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就说话。你要不找你这个大舅哥,就是瞧不起我。”当妹妹和妹 夫向他发来十万火急的求助信时,他不禁乐了: “不就40块钱嘛,还至 于火上房似的急赤白脸!”他马上吩咐副官带上1()0块大洋,赶紧送东 四牌楼妹夫冢去,并让副官告诉杨瑞林:40块大洋是盘下聚元号的钱, 另外60块是筹办开张购置材料扩大买卖的钱有大舅哥鼎力相助,杨瑞林一分不少地将钱交到小王夫妇手上。 当双方按下手印,各执一份买卖契约时,杨瑞林感觉就像做梦似的,聚 元号真的成了自己家的买卖,这弓箭大院首屈一指的弓箭老铺真的姓 了杨当杨瑞林两口子接过聚元号弓箭铺以后,并没有急于开张营业。按 照冯瑞祥的指点:重新打鼓另开张,怎么也要让聚元号里外三新。两口 子与聚元号的老伙计一道将铺子里里外外打扫一番,重新裱糊顶棚,整 修地面,把大门脸油饰一新,将幌子和牌匾收拾得醒目鲜亮。聚元号这 一打扫不要紧,屋里屋外椅角音兄扫出不少死耗子。杨瑞林问伙计这是 怎么回事?老伙计沈六告诉新掌柜:弓箭铺里又是牛角,又是鱼蝶,自 然是耗子嗑咬的吃食。柜上招耗子不新鲜,可咱这聚元号老掌柜小王两 口子不是抽大烟嘛,耗子也就沾了光,老闻那烟味也有了烟瘾,老掌柜 卷铺盖走了,耗子犯了烟瘾.闻不着大烟味儿.可不就没救了?杨瑞林 恍然大悟,暗暗告诫自己,说什么也不能沾上那败家的玩意儿。

杨瑞林踌躇满志,胸有成竹。当聚元号弓箭铺披红挂彩在一挂爆竹 清脆的响声里大开店门时,聚元号便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聚元碉箭特色中国人制弓造箭历史久远。据史料载,早在周代时就有王弓、弧 弓、夹弓、庾弓、大弓等六种。它们的形制各有特色,用法各不相同, 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庾弓用于田野狩猎和弋射飞鸟,大 弓用于习射。弓的大小也依使用者的身长和体力,分为上弓(六尺六 寸)、中弓(六尺三寸)和下弓(六尺)。

汉代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弓身多半镶有铜饰或 玉饰那么,作为清代皇家工匠,聚元号弓箭铺制作的弓箭有什么特别之 处呢?让我们来分析、比较一下聚元号弓箭勺民间弓筮的区别您或许要问.为清代宫廷服务的弓箭铺与民间弓箭铺所生产出来的 弓箭有什么不同吗?还真让您说着了,两者的区别还不小呢就像旧时瓷器的生产有官窑和民窑之分一样,清朝的弓箭作坊也 分民间作坊和宫廷作坊。聚元号弓箭铺是老北京众所周知的宫廷弓箭作 坊,曾经直接隶属于内务府造办处弓作。由其生产制作的弓箭.一开始 就是专门为皇亲国戚服务的。史料上有封建王朝弓箭规格的介绍:为天 子之弓,合九而成规;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大夫之弓,合五而成 规;士之弓,合三而成规。上述文字其实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弓箭方面 的体现:帝王所使用的属于特制弓,九把弓合在一起,刚好能够围成一 个圆,可渭“天圆地方” 一统天下的一种诠释。帝王以下不同等级的官 宦及士卒,同样须按照等级的高低使用不同规格的弓。杨福喜说,祖上 聚元号的弓箭在制作工艺上特别讲究,在原材料的选择上精益求精,在 为皇家服务时可以说是不惜工本。尤其是对弓的装饰材料的使用,极尽奢华;为什么呢?给皇家的嘛,不差钱儿。但是,若要从弓箭的实用性 方面比较,皇家的弓箭与民间普通的弓箭实则并无多大的差别。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给皇家贵族制作的这类弓箭,往往就是悬挂 在主人家的墙上当室内装饰品,按当时的传统习俗,悬挂弓箭具有所谓 的“避邪”和“镇物”功能,也可以将其看成精神寄托的一种形式。即 使不是作“壁上观”,这类弓箭的主人平时拉几下弓,无非是为了锻炼 体魄,修身养性。若要出外围猎,皇家贵族的弓箭也大多是做个样子, 因为有众多从人相随.侍从官吏打的猎物也基本算在主人的账上,比如 乾隆皇帝围猎一次,从档案的记录上看,几天工夫,皇帝竟然射杀了数 十只猛虎、成百的猎物,简直不可思议。后来分析得知,皇帝身边的随 从,个个都是武林高手,弓马纯熟,加之皇家围场不允许普通百姓打 猎,野生动物蓄养极多,射杀简直如探囊取物一般.而这些人当中哪一 个敢冒天下之大不越,和皇帝来比谁获取的猎物多?还不是明明自己射 杀的也睁着眼睛硬说是皇帝神弓所为。因此,聚元号的弓箭主要还是在 装饰上下功夫。难怪杨福喜说,工匠易得,画匠难求:就因为聚元号对 画匠的要求比民间作坊高得多。

