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三件历经百年以上的实物老弓来分析,聚元号不仅是百年老 号,而且聚元号的艺人还是与当年的皇宫大内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御用弓匠;同时也可以说明: 聚元号曾经是直接为宫廷 服务的弓作工匠铺。有专 家考证,聚元号弓箭铺历 经三朝十代,是京城近300 年的老字号。依笔者掌握 的资料分析,聚元号真正 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经营 主体,实际没有多少年, 始于1912年,也就是清朝 宣统皇帝逊位,中华民国 开始之际为什么这么讲呢?聚 元号弓箭铺在清廷管理的时候,属于“计划经济”范畴。为皇宫服务的弓箭工匠,不说多么富 足,至少衣食无忧,不用自己找事情干,就等着内务府造办处给下单 子。宫里面让做什么样的弓箭就做什么样的,让做几张弓就做几张。
“吃皇粮”嘛,也不能随便在民间买卖,需要什么物件,需要多少材 料,只要和上面禀报申请就是了。自身的任务很简单,那就是保质保 量,按时交货。说得具体一点,那时的聚元号也就是个宫廷里制作弓箭 的作坊,或者说仅仅是一个负责生产弓箭的车间而已,没有原材料供应 和产品销售方面的顾虑要说抓瞎,那是清道光三年( 1823年)以后,清廷造办处取消了弓 作。这样一来,聚元号弓箭铺要自己操心的事务可就多了,不能干等着 赠现成的了:要维持这个铺面,就得“找米下锅”。一张弓表面看似乎 没有什么,实际做起来可并不简单。单说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就有竹子和 牛角,而且牛角还得是水牛角,仅是这两样,北京城方圆百十里开外就 没有现成货,要采购就得奔南,过黄河,到长江岸边淘换去。
好在光绪年间恢复了 “吃皇粮”,聚元号弓箭铺的工匠又可以优哉游哉了,聚元号真正出现危机是在清朝末期,国家动荡,朝廷内乱,皇 亲国戚再也没有心思骑马架鹰、拉弓围猎了.从经济基础上说,清朝向 世界列强一再赔款,本来就不充盈的国库快被掏空了,说什么也养不起 那么多吃官饭的。于是,皇家弓作与宫廷很多其他行当的工匠一样沦为 民间作坊。
皇家弓作出来的匠人在哪儿安家呢?不知是谁给选的地方,就在 东四大街的弓箭大院。这个弓箭大院在聚元号没来之前也是隶属于朝廷 的。只不过这里的弓箭匠人,不是直接为皇家内廷效力,而是分别听命 于兵部、工部或是九门提督府等衙门。这里几十家弓箭铺,不同于属于 紫禁城造办处弓作时的生产“车间” 了。它们除了要按照规制生产制作 弓箭之外,还要到处寻觅物美价廉的原材料,并要自找销路,争取各个 衙门的订单:一句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弓箭大院里的弓箭铺, 市场经营的六大要素——人、财、物、供、产、销一样也少不了。这 也是一种“企业改制”,吃惯了 “皇粮”的聚元号弓作匠人怎么能够适 应呢?
彼时聚元号弓箭铺的掌门人小王夫妇,观念上还没有“转制”,不 适应市场竞争的局面,依然是吃老本,按照宫廷的规制,生产屈指可数 的那么几样弓箭。由于未能打开销路,花得多,进项少,家里的生活自 然是江河日下。更要命的是,这两口子由于心情郁闷,染上了吸食“福 寿膏”的嗜好。一个月本来就挣不了 “生瓜俩枣”,还不够往烟馆送的 呢。吸毒的人一旦瘾上来,就不管三七二H'一,只要能换一口抽的,什 么都可以卖。没多少日子,小王就穷得家徒四壁,最终山穷水尽,便到 处找买主,要将其祖上的家业聚元号弓箭铺逐出去。
按理说,有乾隆皇帝赐给的金字招牌.上百年的老字号铺子怎么也 能值几百块现大洋啊。可有谁愿意出这个数,豆一个没有什么销路的买 卖呢?小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一再降价,最后喊破嗓子:100块大洋 有没有人要?没有?降价! 80块! 60块! 4()块!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 正在街头摆水果摊的杨瑞林。真值了!那么大的铺子才40块钱!小王两 口子真是败家啊杨瑞林是杨文通的父亲,是满洲镶蓝旗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弓 箭大院。18岁时,清朝灭亡了,从事弓箭手艺的父亲也在潦倒中过早辞 世。杨瑞林为生活所迫,便在全顺斋弓箭铺当了一名学徒。全顺斋掌柜 的不是外人,是杨瑞林的堂兄,自然对杨瑞林照顾有加。特别是在手艺 上,对杨瑞林也不藏着掖着,尽可能让杨瑞林能够早日全面掌握制作弓 箭的手艺,以便其自立门户,彼此也可相互帮衬。
