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挖掘、整理武术遗产
一、空前的创举
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后就抓了武术。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把发展武术运动提到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
1955年,国家体委制订的武术工作计划中第一条就是进行武术的研究整理。可惜由于“左”的思想干扰,这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1979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要求各级体委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随后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组织武术调查组,分赴山西、陕西、四川等13个省、区、市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考察。同年5月,围绕着武术的挖掘、整理,在广西南宁举行了空前规模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
许多地区的体委和武术协会,也组织人力调查本地区的武术状况。河北省体委和武术协会,从1980年7月一1982年8月,调查研究了32个县、市的传统武术项目。先后访问了77个门派拳种、武术会的234位拳师,为其中50多人拍了照片,重点整 理了戳脚、通背、八极、六合、燕青等19个拳种的详细材料。四川重庆市体委和江北县体委拨专款重点帮助整理了老武术家赵子虬的技艺。广东省体委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全省各县流行的洪、刘、蔡、李、莫五大派13家共300多项拳术进行了调查、录像,写出了调查报告,出版了专著。河南省体委将武术列为重点体育项目,并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管理武术,组织挖掘、整理工作,等等。那些年来国家体委对武术的挖掘、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缺乏一个全面的规划和通盘的安排,以及严密的组织,各地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动起来,已开展的地区也存在一个广度、深度、全面、系统的问题。
1982年,国家体委召开了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挖掘传统武术,抢救武术文化遗产,是当前的急迫任务。随后,国家体委成立了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 负责统一部署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
1983年5月19—23日,国家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在南昌召开了有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火车头体协以及6所体育学院有关人员参加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会议。会上布置了《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计划》,提出了 3项任务、2 个措施、1个时间表。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妥善安排。凡没有成立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的要尽快成立,要按照计划开展工作。
1983年至1986年,在国家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在各级体委武术挖整组的积极参与下,动员了全国8000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耗资100多万元,开展了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使武术挖整工作进入了浩荡炽热时期。经过3年努力,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写的各拳种理论、技术和传播、发展的典籍《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等651万多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为收集保存武术文物、史料所开展的“献拳经拳谱、献兵械实物、献功法技艺”的“三献”活动,共收集了有关文献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实物29件,丰富了武术文物资料库,为武术挖掘、整理、继承、提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不仅如此,3年挖掘、整理武术遗产工作,还激发了广大武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培养了一支业务素质好、勇于为武术事业献身的队伍。这项工作,对武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及展览
(一)首次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会
为了汇报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果,交流工作经验,表扬先进,研究部署第二阶段的任务,于1984年6月26日一7月4日在河北承德召开了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成果汇报会。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和13所体育学院主管武术工作的领导同志和挖掘、整理工作人员的代表共161人出席了会议。会上汇报了各地一年多来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的情况,举办了实物展览,放映了技术录像,作了学术报告,交流了工作经验。
国家体委领导李梦华、徐寅生、路金栋、陈先、黄中、徐才等观看了展览。
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在会议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谈到了当前武术发展的新特点,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初步设想,以及要求把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搞得更扎实、更准确、更迅速,为开创武术健康发展的新局面作不懈的努力。
这次大会从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华武术丰富多姿、博大精深的内容,也反映了各级体委的挖掘工作人员在老拳师配合下,取得的可喜成果。这次会议是继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以来的又一次盛会,为今后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会还评选出山东、河南、河北、甘肃、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苏 等10个先进单位、180名先进个人,分别给予表彰奖励。
会议结束后,展品移到北京国家体委会议厅进行了内部展出。
(二)第二次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会
为总结3年来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汇报成果,表彰在挖掘、整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先进单位与个人,于1986年3月24-28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会”,并举办了“武术遗产挖掘、整理成果展览”。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和13所体育学院主管武术的领导和挖掘、整理工作人员的代表以及参展工作人员200多人出席了会议。
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为展览会剪了彩。李梦华、徐寅生、袁伟民、路金栋、陈先、徐才等国家体委领导出席了表彰大会并观看了展览。
徐才在表彰大会上作了以《成果丰硕,任重道远》为题的重要讲话,对3年挖掘、整理工作作了总结,肯定了成绩,概括了经验,提出了今后的任务。
大会还评选出山东、河南、山西、甘肃、四川、湖南、广东、河北、广西、辽宁等10个先进集体和188名先进工作者,分别给予表彰奖励。
为了表彰和鼓励在“三献”活动中做出贡献者,大会还特设武术“虻狮奖二根据本人所贡献实物的价值,评出了10个一等奖及一批二、三等奖。分别授一丁雄狮像、雄狮图案盘、雄狮图案章及不等的奖金。
这是一次盛世盛会,展览的琳琅满目的古兵异器、哲理深邃的拳经、拳谱,珍贵的录像资料,等等,显示了3年来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武术博大精深、瑰丽璀璨的魅力。
第九节武术科学研究
一、武术学术团体的建立
伴随着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武术的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为了适应武术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经国家体委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批准,于1987年6月25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会(1992年改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对外可称为“中国武术学会”)在北京成立。第一届委员会共有委员91人,常委17人,主任委员徐才,副主任委员蔡龙云、刘秀政、张文广,秘书长张山。委员任期五年,学会挂靠在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1990年起秘书长由夏柏华接任。1992年举行了学会第二届委员会换届工作。有委员80人,常委11人,主任委员张耀庭,副主任委员有张山、夏柏华等,秘书长由王玉龙代理。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是一个武术科学研究工作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其宗旨是:组织、团结全国广大武术工作者、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武术科学研究的各界有识之士,一道进行武术学术研究,传播与推广武术科研成果,促进武术科研人才的成长与提高;加速武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的影响和推动下,湖南、宁夏、江苏等省也先后成立了省武术学会。各种类型的基层研究会、研究社,在各地纷纷建立,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武术科学研究的队伍。
二、武术学术活动
各级武术学会和研究会、研究社的成立,为组织推动武术的科研与交流创造了条件。自1987年以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联合举办了11次大型学术活动,其中全国性武术学术研讨会4次,国际性武术学术报告会、交流会4次。在这些活动中,一共收到论文809篇,入选221篇,直接参加这些学术活动的人数达1300人次。在这些学术会议入选论文的基础上,先后编辑、出版了《武术科学探秘》、《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论文选》、《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论文选编》等。
与此同时,地方性武术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198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武术协会等主办了全国性的“中国武术理论研讨会:1987年福建省武术协会召开了首届武术学术研;付会。1990年—1993年甘肃省武术协会、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等连续举办了 “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岭恫山武术学术研讨会”、“麦积山武术学术研讨会”、94敦煌武“术学术研讨会”四次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并选编、出版了《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武术科学研究》等论文集。湖南省武术学会自1988年成立以来召开了二次学术研讨会。1991年江苏省武术学会召开了首届武术论文研讨会。通过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武术科学研究的领域和途径,在武术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 学基础、生理机制、技术原理、养生思想等多方面进行了可喜的探讨,出现了由孤立的纵向的单学科研究,引伸到相关学科交叉融汇的横向研究,为逐步建立武术科学研究体系奠定了基础。

浏览3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