即使同样是官家弓箭作坊,为兵部制作的弓箭和为皇亲国戚制作的 弓箭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这一批弓箭就是为禁卫军所造,或者直接为 卫戍部队生产,那么,当然要以实用为第一位。而为皇家所造的弓箭, 虽然实用功能一般来说不差,但是装潢方面一定要特别精心.现在故宫 博物院保存的乾隆皇帝所用的宝弓,注明为乾隆皇帝北狩围猎时使用之 物,这把弓为木质,胎面贴以牛角,再以筋胶加固,外贴金桃皮.饰以 黄色菱形花纹。弓为双曲度弓形,弓梢处置牛角质垫弦(已脱落),弓 中部镶暖木一块,以便手握。弓弦以牛筋制成,外缠丝线。牛角面上镌 刻满、汉两种文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带领准嘎尔投降众人木兰 行围上用宝弓在依绵豁罗围场射中一还有道光三年( 1823年)毅甫所制的那把弓,同样镌刻有文字。这 把弓的制作者如果没有相当深厚的书法功底.显然是无法完成这样高标 准的镌刻工艺的。

而民间著名的弓箭铺是成都的长兴弓铺,其制作的弓箭与聚元号 在工艺上就有明显的不同。长兴弓铺是农夫武正福半路改行,拜师于提 督衙门外的骆大兴弓箭铺,出师后自己另立门户创建的。当年为科举时 代,不单是读书人应考,习武之人若要一个出身,也要应考。而习武之 人应考的科目,必不可少的就是弯弓射箭。清王朝三年一小考、五年一 大考的武举之年,弓箭的需求量很大,于是武正福的长兴弓铺生意自然 十分红火。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光绪末年武举停考,长兴弓铺和当地 的其他弓箭作坊一道一步步走向衰落,甚至歇业停产。民国初年,一些 人士在成都组织国术馆,成立射德会。于是.长兴弓铺于1925年在成都 西大街重操旧业,恢复弓箭制作。但是,因为需求量有限,长兴弓铺的 生意还是略显冷清,勉强维持到1942年前后,因为没有什么销路,只好 再次歇业。现在,武家后裔保存着一张祖传下来的有140年历史的“武 家弓”。据目击者介绍,这张武正福家传老弓长约1米,重约500克,弓 身由牛骨、桦树皮、竹皮、蛇皮等几种材料黏合而成,而弓弦则是一根 渔线般细长的牛筋,与聚元号所传的老弓虽然同属一个年代,形制规格 却有明显的差异。

应当讲,宫廷的弓箭艺人与民间的弓箭工匠从手艺上说可能难分 伯仲,但是无论是选料还是制作的工序,都有很大区别。宫廷弓箭明显 具有精致、名贵、大气的本色,而民间制弓则更注重结实、耐用,物美 价廉二.聚元号弓箭铺的经营之道聚元号弓箭铺的经营之道,只能从杨福喜的祖父杨瑞林接手弓箭铺 之后讲起。之前经营聚元号弓箭铺的小王夫妇,以及更早之前的几位, 究竟创始人是谁,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无从得知。单就杨瑞林接手之 后而言,也是跌宕起伏,颇具传奇色彩杨瑞林虽然年轻,但是脑筋活络,加之在街头摆摊做过小买卖,深 谙其中的经营之道。他明白,聚元号要想尽快摆脱窘困的局面,出人头 地.生意兴隆,首先就得有高人辅佐,有各路朋友鼎力相助。杨瑞林接 手聚元号的第一步,就是千方百计网罗人才。虽然聚元号百废待兴,杨 瑞林手头紧巴,囊中羞涩,但他还是决定出高薪留住聚元号的老伙计沈 六和周纪攀。

就说这位沈六师傅,大号沈文清,是秀才出身,识文断字不说, 还胸有韬略。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得功名,走上仕途,但却醉心于 研制弓箭,可谓谋划聚元号前程不可多得的人物。特别是沈六手底下的 “白活”(做弓),在弓箭大院里如果排行的话,那可是数一数二。还 有周纪攀,更是弓箭大院人尽皆知的人物,人称“画活神”。经他手描 绘的弓箭,就像赋予了一种神韵,给弓箭点了 “睛”。交到他手里的 “白活”,经他一番侍弄,那真是妙手丹青,弓就像注入了魂魄,画面 总让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

浏览3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