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各种町道场中,有专门传授一种武艺的道场,比如剑道道场或柔道道 场,有的道场,不同的时间段,开设不同的项目。经营道场的人,可以是某个流 派的武道高段者,也可以以场地管理者的方式,开放给其他武道指导员作为教 学场所。日本的初中、高中的体育设施,经常开放给当地的居民开展武道活 动。道场可以组织旅游式的“修学”,出外交流,也可以参加地域的武道比赛。 少年儿童则可以参加市、县、全国的比赛,通过比赛展示自己或检验自己的稽 古效果。各武道联盟的分布在全国的教学点,如少林寺拳法联盟,在全日本有 2900个教学点,就是道场遍布在全国各地。在日本,武道不是被观赏的职业 运动,是参加道场学习人的一种修炼。


  1. 地域体育运动俱乐部


2000年9月,日本政府提出“运动振兴基本计划”,并决定从2001年开始 实行,拟用10年时间完成。这个振兴计划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为实现 终身体育社会,完善地域性体育环境,包括组织机构与硬件设施;二是将体育 作为提升整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一环;三是将地域体育的开展与学校体育、竞 技体育三者协调一致。日本文部科学省为了促进市民参加体育运动,大力推进“综合型地域体育 运动俱乐部”的普及。这种“综合型地域体育运动俱乐部”被定义为“地域的居 民自主运营,根据年龄、兴趣、技术、技能水平等,准备复数的运动项目,让地域 的居民谁都可以轻松地参加地域运动俱乐部”。日本的学校有运动俱乐部、企 业也有运动俱乐部,但是学校也好,企业也好,有时会着眼于出成绩,想尽快地 培养出优秀选手。相较之下,地域体育俱乐部的目标就会更加休闲。作为一 种生活方式,弥补了学校、企业运动俱乐部的不足,加强了地域居民之间的交 流。这种交流超越了年龄与技术水平的界限。日本还学习德国的经验,建立“俱乐部之家”,设置了可以让许多人围在一 起的桌子,经营简单的饮食与饮料。参加一场体育运动后,大家围在一起,歇 一口气,喝上一杯茶或其他饮料,交流一下,成为地域运动俱乐部的惯例。这 个餐厅的收入作为俱乐部的收入,以加强俱乐部的财政基础。如日本福岛县的双叶街道,人口只有8000人,成立了“双叶运动俱乐部”,其中以提高小学生 和初中生运动水平的运动小组有七个(柔道、剑道、棒球、体操、足球、乒乓球、 排球)。小学生到高龄者都可以参加的运动部有16个。俱乐部还经常举办面向地域居民的远足、义务清扫街道、体育运动摄影展、演讲会等活动。俱乐部 中管理人员除会长外,还有运营委员18人。指导员中有33人是负责七个项 目运动水平提高的,有26名是负责指导业余运动娱乐的。俱乐部的会费,根据会员的不同年龄进行了分类:一般来说,高中以上的学生,一年会费5000日元,小学、初中的学生,一年会费4000日元。这种体育运动的普及工作,原计 划到2003年要实现,全日本有350个俱乐部作为国家的补助对象,到2010年全日本所有的町,都有一个作为国库补助对象的“综合型地域体育运动俱乐部”①。 这些地域体育俱乐部也从一个方面为日本武道的普及发挥着积极作用。

