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无论什么拳种,都十分讲究“形神兼备”和“以神统形”的。拳 家一般认为,无形则无神,无神则无味(这跟印度人“得味欢喜”的审美情趣 颇为接近,并且带上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刻烙印)。所谓“神赖形而存、形因神 而活”。一方面,形是神的根基和手段;另一方面,神则是形的主宰和目的。由 此形成了 “以形传神、贵在有味”的鉴赏标准。基于中国哲学反求诸己、内倾 超越的追求,任何中国式技艺都是寓神于形和以神御形的。其最后的走向,是“重主体操作的角度说,中国武术的“形神兼备”和“以神御形”,是跟其“动以 养形、静以养神、内外兼修、意气领先”的原则结合在一起的。它并不仅是个“表 现和再现”的美学原则,而且更是个训练和应用的操作原则,涉及整个操作运 行的力量配置和过程调控。拳谚有云:“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练 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它既强调外练,又强调内练,最后是以内练统领外练,讲 究“意到、气到、劲到”的“意识引导动作”,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的境界。
在武术操作过程中,形神是状态显示,内容决定形式;体用为功能发挥,结 构决定功能。形神状态的背后则是体用运行。传统武术处理体用关系的基本原 则,就是“内外相应、体用一如“。它一般讲究盘架练体,散打应用,心为主宰、理 为依归,凝神敛气,化力为劲,内外相应、体用一如,要在周身一家那“即体即用” 的基础上,去追求“全体大用”之功。在这里,宇宙之道的大化流行跟身心性 命的性理发挥,是合而为一的。陈鑫在《太极拳体用》一文中释“太极拳体”云: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 释“太极拳用”云:“拳之运动,惟柔与刚;彼以刚来我以柔往;彼以柔来,全在称量。刚中寓柔,与人不侔,柔中寓刚,人所难防。运用在心,不矜不张。中 有所主,无任猖狂。随机应变,终不惊慌! ”这是把体用同归于“道”的大化流行。而 所谓“得道”,由此也可以看作一种进化。
这些东西,其实也是整个中国武术的特点。中国武术的“练体”,不但有 把握技术体系的含义,而且还有培植和协调生命能量的意蕴;而所谓致用,则 表示其生命能量的合理配置和价值功能的充分发挥。这里还要注意,武术上的 体用一如不但必须要“有体有用”,而且还得讲究“体用对应适宜”。借用当 年严复的比喻,牛体有牛用、马体有马用;我们既不能搞“牛体马用”,也不 能搞“马体牛用”。武术是“以技行击”的“用武之术”;由此当要“以技为体、以 击为用”,武术的技术结构必须要适用于肢体打斗。但如果硬要把它移作他用,例 如要它去完成哲学的思辨、科学的认知、艺术的表演、宗教的信仰,恐怕未必 能够那么得心应手。
中国武术的形神体用特 点,可以概括为“象形仿生、师法自然、内外相应、体用一如”这样四句话;前两句说 形神,后两句说体用。中国思 维是一种整体把握、直观体悟之“象的思维”,通过“象形取意”(就是象其形而取其意,即通过象征去 体现某种意图、意向)从而实现主体操作。所谓“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这种意象型思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象形取意去 把握对象,并借用哲理符号去处理对象。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很 早就通过跟自然界交往的过程,模仿其中各种事物形态的变换去创造各式各样 的身体动作;我们的前人在创造武术的时候,就非常注意模拟自然界的各种事 物(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天象、人事等),参照其相关的姿态、动作、神情等,并 依据人体运动的规律和结合技击方法的需要,由此衍化出具有独特功能的招式 动作,并进而衍化和发展为一些不同的拳系、拳种,而在解释拳理时又往往以 自然界的现象和运动规律来作说明和比喻。传统武术处理形神体用关系的基本 原则,在操作上大体可以分析为这样几个层面:
第一,中国武术的形神特点,首先是依类象形、师法自然;其源可能出于 原始的“模仿巫术”,以为同类可以“相生”(这背后包含有人类进化中模仿 学习的极大智慧);而其方式则有点颇为类似中国汉字,着眼于象形取意(这 背后包含有中国人特有的“以形分类、以类相推”的“象”的思维方式;中医 药的“药性分类、以形补形”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一个典型例子。依托拼音文 字的外国人就很难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中国武术很多招式动作就是模拟动 物的;野兽动物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单项特长上都超过人类,例如,人跑得没 有猎豹快,力气没有黑猩猩大,视觉不如老鹰,嗅觉不如狗,听觉也不如很多 动物;于是希望通过模拟动物获得动物之能力。人与动物相比,最具有优势的 便是大脑,它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利用各种动物,甚至从动物那里学到我们自 身不具备的知识,并且通过模拟动物的技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好。姜容樵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武术“把兽类搏击攻杀的动作,象形取意,模仿到自己身上来,用 这种方法来制敌”。戴国斌先生也指出:“在历史发展中,武术也从动物界汲 取原料进行文化生产。一方面是象形性生产,通过模仿动作攻击力的拳术化、模 仿动物生命力的养生化和模仿动物之态的游戏化,产生了新的活动方式;另一 方面是会意性生产,推进了动物运动意向的身体化和人格化,增添了武术文化 这两种不同的与动物的联系方式和审美追求,源于人对动物截然对立的态度。” 与此相类的还有“自然仿生”和“人物仿生”:例如自然方面的“泰山压顶”、“顺 水推舟”、“雪花盖顶”、“古树盘根”,人物方面的“霸王卸甲”、“张果骑驴”、“麻 姑献寿”、“二郎担山”,此外还有“手挥琵琶”、“玉女穿梭”、“美人照镜”、“回 头望月”等。中国文化认为,自然演化具有某种别无选择、不可抗拒、难以逆 转和天然合理的性质,只有顺天循性、师法自然、随机就势,才能参赞化育、夺 取造化从而替天行道。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我国古代农业自然经 济条件下人们思维方式的产物。
第二,这种种模拟的前提是遵从人体结构和武器形制的活动规律,同时体 现其活动的相互关系。所有的武术招式动作都是通过人体的运动来完成的,由 此必须符合人体结构特点、生理运行规律以及使用的武器形制规定和操作者的 生活方式,通过自我心理结构“因其本性”并“顺其自然”。人体的骨骼、关节、肌 腱和肌肉的活动方向和方式是历史长期进化而形成的,因此徒手的拳打脚踢受 到很强的肢体操作惯性和生理机能制约,武术的招式动作也就必须根据这些特 点并利用身体不同部位运行而使自己动作顺势顺力,同时也让对方背势背力。特 别是人体结构上有很多易受攻击和易受伤害的部位,武术的招式动作必须学会 善于攻击和保护这些要害部位。此外作为“肢体延长”的武术器械招式还受到 器械其形制方面的进一步制约。例如短器械的刀剑既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 方面:刀背厚、可砍劈、剑脊薄、须点刺;据此也就产生“刀走黑、剑走青” 和“刀如猛虎、剑似游龙”的特点。又如长器械的枪棍既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 同的方面:枪头尖、可刺扎,棍无头、须轮劈。故具有“枪似游龙、棍若雨” 和“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的特点。这些东西通过操作者的自我心理整合,形 成一系列的组织秩序和心理定势。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实也就是 遵循自然机理而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制完 全一致,于是这些东西的机理、机制对全人类来说也都是一样的,可以看作东 西方所有武技的共性。中国武术所表现出的个性,不外也就是中国人的体形、体 质特点和武器形制对其共性的制约。由于中国人的体型、体质、武器形制以及整个的生活环境的不同,这也 个性。第三,其操作运行突出形成了中华传统武术的存在“有感而应、因敌成形”的“以形喻势、就势跟进、封门夺户”而不论招,由此指向摆脱被动、走出当下的“形 人而不形于人”和“制人而不制于人”状态。武术是一种肢体冲突的随机应对,其 所有动作都是有感而应、因敌成形、随机就势、舍己从人的。如果离开敌我关 系的攻守进退、你来我往的实用功能,武术动作也就变成了无的放矢之“无根 的仪式”,于此人们便无法完全真正把握武术形神、体用的所有意义,由此变 成一种莫名其妙的肢体“瞎折腾”。军事上《孙子》有云:“夫兵形象水,水 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跟军事作战同构的武术 招式运行,基本方式也当讲究因敌成形、随机就势。因此中国武术没有西方人 那么多主体先定那的“标准”、“规范”和“边界”限制,呈现出一种极为自 由灵动的“应物自然”姿态。任何操作技术都是要因应操作对象的,中国农业 社会依托自然“靠天吃饭”的因应思维,呈现出完全不同于西方工商社会那“人 为契约”的机械性交往规则和交换定势。
浏览5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