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规范作用”,是指中国武术精神作为对中国武术思想 内涵的总结,其包含了对武术技击技法的诸多要求,对于习武者 而言,中国武术精神在意识层面具有规范中国武术技术层面的作 用。也就是说,当习练者在习练任何一种武术拳种,都应当遵循 该拳种的拳术思想,遵循该拳种的技术规范和方法要领。比如八卦掌,作为中国著名的三大名拳之一,蕴含了周易之 理和八卦之说。很多流传至今的八卦掌老拳谱都常以卦理解释 拳理,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八卦掌以掌法为核心,其基本 内容是八掌——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合于八卦之数; 步法上,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提、踩、摆、扣为主,步走 圆形,纵横交错,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身法上要求拧转、旋翻协 调,走如游龙,翻转似鹰;拳理上讲求动静圆撑,刚柔相济,奇正 相生,突破了以往以拳为主、步走直线武术技击思想,独树一帜。 习练时,要求习武者顺颈提顶、松肩垂肘、畅胸实腹、立腰溜臀、缩 胯合膝,遵循能进能退、能化能生,虚实结合的原则,出手成招,刚 柔相济,踢打摔拿融为一体。再比如,习练者在习练形意拳时必须要做到“八要”,一要做 到“三顶”,即:头上顶、手外顶、舌上顶;二要做到“三扣”,即肩 扣、膝胯扣、手足指掌扣;三要做到“三圆”,即:胸要圆、背要圆、 虎口要圆;四要做到“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五要 做到“三抱”,即:丹田抱、心意抱、两肋抱;六要做到“三垂”,即: 肩下垂、肘下垂、气下垂;七要做到“三曲”,即:臂要曲、腿要曲、 腕要曲;八要做到“三挺”,即:颈要挺、脊要挺、膝要挺。这些规 范和要求都蕴含了形意拳的拳法思想要义,如“三顶”“三挺”体 现了中国武术“中正”的思想,“三圆” “三曲”体现了中国武术“圆 空”的思想,“三抱”“三垂”也体现了中国武术“内外合一”的思 想等。此外,在行拳过程中要做到“六合”(分为“内三合”和“外 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 合、手与足合”。以此来保证在发拳或发劲时,上下肢协调配合, 身法与步法紧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拧绳一样,毫不松懈。王宗岳在其著名的《太极拳论》中总结到,拳技”虽变化万端, 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J从“着熟 一懂劲一神明”,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内练的过程。而装乃周在 其论著《甚氏武技书》中也提出了 “炼形合气,炼气归神,炼神还 虚”的习武求道的过程;①一代形意拳大师郭云深也综合各家拳 门理论,系统地提出了中国武技之道,即得道旨在“练精化气,练 气化神,练神还虚;易骨、易筋、易髓;明劲、暗劲、化劲”的过程 中循序渐进。由此可见,习练者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中国武术 所内涵关于拳法的思想,能够在习练者习练武术过程中从技术形 态、技术方法、技术风格上予以种种规范,从而使得习武者遵循正 确的方法、原理和原则掌握武术技艺。
约束作用
所谓“约束作用”,是指中国武术精神所包含的道德规范、行 为准则、价值信仰等思想内涵,对于习武者具有道德约束和行为 约束的作用。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谈到,中国武术始终如一地践行传统 伦理道德的规范,传统伦理道德的诸多观念皆成为了中国武术精 神的道德规范与价值信仰。这些道德规范、价值信仰的受众是习 武群体中每一个习武者,即每一个习武者都应当遵循中国武术所① 蓑乃周.芸氏武技书(卷3) [M].上海:上海书店,1990, 10. 崇尚的伦理道德精神。对于武术传授者而言,应当考量学武者的道德品质。例如武 术拳家们所推崇的“五不传”的宗旨,即:人品不端者不传,人无 恒心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外露者不 传,就是为了避免心术不正的学武者得艺后逞强凌弱,欺负弱小, 危害社会。对于习武者而言,应当在习武和生活中始终贯彻“道 德至上”的精神,既要追求技艺的高深「更看重实力者的品德”①。 由此也形成了诸如“精忠报国、不惧外强”“尊师重道、虚心求 艺”“孝悌守礼、俭朴谦逊”“惩恶扬善、匡扶正义” “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不可持强凌弱,不可奸淫狡诈,不可见利忘义,不可 论为鹰犬”“成仁不畏抛头,取义不惜舍身”“以德报怨,严己宽人” 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不可轻师”“不可忘义”“不可逞斗”“不 可欺人”“不可戏色”“不可炫耀”“不可无礼”等行为操守,这 些内容不仅被历代的习武者广泛认同,并且也成为了习武者普遍 的尊崇和奉行的行为准则。可以说,中国武术精神作为历代习武者所尊崇、奉行和沿袭 的一种核心价值观集合,对于习武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指 导、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在这种精神的影响和作用下,习武者能够 感知中国武术的诸多思想,能够掌握中国武术的技艺,同时还能 在道德修养上有所提升,进而实现德艺双修。因此,中国武术精 神对于习武者而言,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一、动力性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指出,中国武术精神”是以一种意识① 王岗.武术运动的发展:远离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程式[J].搏击•武术科学(学 术版),2005, 2 (9).形态的方式存在,并内隐在中国武术有形的物质形态之中,影响 着中国武术的表现方式、技术形态以及发展趋势。精神具有动 力作用,是一个动力系统。①作为一种文化层面的精神概念,中国 武术精神对于维系中国武术存在和推动中国武术发展发挥着决 定力的作用,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动力的表现。所谓精神动力, 就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 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②由此,我们认 为:中国武术精神的动力性,是指中国武术精神作为中国武术诸 多思想内涵的综合反映和集中概括,其自身所包含的思想观念、 理想信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价值信仰等精神要素,对武术实 践活动和武术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精神推动力。
中国武术精神是历代习武者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是中国 武术核心价值体系观的具体体现,其代表的是中国武术作为一种 文化而秉持的核心主张。通过对中国武术精神的认知与把握,习 武者能够领略中国武术的思想要旨、技术要义,并且将这种精神 主张内化到自己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之中,使其发挥“精神的 物化功能”③,进而促进和推动习武者不断继承武术的思维观念, 掌握武术的技理技法,形成武术的道德理念,塑造武术的价值 信仰。
例如,在“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武术精神的作用下,古 代拳家能够效仿自然中的现象进行拳法的创造。相传螳螂拳为 明末清初年间山东即墨人王郎所创,王郎自幼习武,曾一次与人 较技比武,因败而归,在回乡途中见螳螂捕蝉而受启发,创编了螳 螂拳。④拳家通过细心的观察,将螳螂运用两个前臂进行勾、搂、 挂、劈等技术动作吸收到拳术的手法上,形成了 ‘勾、搂、采、挂、 刁、缠、劈、按,崩、扎、滑、截’等的手法;把螳螂腰身仰、俯、拧、旋
郝登峰.试论精神动力的地位和作用[J].社会科学,2001, 6: 50-53, 30.