  1. 企业竞技体育与武道发展


战后日本,决定着国家走向的最大主体是企业。在“家族式经营”名义下, 整体家族都是围绕着企业来转。②男人拼命为企业工作,加班或是加班以后 与企业的同僚在小酒店喝上几杯再回家,周末打高尔夫或接待客户或出席公 司的运动会。妻子则住在企业作为福利提供的住宅,专职照顾孩子读书,接触 的人都是同企业中的家属。空余的时间,在企业提供的俱乐部从事体育运动, 也是一种时尚。终身雇用制,年功薪酬制,是日本企业内劳动分配的体系。日 本的企业重视员工毕业于哪所学校,是东京大学,还是庆应义塾大学,还是早 稻田?企业不重视员工在学校的读书成绩,而是注重他在俱乐部或其他群体 中与他人相处的情况如何,人际关系处理得如何?大学专修什么专业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看你在大学中的朋友有否在政府或大企业供职,特别注重你是否 有大学运动俱乐部的经历。因为与人打交道,教科书是学不会的,而在大学的 竞技俱乐部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日本没有类似于我国的“体育工作大队”,一些著名的运动员工作关系是 属于企业的.以女性为例,日本的现代企业从明治时期开始,如纺织业,录用 手巧的、刚完成义务教育的女工。繁重的劳动,生产纺织品出口赚外币,换回 军舰,所谓的“富国强兵”。这些女丁悲惨的遭遇,正如电影《啊,野麦岭》、小说 《女工哀史》等描述的一样a到了大正末期,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企业设立了夜 校让女工学习,以提高她们的文化素养,让她们将来作为母亲完成养育后代的松原隆一郎:《激活武道》,东京:NTT出版2006年版,第116〜118页。同①,第94页。社会责任。这个教育的费用从企业的“教育训练费”中支出。教育课程中有体 育,体育课以排球这样的集体项目为主要内容。各纺织公司还组织了排球队 进行比赛。到战后经济发展期,各企业为了不负于对手,进行强化训练。这样的竞争 促进了日本企业运动竞技水平的发展。如女子排球就是例证。1964年东京奥运会,“东洋魔女”取得女子排球的冠军。企业运动竞技的全面发展是日本 经济高度发展期,20世纪60-70年代。大企业作为“福利”的资金,用在企业 体育活动上,开始是运动“同好会”,接着是俱乐部。一些大学运动俱乐部中的 优秀选手,如果想在毕业后保持高水平的竞技水平,就转到企业的俱乐部来。 以柔道为例,最佳的竞技年龄是20〜29岁之间,体力保持好,又有经验与成熟 的技术。走从学校俱乐部到企业俱乐部之路,是有志于成为柔道家者标准的 途径。企业提供了武道的道场,还将毕业于大学的剑道和柔道新秀招聘为新 的员工。虽然不是职业选手,但是各种“合宿”、“比赛”企业都是积极支持。战 前日本企业中劳资关系紧张,企业内的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冲突影响企业的生产。战后企业主采用一些措施缓和劳资关系。带薪旅行和体育运动是最主 要的措施。原来日本企业的竞技运动,只是本企业内部的职工或家属参加,有 时也邀请客户、经营伙伴来参加。到了经济高度增长期,企业之间比赛多了, 这种竞赛影响越来越大。日本社会人的棒球队一度超过300支。①许多大企业还投资建立足球队、橄榄球队和排球队。丰田公司组织的球队本来规定白天上班,晚上训练,可是这样训练时间不 足,无法在大企业之间的比赛中胜出,后来改为仅上午半天上班,其他时间集中训练。随着电视媒体介入运动竞技的转播,电视观众也迅速增多,如企业选手在奥林匹克比赛中夺冠,给企业带来的宣传效应极大,所以企业将用于竞技 运动队伍的资金划入“广告宣传费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许多企业为 提高知名度而参与竞技体育,着手建立职业的俱乐部,如“阪神"、"近铁"、"阪 急”、“西武”等交通运营企业,在郊外兴建大型球场,以高水平的棒球比赛吸引观众,观众为了观赏高水平的棒球比赛往返在电车中。据有关报道,一场大比 赛,观众达5万人以上。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武道活动特别是剑道与柔道活 动,就能得到有力的支持。以柔道为例,实业团体的全国柔道团体赛中,男子四强是“旭化成”、“平成 管财”、“新日铁”、“综合警备保障”四个大企业,女子柔道四强是“住友海上火① 松原隆一郎:《激活武道》,东京:NTT出版2006年版,第98页。灾保险"、"三牛八^;<"、、-^':/"、"歹彳J 口”①等。由于企业采用了根据比 赛成绩发奖励金的机制,根据过去一年的成绩定第二年工资的方式,近于职业 化的管理。组织女子实业团体队的=牛八人公司,在悉尼奥运会比赛中,有 8人入选日本国家柔道队,3人获得奖牌,公司的正式员工有1700人,就有 120人是“运动契约社员”,从大学毕业进入公司,一次签订最低为两年的契 约。上班只是上午半天,几乎是职业训练。公司还有面积34。叠的柔道大道 场,公司的董事长爱好武道,还将公司的大道场作为地域柔道比赛的场地,开 设面向小学生、初中学生的柔道教室,作为公司与地域合作的途径。“综合警 备保障”公司除了签约资助一些优秀柔道选手外,还积极鼓励公司一般员工和 业务客户参加柔道运动。每年公司内的柔道比赛有分公司、友好的公司等 100个以上单位,420名左右运动员参加。

浏览3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