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一般分为文扳指和武扳指,文扳指是戴着玩儿和显示身份的,如 玉扳指等。武扳指所用材料只有鹿角,不用别的东西代替,戴武扳指目的 就是射箭。杨福喜让笔者看其手指所戴扳指,告诉笔者:中间黑的部分是 鹿血.叫“血线”。它是通透的,你运动时它能透汗,而且不会出异味。 古时,只要是射箭.不管是皇帝还是士兵,都要戴鹿角扳指。每个士兵都 得有.而且是为每个人专门制作,没有互相借的,所以扳指的需求量非 常大杨福喜说,扳指在我们满语中叫“憨得憨” 古代军队拉弓只用大拇 指.为什么不能用其他四个手指拉弓弦呢?杨福喜蟀释说,用四指拉力量 更大,但效果不如扳指好:扳指不起防护作用,主要是放箭时它能更快。 现在射箭都是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拉弓弦,在放箭的一瞬间这三指要协 调得非常好:有一指没协调好,箭射出去就有问题:若用四个指放弦就更。
不好放了.而用拇指戴上扳指拉弦就 没这问题,你瞄好之后用扳指轻轻一 弹,箭就出去了.,而且走得很快、很 直,所以戴板指有很多好处杨福喜指出:复兴射礼等民族礼 仪与人文体育活动,将会有助于国民 气质与性格的重塑中央电视台和中外很多家媒体开 始关注聚元号,杨福喜经常出现在各 家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中,平面媒体也 不甘落后地介绍聚元号传承人的行踪北京武警九支队六中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有的背着弓 箭,有的提着一个大金属箱子,浩浩荡荡地走进了军营.这支队伍是由 朝阳区团结湖街道三四条社区的能人们组成的慰问团,来给武警战士们 献上自己的绝活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齐上场。聚元号第十代传人杨福喜带来了自 己制作的弓箭,给战士们一一讲解.“这是一张传统的长弓,适合在马 上使用,但它的硬度很大。哪位战士愿意上来试试? ” 一位小战士自告 奋勇来到台上,握紧弓身,拉紧弓弦,可使了半天劲,弓也只拉开了一 半,他说:“真想不到这么难,看来古代的骑马射箭也和我们现在的射 击训练一样需要勤学苦练。
杨福喜不放过任何弘扬民族弓箭艺术的机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与时任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 谢肃方先生、原国家射箭队总教练 徐开才联袂到团城演武厅,对“兵 器工坊”科普项目进行指导,谢肃 方先生是研究中国古代弓箭及传统 射艺的专家,著有《百步穿杨—— 亚洲传统射艺》及《射书十四卷》
◎杨福喜与弓箭爱好者交流◎
等专门书籍,徐开才是中国弓箭射艺研究的权威,而杨福喜则作为聚元 号传统弓箭的第十代传人,有着无可替代的弓箭制作专家身份
中国的射礼或许能在这些推介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绵绵不绝.薪 火相传。
国家文化部、中国社科院的有关专家对聚元号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对保护和传承聚元号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次邀请杨福喜免费参加国家级 和北京市级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展览活动。
第❿节
古代射礼与奥林匹竞射箭
有专家指出,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与中国 乡射礼的普及,年代约略相当,但两者所体现的文化,却有着明显的 不同。
1980年,为纪念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 位,我国发行了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金银铜纪念币”。该套纪念币共18 枚,其中金币2枚、银币8枚、铜币8枚。纪念币的背面主题图案有4个, 分别为:“古代射艺” “古代足球” “古代骑术” “古代角力”。图案 采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汉画像石艺术风格,古拙朴实,具有浓郁的 民族特色,很好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风采:其中部分纪念币采用 加厚坯饼和多次压印等特殊工艺,以增其值,纪念币向社会发行后,备 受各国收藏家的推崇,被誉为“有史以来最罕有、最具独特风格的奥林 匹克纪念币之一”。其中以“古代射艺”为主题的纪念币共有6枚,分 别为20克金币、1()克金币、20克银币、10克银币、12克铜币、6克铜币 各1枚,受到世界各地钱币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20()8年,北京主办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奥运会。不用说,中国 的传统射艺自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此说来,这华夏民族的弓箭传 统文化.用简单的“弯弓射箭”怎么能够解释清楚呢?
