(记忆痕迹),激发皮层运动系统去完成同样序列的活动形式。此时痕迹的每一相继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严格的时间间隔逐个被释放出来,而运动控制系统则能自动地逐项跟随。例如,运动员学会了跳绳,下次,当某种原因(内因或外因)需要他跳绳时,他会按同样的动作模式去跳。一般解释区位于藏叶后上方和角回的前方,它能汇集视觉、听觉和动觉所获得的各种输入信息,并在此处形成运动活动的“感觉记忆痕迹”。阿萨诺姆等发现,运动训练前切除皮层躯体感觉区后,将严重阻碍技巧性运动的学习;如果学会动作后再切除体感区,则不影响技巧性运动的再现。这说明,从皮层躯体感觉区到运动区的输入,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已学会的运动技能在大脑皮层的一般解释区留下了 “感觉记忆痕迹”,即整个动作过程都已贮存在一般解释区内。
2.技巧运动功能构形
在运动实践中,许多运动技能是以相当快的速度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躯体感觉信息来不及传递到皮层感觉区或皮层运动区以控制运动动作。据认为,控制这些快速的协调性肌肉运动的构形,是在运动系统本身建立起来的,它可能包括皮层主运动区(中央前回)、运动前区及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在内的复杂环路。要建立起这样一种运动形式,必须通过连续多次进行同样的技巧动作,以至最后在皮层运动区也像感觉区那样记录下运动环节的痕迹,这种痕迹被称为技巧运动功能构形,在动物习得性动作练习的实验中,大脑皮层运动区可诱导产生突触长时程增强,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形成这一动作的运动环节痕迹,这些环节是一系列的程序化的肌肉收缩。在技巧运动功能构形形成后,运动过程就为半自主性的几乎不需感觉反馈控制的运动,如篮球比赛中的运球、武术套路的表演等。
(三)感官在形成运动技能中的作用
人的感觉有视觉、动觉、听觉、触觉等,它们在学习技能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以视觉、动觉和听觉的作用最为显著。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您练掌握动作之前,视觉是起主导的作用。视觉机能对于运动员在运动时掌握环境状况、产生空间感觉、控制本身的动作,以及观察赛场上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在射击项目中,视觉功能的优劣直接影响运动技能的形成;在对抗性项目中,如柔道、摔跤、拳击、击剑等,就要求运动员有敏锐的视力;在球类运动中,运动员要有良好的立体视觉和广阔的视野,才能发挥高超的运动技术水平。
视觉在平衡项目的学习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让受试者睁眼做“金鸡独立”的平衡动作,他可以维持数分钟,再让他闭眼做同样的动作时,却只能维持几十秒钟,这说明视觉在影响着肌肉的平衡力。再比如,一个前庭装置完全损坏的病人,睁眼时可以缓慢地完成许多动作,且能保持身体平衡,而当他闭眼时就会立即失去平衡。
同样,视觉在肌肉的协调活动、准确性、韵律感等方面也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视觉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比赛时,而且在平时训练时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是动力定型的一部分,如体操中的落地及跳水等。有研究表明,一般运动员在运动中的视觉潜力只发挥了40%,这说明视觉潜力很大。以下是一些提高视觉能力的训练方法,可供参考。
1.扩大视野能力训练。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边缘视野,这对球类运动员是极为重要的。
2.视力的训练。即发现目标的能力,例如射击中的打飞碟等。
3.视深度的训练。即三维空间判断目标的能力。
4.视觉复合训练。即两眼同时注意某一目标的能力。
对射击、网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柔道运动员的试验证明,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训练,一个月后,视觉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运动成绩也有相应的提高。
动觉是判断身体空间位置和身体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感觉,它的信息来自于肌肉本体感受器,是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平常所说的器械感、球感、水感等,就是以动觉能力为主的综合性知觉。动觉的训练常依靠多次重复训练以逐渐加深体会,即熟能生巧。
听觉能使人对一定距离以外的环境条件变化预先发生反应,听觉分析功能是语言思维和意识的生理基础。因此,听觉也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功能基础。运动员借助听觉与其他感觉的共同作用,使动作节律准确、协调;使用音乐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消除疲劳、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还可以调整赛前状态,有音乐伴奏的项目(如花样滑冰)可以增强动作的韵律感。在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利用语言讲解,使学生加快对动作的理解,更是听觉作用的独特之处。
