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武学中,守既有守势、守护、守卫、守备之意,也有保护、保卫、捍卫、警惕 之意,还有防守、防卫、预防之意,更有布置、布局、布防之意,是武家采用一定的措 施和方法用来防止犯我、害我、侵占、掠夺、侵略、恐怖等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并尽可 能减少其在人群中的扩大和蔓延,尽可能减少其在家与家、区与区、国与国之间的 战争态势扩散。属典型的积极备战、自卫反击、正义作战,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 所遵循恪守的立世、处世、涉世的大原则。远古以来,中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生产实践、攻守实践过程中,不仅践行、 积累、完善了守护、守卫、守备自己一切的丰富经验,也践行、积累、完善了反击、攻 击、出击敌人的丰富经验,也见识积累了预防侵略、预防伤害、预防犯罪、利益保护、 自卫反击的丰富知识,并逐渐形成了以防守为主体、攻守为核心、战守为内涵的矛 盾斗争体系即禀性武术攻守体系。早在中国武文化的“三经、四典、五法”以及相关的大量书籍中,就对防守有着 众多的阐述。比如在《内经》中就强调“防患于未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不治已乱,治未乱”。《淮南子》也载有“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可见,中 国武家对于忧患的预防、防范、防止,自古以来就是高度重视的。而且这种“未雨绸 缪、防患未然”的防守意识、观点、理念,对指导中国武家的攻守实践,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中国武家所说:“守其所得,治其邪恶,攻其未乱,防 其突变,卫其突发,护其所有,乃武家之天职也。”这也正是中国武学守护、守卫、守 备的根本内涵。古往今来武文化中的预防为主,守卫为尚,捍卫为先,一直是中华民族所遵守 的立世、处世、涉世的大原则,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攻守修德所始终保持的优 秀传统、优良美德、高尚德行,是不侵略、不干涉、不参与别人内政的表现,是中华民 族源远流长的根本所在。因为中国武家认为:“阳刚者易断,阴柔者易连,唯阴阳而 辨之禀者永存。”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的武家人士,更应该深刻领会预防为主,守卫 为尚,捍卫为先对保持自己、团体乃至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世界和平共处的重 大意义。必须把独立、自主、安定、团结、和谐、和睦(武学六守)等未雨绸缪问题放在 武学修炼的首位,只有这样才会有自己的容身之地、避风之港、备战之地。但也绝不 是说守护、守卫、守备等防守比攻击、进攻、攻杀更重要。在中国武学中,防守、预防、 防卫永远是阴性主体,攻击、进攻、攻杀永远是禀性主体,侵略、捣毁、灭绝永远是阳 性主体。中国武家认为:“无阳刚者,不独,不主,不立;无阴柔者,不融,不顺;不睦无 禀和者,不统,不平,不定。唯阴阳禀三位一体而辨者,富强永存、繁荣永在、昌盛永 远、盛世永驻、兴旺永恒。”所以中国武家必须始终牢记道气学说之真谛,绝不做单 纯、单一、单干(武家三单)的事情,才能在人类社会斗争中保持永远的领先地位。当然远离三单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在武家修德治气中懂得做人、做事、做局 的基本道理即“利益为公,得失平等,尖武为本,公平分配,公正主持,公开办公” 只有达到如此高尚的修德治气境界,才能做到远离三单,才能在人类矛盾、斗争、攻守 中立于不败之地。从中国武术哲学的角度来讲,利害是一对阴阳辨证体。也就是说,天下的万物、 万事、万象,既然对你有利,就一定会对你有害。而且是利益越多越大,危害也越多 越大,利益越少越小,危害也越少越小,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必然性的。中国 武家辨证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辨证,将自己所得的利用最大化,同时 将由此所带来的危害最小化。就天下之利益而言,中国武家认为:“大千世界,无意 者自然,有意者扭曲,立意者盛衰,意盛乃利益所致,意衰乃利益所导,唯辨证者,化 利益为利益,化利害为不害。”中国武术的防守也不例外。其利就在于自己在攻击来 临时,自己有准备、有预备、有防备(武家三备),真正做到了有备无患,能招之即来, 来则能战,战则能胜。利害自古就是一对李生姐妹,而大多数的人,不能说懂得、爱惜、利用、享受、合 理分配自己的所得利益,至少都会在利益面前张牙舞爪。但在利之害的面前就显得 束手无策了,这是不遵守“修德、振兵、治气”祖训者的通病。中国武家认为:“利弊 者,一阴一阳,相对而立,一统辨证,利不辨者则为弊,弊若辨者则为利,利若辨者则 为大利,弊不辨者则为大弊。”所以中国武家必须慎重对待为人处世中的利弊辨证, 只有这样才能在攻守利益这个人类最大的利益中,化利益为更多的利益,化危害为 更少的危害。做到变危为安,变害为利变舍为得。其防守之弊也不例外。就防守之 弊而言,主要在于自己每天必须坚持至少一个时辰的武术锻炼,养成天天讲,天天 学,日日练,日日训,时时修,时时炼,刻刻警,刻刻惕的正常处世习惯,需要每天付 出一定的精神、劲力、时间。但如果从当代科学角度来讲,这个古老的弊端也就不是什么弊端了,而是当代科学中国武学家所讲的治未乱,即在乱打、乱闹、乱砍、乱杀、叛乱、兵乱、扰乱、祸 乱、乱兵、乱臣、乱民、乱世(武家十二乱)等来临之前将其一网打尽,由未乱先防、既 乱防变、既变防绝等三方面的内容。未乱先防,是指在局势未乱之前,就做好各方面 的预备、防守、克制工作,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其消灭在乱的萌芽之中,以防 止大乱的发生,这是武家防守工作的首选,是第一性的斩首作战。既乱防变,是指在 武家十二乱刚刚开始之时就做好了各方面针锋相对的克制工作,采取切实可行且 奇效的各种措施将其消灭在乱的开始之时以防止大乱的变质,这是武家防守工作 的次选,是第二性的捣毁作战。既变防绝,是指在武家十二乱基本形成之时,就做好了各方面针锋相对的克制工作,并采取切实可行且奇效的各种措施将其消灭在乱 的基本之时,以防止大乱毁灭性的滥杀无辜,这是武家防守工作的季选,是第三性 的常规作战。这里讲的是最小单位乱的人与人之间开展三杀的治未乱。