在古希腊人的理念中,人的精神与体魄是分离的,精神由上帝管 理.人只负责自己的体魄。古希腊的体育精神,是强调力量、速度、高 度、技巧的竞争,注重体魄强健和雄美,竞技的胜利者就是超群绝伦的 英雄,要用饮酒的方式予以奖励。奥运会奖杯的形状,都是放大了的酒 杯;而我国古代,自武王克商之后,儒家认为:人的精神与体魄是由自 己主宰的:作为有修养的人体.不仅要有建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精 神世界,只有在健康的精神指导下,体魄和技能才更有价值。
在儒家主持的乡射礼仪中,失败者要用大杯饮酒,不过饮的是罚 酒,因为他们的技能和德行处于下风,需要用罚酒这个形式给予警示。 这是东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别之一令人深思的是,在与古希腊同样是征战不息、崇尚武力的春秋 时代,儒家铸剑为犁,在保留田猎之射形式的同时,“饰之以礼乐” (《射义》),重塑了射击竞技运动的灵魂,将它改造成为富有哲理的 “弓道”,成为引导民众全面发展、社会走向和平的教化之具,这是中 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之一(引自彭林教授的有关著作论述)。
不过不管怎样,东西方文化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得到广泛交流,增进 了了解,增加了友谊。在奥运五环旗下,地球村的人们了解了射艺和射 礼,并开展了和平的竞争。很多有识之士都殷切希望,民族传统射艺和 射礼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得以弘扬。
大凡翻阅过《中国通史》的人都知道:清朝开国初年,强调“国 语骑射”.因而将中国的弓矢文化推上了一个高峰。聚元号弓箭铺的由 来,应是始自清军入关以后。杨福喜保留的一张历经沧桑的老弓,弓身 约有1.5米长。弓身上的铭文清晰可见:大清道光三年毅甫制。也就是 说,这张弓产自1823年,距离今天已经有190年的历史了老弓上的铭文除了落款之外,还有十几个象形古汉字,很长时间都 没有人译出其准确的含义,直到2() 12年,杨福喜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一档 藏宝类节目,遇到一位古文字方面的专家,才将这十几个文字破解。据 说,这是为了纪念聚元号问世周年而特别制作的珍藏版。如果这一 点确凿,那么聚元号弓箭铺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29。年之前了因这张弓经百年沧桑,字迹有些模糊,笔者认为其简体字应是:文 武义合伸屈挂向扶桑鸟骇兽伏镂质韬纹不无复服°若加上标点,可为: 文武义合伸屈,挂向扶桑,鸟骇兽伏,镂质韬纹,不无复服。
释义:文韬武略,一张一弛,与弓的张弛有度作用吻合,贴切, 形象。其中强调“义”字,古人历来尊崇“文武义当先”,应做到当伸 则伸,当屈则屈。“屈”,出自《易•系辞下》:“尺蟆之屈,以求信 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可以解释为,人在失意时要忍耐,在得志 时应乘势而上,大显身手。这几个字让笔者联想到这张弓的制作时间。 清道光三年(1823年),正是宫廷取消弓作,直接为皇家服务的弓作匠 人离开紫禁城来到弓箭大院的一年。这一年是皇家弓箭工匠生活发生大 的变动或是动荡的一年,毅甫在这里不是在表达自己对此事的情感吗。
唐代大诗人李白留有“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短歌 行》)、“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临路歌》)、“将欲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文武义合伸屈,挂向扶桑”这几个字意思是夸赞这张弓,豪气冲 天;有了这张弓,就是取得胜利的保证。“鸟骇兽伏”,意为:飞禽走兽见到这张弓一定是惊恐万状,俯首 就擒。“镂质韬纹”,是赞美这张弓的“画活”。“镂质”,指弓的质量 虽然不是镂刻,但胜过镂刻,成语有“镂骨铭心”(喻难以忘怀。置于 阴文,应为此弓作为纪念,“变革”性质)=另外,也有“镂月裁云” 之喻,意为巧夺天工之作韬,即指弓或箭的套子,也可喻为隐藏、隐蔽。古人有“韬晦”、 韬光养晦之说,意为收敛锋芒,不使外露,亦作“韬晦”。这几个字置 于弓的阴文,应有双重含义复服可谓复职。《逸周书•允文》:“命夫复服,用损忧耻。
浏览2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