但是,听觉易受噪声干扰(如比赛场上的大喊大叫声)。较大的噪声影响人体生理机能,破坏运动技能,使已有的水平不能发挥。因此,对于听觉的训练,既要培养运动 员听讲的注意力,又要训练他们对噪声的抗干扰能力。
(四)大脑皮层机能状态与运动技能
大脑皮层机能状态对运动技能发挥的熟练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一名年轻的篮球运动员,在平日训练中打得很出色,但是正式比赛时,由于他的父母在看台上就没能发挥出他平时的水平,而不断出现失误。相似的现象也会在一些其他运动员身上发生。这些都是由于外环境的剌激过强,皮层的兴奋性过高所致。因此,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
上世纪初,美国的耶克斯(Yekes)等人提出了大脑皮层的激发水平与运动技能之间的反关系。
从曲线可以看出,应激水平适度的时候运动成绩最好。应激水平过低(由于兴奋性不够,对比赛呈现无欲状态,或过度疲劳时)或过高(由于兴奋性太高,如赛前紧张), 都不会取得好的运动成绩。因此,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当依照人体生理机能规律,使用各种有效措施(如准备活动、按摩等),调整好赛前状态,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加速技能的掌握。
此外,人的心理活动(如动机、情绪等)均与大脑皮层机能有关,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发展、改进和发挥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改进中要特别注意心理因素的影响。
(五)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反馈的基本路线及原理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练习、逐步改进和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反馈信息的不断传入,对运动技能进行调整和校正来完成。因此,感觉信息的反馈在运动技能的形成中,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运动中来自视觉、听觉、触觉等外部的信息和本体感觉,自主活动感受信息不断反馈到中枢,构成不同的反馈通道,完成运动反馈控制。
在反馈信息对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校正中,小脑起着重要的作用。小脑与外周和中枢有着广泛的环路联系。运动时来自外周感受器的(皮肤、关节、肌肉、耳、眼)和来自脑内各中枢的信息,沿着各条通道传到小脑,同时小脑又接受来自大脑的传出信息,构成了小脑与大脑皮层及外周的复杂回路联系。
人体运动的传出信息在传向脊髓前角时也同时传到了小脑,肌肉运动时小脑又不断接受到外周感觉器传入的信息。因此,小脑可对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与来自运动器官的信息进行比较,了解实际完成的动作偏离目标的程度,然后发出信息经丘脑返回大脑皮层,由大脑皮层再发出调整后的指令信息。另外,小脑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还具有编码、记忆、贮存的功能。实践中许多动作并不都是在获得外周反馈的信息后才对动作进行校正的。熟练掌握动作后,这种校正可能在动作前就已出现了。小脑在特定的神经元联系中贮存着大量的编码信息,可对大脑皮层运动区输入小脑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引起对大脑皮层下达指令的校正。实践证明,当训练猴子对视觉提示信息做快速手臂运动时,发现运动皮层神经元在信号出现后40毫秒发生电活动,而小脑则在30毫秒 后发生电活动,出现了10毫秒的时间差。而小脑——大脑通路间传递信息只需几毫秒的时间。
2.在训练中应用反馈原理的指导要点
教练员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科学地运用反馈原理来提高训练效果。
(1 )让运动员在进行某一练习之前先想一下,完成该练习的主要环节是什么(反馈)?启发他们积极思维,让他们自己讲述如何去完成这个动作(强化),从而加深他们 对动作的理解。
(2)教练员应教会运动员在训练前想像完成训练动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从而产生反馈信息,强化完成动作的神经过程及信心。
(3)在学习动作的初始阶段,教练员应充分利用视觉的反馈作用,加强示范与模拟练习,不断强化视觉与本体感觉之间的沟通,但不要过多地强调动作细节。
(4)在学习动作的高级阶段,应多运用语言反馈信息,增强运动员的注意力去适应环境,强化动作与思维的沟通。
(5)在纠正错误动作时,对初学者不应过多地给予阴性反馈信息(即强调其错误的一面),而应当经常给予阳性反馈信息(即肯定其正确的一面)。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因为他们的运动技能巩固,对动作理解深刻,故可直接指出其错误,对精细动作更是如此。
(6)在每次训练结束后,要求运动员进行回忆,写训练日记,通过反馈和强化,加深对训练的主要内容的理解。
(7)有条件的话,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技设备(如录像等),把运动员的动作过程全部记录下来,并与正确动作进行对比,让运动员和教练员一起分析、总结。这是目前反馈与强化训练的最好办法。
浏览3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