杨瑞林懂事,聪明,眼里有活,特别勤快。三年多的工夫,才2。岁 的他就学成手艺出了师。若论制作弓箭的手艺,无论“白活”还是“画 活”,200多道工序,杨瑞林样样拿得起来,件件做得有模有样。弓箭 大院里的行家们看了杨瑞林做的弓,都一个劲儿地竖大拇指。但是,那 个年月,手艺再好,也不见得就能混饱肚子。由于全顺斋仅仅是守着宫 廷里传下来的那几样弓箭.因而销路也没有太大的起色。这时的杨瑞林 已经娶妻生子。为了养家糊口,在全顺斋事情不多的时候,杨瑞林便在 街头摆个水果摊,白天出摊卖水果,晚上就去弓箭铺当帮工。听说小王 两口子要卖聚元号弓箭铺时,杨瑞林心头不由一震,“噌”地站起身也不顾水果摊前的顾客了.拔腿就往南大门跑。
杨瑞林不敢相信,小王两口子真的要卖祖宗留下的产业!小王站 在铺子前,声嘶力竭地喊着:“老少爷们儿行行好!救救我们两口子 吧。实在是迈不过去这道坎儿了! 40块钱您拿走!多好的门脸儿,多 大的铺面啊! ”聚元号的伙计也是出类拔萃的匠人,如今看掌柜的混 成这副模样,一个个聋拉着脑袋,满脸的无奈。眼前的情景,让杨瑞 林的眼睛湿润了。他的嗓子哽咽起来,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卖祖上 传下来的铺子?他走上前,站到小王面前,想劝他再好好掂量掂量. 可别一时冲动小王认识杨瑞林,都在一个大院里住,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也有 所了解。这时小王见杨瑞林从人群中挤了上来,就猜到杨瑞林有心想当 买家,马上说道:“兄弟.给你吧!就40块!我一个大子儿也不多要。 你买过去,一是救了我.二是这铺子给你我放心,也不辱没聚元号这百 年老号的名声啊望着小王夫妇期待的目光,杨瑞林动了心。是啊,自从出师那一天 起,杨瑞林就巴不得能有一家自己的铺子,可哪有那么容易呢?万没想 到小王夫妇要董聚元号!论价钱没得说,忒便宜了。40块?杨瑞林有点 儿不敢相信地问:“您说是聚元号整个铺子“没错。40块,这里里外外,剩下的材料,还有铺底的存货,全是 您的了。我是扫地出门。一分不多要。”
“那.这聚元号的牌匾也在40块里边“没有这块匾,还能有这个价吗?我卖铺里存货能卖40块吗? ”小 王有点儿着急,“今儿您给了定金,就全是您的了! ”他让烟瘾急得抓 耳挠腮.对于一个刚出道的年轻人来说,40块大洋还是一个天文数字。卖 个瓜果梨桃,弓箭铺帮忙打个下手,起早贪黑,一年能有几个铜钱的富 余?这40块钱让杨瑞林翻箱倒柜立马掏也掏不出来,怎么办?杨瑞林决 定借钱,求亲告友,砸锅卖铁,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千方百计,说什么 也要盘下这个聚元号的铺子来杨瑞林和小王夫妇说好:铺子我要了,定金五块马上给您。杨瑞林 将水果摊买卖货款的钱一股脑儿掏出来给了小王,接着说,全款还容我 缓两天给您。小王接过定金,数也没数就一口答应下来。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老杨家亲戚朋友不少,家底 丰厚的也有几位,但是杨瑞林第一个想到的是他的大舅哥。他与小王两 口子有了君子协定,便径直回家和妻子冯氏商量冯氏娘家同是弓箭大 院的工匠,对制弓造箭也是行家里手,对于丈夫要盘下聚元号的想法, 她二话不说,当然支持。她十分清楚自己的家底,如果不靠亲朋好友相 助,绝不可能买下聚元号。她与丈夫的想法不谋而合.首先跃入脑海的 就是哥哥冯瑞祥。冯瑞祥从小在肃亲王府里做事,给肃亲王当书童,在 王爷府里长了见识不说,还学到了很多接人待物的礼仪。长大成人后, 他在王爷的指点和帮助下,离开王府从了军。因为有王爷罩着,他在军 队里吉星高照,步步高升,几年工夫便当了高官。有了钱有了权,冯瑞 祥没有忘记根本,总想帮衬一下亲戚朋友,也算是光宗耀祖。逢年过 节,他总少不了到各家走动走动,特别是在妹夫杨瑞林面前,总是说。
浏览4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