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起精神,虚灵顶劲太极拳主张“意气君来骨肉臣”。首先注重的是意,意就是意识。意识要集中,要专 心练拳。要集中意识就要提神,提神就要求神贯顶,要求头正、颈直、头轻轻上顶,即虚 灵顶劲,要时刻注意尾戢骨与鼻尖上下相对成一直线。眼要平视前方,不得怒睁或闭目, 眉不要皱缩,口宜闭,不宜张,不要用力咬牙,要用鼻呼吸,做到“呼吸全从鼻孔过”, 进而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要求。二、 含胸拔背,松肩坠肘含胸即胸部略微内含,使用含蓄的意思。首先含胸能避免胸部肌肉群的紧张。因为人 在呼吸发紧时,往往会胸部高耸,出现喘息,胸廓前提,则肺部一定处于吸气状态,就不 能处于出气的放松状态。使胸部放松,呼吸均匀和缓,是含胸的根本目的。其二,含胸能 增强上肢的弹性作用。太极拳要求形似猫捕鼠,而猫捕鼠的状态,必须是胸部回缩的状 态,所以含胸起蓄劲的作用,不能含胸,便不利于把上肢的劲发出来。其三,含胸能降低 重心,增加底盘的平稳。其四,含胸才能虚灵轻利,达到变换灵活,才能胸空腹实,进而 劲力才能由腰脊发出。其五,含胸后,肋骨之间的缝隙比挺胸时要小,这样胸部的抗力度 也会强些。同样是一拳,挺胸时受伤的程度比含胸时要大一些,更何况在含胸的同时,胸 部也微往后面缩了一些,更减少了来力。但含胸不能极力地向内吞缩,练成胸腔内凹的状 态,从而造成对心肺的压迫。所以含胸是微含,不是使胸部紧张。当胸部一紧张时,即可 用意念想着从两乳头往下走意放松,一直走到肚脐以下,这时便会感到胸内轻松,而腹部 感到沉实,这正符合“虚其心,实其腹”的太极拳要求。长期这样练习,就会达到“降 任”的功效,而使任脉畅通。除了降任,我们还需要“升督”,这是拔背的作用。正确的拔背姿势,不是有意识地把肩背向上抽拔或弯腰前俯,而是消除肩背肌肉的紧 张。就是在思想上注意“大椎”穴,轻轻地将其后顶,让其与贴身的衣服相贴近就可以 了。能拔背则力能从脊而发,也能使脊柱端正,增长虚灵顶劲的效果。肩部必须松开,要做到肩部松开,必须要有意地让肩部放松,并适当往下沉降,并略 带横撑。长期松肩的状态下演练太极拳,会使肩关节的韧带引长,关节灵活。肩活则手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活。这是其一。其二,由于松肩的结果,使身上的劲能很好地传递到手上,叫做“力之到 手,肩之所为”。肩沉则力到肘,肘坠则力到手,这样劲力才能达到掌指,运用毫颠。附 肘就是使肘有下垂的意识,坠如沉坠于水中,有下坠的意识,好像又有点受到水的反弹 力,不能明显地露出下沉的形状。总之,含胸拔背、松肩坠肘都以意念为主,又有形的配合,但都不能做得太过,要恰 如其分才好。三、 气沉丹田,注重底盘太极拳在意气的处理上同气功是一致的,即要求“意守丹田",主张把意念贯注于脐 下小腹的中心点。尤其在呼气时,将气徐徐送至腹部脐下,叫“气沉丹田”。所以太极拳 一般采用的是逆式呼吸,即吸气时肚脐往里吸,出气时丹田往外鼓荡。出气时,气沉丹 田,则增加了身子的稳定度和立身的中正,使身子和气都不偏倚。长期气沉丹田,可使腹 肌和内脏坚实,内气充足,身体沉稳,上虚下实,延年益寿。“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为了增强底盘的稳度除气沉丹田外,还必须松 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的转动而定。 所以说:“命意源头在腰隙。”除松腰外,还必须敛臀。敛臀就是用意识使自己的臀部向内 收缩,使之与背的下部相平,而看不出臀部突出的痕迹。具体的做法是,先尽量放松臀部 和腰部的肌肉,轻轻使臀部肌肉向下舒展,然后再向里向上一收,用尾闾的劲把丹田托 住,这样就达到了敛臀的要求。为使下身稳固,初练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还要有意地习 练好太极拳的“马步桩”、“川字桩”等最基本的桩功。四、 外三合、内三合,内外相合所谓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即手和足要一起动,特别在落点时 要注意。如手到足不到,则身子必前俯;如足到手不到,身子必后仰。肘关节在向里时, 要注意和膝之间的合劲,独立时膝向上必托住肘劲,做拗步时,右肩前顺时,左胯内吸, 胯和肩的转动和劲力要相合,只有到达了外三合,才能有八面支撑的效果。所谓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即意识、气机、劲力要协调一致, 相互照顾。内外相合,即是把内三合和外三合联系起来。