骆郁廷.“精神动力”范畴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56(4): -504.
赵应云.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J1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 1: 44.
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编写组.螳螂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10: 1. 的灵活多变的特点吸收到拳术的身法上,形成了 ‘枝摇根固’‘只 动腰、不走胯’的身法;把螳螂踏实、稳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 的突跃等吸收到拳术的步法中,形成了 ‘虚步、四六步、麒麟步等 步型,以及滑步、跟步、踏步、拖步等步法’。通过这样不断地摸索, 结合拳术的攻防组合,不断进行苦练,……又不断地总结经验, 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最终创立了 '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螳螂拳”①。
再比如,在崇尚“和谐统一”的武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下,武术 在表现形式上彰显出强烈审美情趣,使得中国武术“常将‘动静、 刚柔、快慢、疾缓、攻守、虚实、开合、俯仰、屈伸、高低等,看作是武 术形体变化中的基本美学思想范畴,而这些对称的特征,追求一 种既对立而又统一于一体,既相互依仗又相互排斥的运动中的身 体动作,并由此形成中国武术独具东方文化及审美要求的美学形 式”②。
如太极拳技术技法讲求的是动静结合,轻柔舒缓,不急不躁, 在行云流水的演练过程中能够使人产生“柔媚、和谐、静雅、圆润, 又能给人心旷神怡,轻松愉快之感”③的审美体验;南拳技术技法 讲求短小精悍、刚猛迅捷,给人以“粗犷、激昂、刚健、雄伟,令人 惊心动魄、精神振奋”④的审美体验。而在短器械的演练中有“刀 如猛虎,剑似飞凤”之说,表明刀术和剑术两种不同的武术器械的 美感追求也存在着差异,即刀术演练追求猛虎之势,威武勇猛,展 现的是一种彪悍硬朗的审美追求,而剑术演练则注重身法轻快、 姿势潇洒、剑法多变,追求的是一种轻灵优美的风格,犹如飞凤一 般的绚美。同时,无论是哪一种的拳法或者器械,中国武术在表
① 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9: 106-107.
② 张志勇.论中国武术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 1 ): 11-15.
③ 杨新.论竞技武术套路演练的节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28 ( 12): 1728-1729.④ 杨新.论竞技武术套路演练的节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28 ( 12): 1728—1729.达技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涵义时,都是“以一种较为含蓄的表达方 式,威武而不野蛮,委婉而不失刚健,柔和而不显松懈,给人一种 含蓄而又生动的武术技艺之美感”①。这也是中国武术崇尚和谐之 美精神的体现。此外,中国武术精神所包含的道德规范的内容,也推动了中 国武术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由于深受传统道 德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汲取了其中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观念, 并将这些思想观念纳入到习武过程中,对每一个习武者都能够施 以道德的约束和道德的教化。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德艺双修” 一直是历代习武者始终坚持的价值信仰与追求。例如,在师徒关 系中,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德理念,要求徒弟对待师 长要有敬畏之心和尊崇之心,其反映出来传统哲学思想中“尊师 重道”的文化精神;在传道授艺的过程中,作为师长更加看重习 武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常常遵循“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 传,人无恒者不传”②的原则,并有意识地磨练习武者的争强好胜 之心、好斗之心,培养忍耐力和坚强的毅力,使人具有诚信、谦虚、 仁义、诚信等品性;在切磋较艺之时,尚德不尚力,推崇点到为 止,只在技艺上一较高下,绝不伤害情面。所以,仁爱、守礼、忠 诚、谦让和宽厚的武德一直是习武者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守则”③, 历代习武者都遵循武德的教化,始终以“德艺双修”作为自我习 武的价值信仰和追求目标。可以说,中国武术精神”根源于武术实践活动,产生于武术 实践活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术实践的发展而发展c它作为 习武者的一种自觉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和作用于每一个习武① 张志勇.论中国武术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 1 ): 11-15.② 《昆仑剑箴言》中记载: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孝者不传,人无恒者不传,不 知珍贵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气入骨者不传,市井人不传, 拳脚行不传。何也?恐有沾昆吾之高尚也。③ 胡秀英.中国武术审美方式研究[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 25 (4): 55-56.者及其所参与的实践活动。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强大的精神力 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 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①中国武术精神就具有这样的精 神力量,其在中国武术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着“精神的物化功 能”②,推动着中国武术在社会变迁中始终保持发展的动力。
浏览3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