一、邪正认知
中国武家在长期与对手攻守斗争、对抗、作战的临阵实践中,积累了许多丰富 的有关攻守预备、预防、预测的经验和方法。中国武学家认为:“打斗者,正邪之斗, 善恶之争,顺逆之对。正气者,合法利益之争,合法权益之斗,合法所得之格。邪气 者,非法利益之争,非法权益之斗,非法所得之格。”一直以来中国武家都是非常重 视正气在攻守发生、发展、结束中的打造,始终强调“武备而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厌武而来,邪气内存,万劫不复。止戈之处,正之所凑,其气必实。宴闭武术,邪 之所凑,其气必虚”。这说明,如果自己崇武尚术,则正气充足,体质强壮,武艺高强, 抗击能力强盛,即使致战争侵袭而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麻烦,即使掠取到来也损失不会太大,即使大战一场也会很快恢复元气的。如果自己厌武恶术,则邪气四溢, 体质空虚,武艺尽失,抗击能力一点都没有,那将是致命的灾难。
二、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和谐在于防守,安定在于攻击。当代科学的生物 学知识告诉我们,动物就是能动的动物,高级动物就是能够开展高级活动、走动、运 动的动物。作为动物,动就是动物的天性,就得活动、走动、运动,有活动、走动、运动 才有健康、积极、向上的生命。当代武学家认为,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而形体的健康也正是反映了生 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而运动攻守的水平高低也正反映了生命活动的高低贵贱,而社 会的和谐、进步、安定也正反映了一个国家武事的蒸蒸日上、强大尖端、道通人正。 实践证明,对于一个人来讲,充沛的精力,必须寓于健壮的体魄。而健壮的体魄,又 来源于适当的活动、走动、跑动、运动、劳动和坚持不懈的武术锻炼以及经常的体育 锻炼。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充沛的国力,必须寓于所有民众的健康的体质。而健康的 体质,又来源于适当的社会活动、走动、跑动、运动、劳动和坚持不懈的全面武术锻 炼以及经常性的全民体育锻炼。因此,增强自己的体质、强壮自己的体魄、加强自己 的身体锻炼,远不是个人的事情,其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强盛、祖国的未来。古往今来,黄帝有导引之术,仲景有摄生之术,华佗有五禽之戏,嵇康有养生之 操,离权有八段之锦。其中,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道 理,所创编的“五禽戏”,就是用来调和身心、捋顺斗志、提升人气的。人体通过对动 物天性、优势、长处、进攻、对抗、打斗的模仿,不仅能促进血脉流通,使关节疏利,气 机调畅,增强机体的抗击能力,提高人体的运动健康水平,防止和减少武盲性的恶 性打斗发生。还对修炼者的心理建设、胆识提升、作战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 健康转化作用。后世所形成的康复武术,如八段锦、易筋经、摄生术以及太极拳等多 种康复保健运动,皆具有同工异曲的作用。
三、矫正形体,不妄劳作
一直以来,中国武家的矫正形体、调养姿态、拔高气度,都是武术保健运动不可 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武家增强体质、健康调节、提高技艺、打造贵气、减少 打斗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素问•上古天古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惧,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也 就是说,为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当知悉天道地德人理,懂得 攻守、进退、刚柔、虚实、动静、疾徐等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的自然辩证法则和无为变化规律以及正常的攻守、运动、动作。其揭示了长寿的奥 妙,其就在于修炼者的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其基本理念就是“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精于止戈”。所以说,中国武家之守的内涵,就在于其拥有足够的阴阳法 则、术数计算、自然推理、经验预测、感悟估算、灵机掐算(武家六先)等先知智慧的 支撑以及感悟天象、洞察地势、琢磨人意等万象解析智慧的支持。这也正是武家之守所必须通达的先知先觉智慧的实质践行。

浏览41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