把心、意、气和手足、肩胯、肘膝的运 动协调起来。即把意气和动作一致起来,才能逐渐达到“吸能提得人起”,能使人后足离 地,再呼气力从脊发,全身之劲,借助于形而放得人出。做到形神一致,内外皆合。五、 提缩谷道,尾闾中正人有任督二脉。前面是任脉,背后是督脉。任督二脉有两个开口:上是嘴,下是肛 门。肛门又称为谷道。为使任督二脉相通,则要求舌顶上额和提缩谷道,把这两个断点连 接起来。提缩谷道还能帮助敛臀,托起小腹,增强丹田的活力。提缩谷道能进一步达到立身中正。长期提缩谷道,能增强直肠肌和括约肌的收缩力,可防治痔疮和便秘,也可增强 臀部肌肉的结实度,从而进一步稳固下盘。做到了前面所有的要求,再加上尾闾中正就能做到太极拳所要求的立身中正、八面支 撑的要求了。太极拳认为腰为大,屹立中军,必须不偏不倚,堂堂正正才能一身劲整。而 且要求牵扯动往来气贴背、剑入脊骨,必须做到尾闾中正、提缩谷道,才能松肩、含胸, 沉于丹田之气由背后收敛直贯脊骨,而入各部,从而达到气整身直。六、 以心行气,不妄用力太极拳主张“心为令,气为旗”。心即心意,是军令,气是传令用的旗子(古时打仗 用旗传令)。令一下,旗摇动;心一想,气就行。即意之所至,气即随之而到,所以叫做 用意行气,而不叫用意鼓气。用意行气,重点在于用意,而不在于鼓气,所以又说“有气 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显然这里是反对专习运气鼓腹者。这种运气鼓腹,虽有气而无内 劲,是为后天的浊气。所以内宜鼓荡,绝不能理解为气之鼓荡,而应理解为意之鼓荡。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说得准确些是不妄用力。如前面用气去鼓腹就是妄用力之 一。不妄用力就是在运动的时候,要分清需要用力的部分和不需要用力的部分的分界。比 如:写字时是手用力而不是脚用力,走路时是脚用力而不是手用力。写字时脚用力,走路 时手用力就叫做妄用力。要求在全身放松的总原则下,用最少的力来完成太极拳规定的动 作就叫不妄用力。练太极拳时,下身大都近于桩功的境界,不用力只是意思上的要求。而 上身,特别是小臂、手掌、手指这些尖端地方,可以相当的轻灵,较突出地表现出用意不 用力的运动方式。七、 步如猫行,虚实分明太极拳要求神如捕鼠之猫,又要求迈足如猫行。这里重点涉及对于腿部和步法的要 求。腿和脚的作用很大,所有的动作都须它们来支撑。下盘是发劲的根源。拳论说:“其 根在脚,发于腿。”还有“裆开于胯,纵之于膝,蹬之于足”,“脚打七分手打三”等说法。 可见腿是很重要的。太极拳提出“迈步如猫行”就高度地概括了对腿和脚形神合一的要 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松胯、提膝、脚心空。提步时,脚尖最后离地;前进落步时,脚后 跟先着地;后退时,脚大趾先着地。提步、迈步、落步都要轻灵,其神意如捕鼠之猫,静 如试敌,蓄垫待机,含而不露,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腿部在动时要求迈步如猫行;在静时则要求虚实分明,平衡稳定,不得犯双重的毛 病。所谓分虚实就是重心在一条腿上,叫做“单重则灵气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 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在做前进、后退、上 起、下落的动作或独立、起腿的动作时,才能变换灵活,掌握好平衡,起着平准站立的作 用,在腰胯的旋转和全身松弛稳定的支撑下,进而达到“立如平准,腰如车轴,活似车 轮”的要求。八、 外示安逸,内宜鼓荡练太极拳时,精神要感到安静、舒适,身体要静逸。因为太极拳是以心意为主,如果 精神不感到安静、舒适,则动作就不能协调自然,只有在安静、舒适的状态下•才能放 松,才能处处不使用拙力,气才能自然地收敛入骨,才能有毫不慌乱的心情。身体静逸 了,才能细密地注意身体内部的感觉和对空气的触觉,才会有灵敏的感觉,才会时刻留意 内外的联系,做到一动俱动,一静俱静,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地步。所以一定 要外示安逸,才能内固精神,外稳形体,从而达到精神镇静,以静制动。外示安逸,增加了周身的轻灵度和安静感。而内宜鼓荡是指对气机的控制,要使天然 的深呼吸,不可间断,以达到“尤须贯串”的要求,使气遍周身,全体身心调动起来,没 有凹凸处,没有断续处,进而达到“形断意(气)不断,意(气)断神犹连”。这也说明 了太极拳的鼓荡初期是形的鼓荡,中期则是意的鼓荡,大成之时则是神的鼓荡。鼓荡越连 续越细微越好。

浏览28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