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活动,按照自然的本性去协调人体内部的身心关系; 就客体的角度表现为动静开合,就主体的角度表现为形神体用,其整合方式是“一 气流行”的“气”,它通过因应情势对象化为技击技术。而武术作为一种技击 技术,则按照社会的方式去处理敌我关系(可推广为人我关系或主客体关系); 就外部过程的角度表现为攻 守进退,就内部状态的角度表现为虚实刚柔,其整合方式是“得机得势”的“势”,它通过舍己从人而复归为精神 境界。而武术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则按哲学的意蕴去体悟天人关系;就天道的角度表现为阴阳有无,就人 道的角度表现为性情志趣,其整合方式是“知几其神”的“神”。在这里,所 谓的气、势、神都是同一 “大道”的外化和复归表现。
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华武术一开始就从“静极生动”中突出“太极者无极 而生”,但最后又从“动极生静”中强调要“复归于无极”,处处讲究有无相 生和阴阳相济的“动中求静”。它运作时根据道家文化关于载营魄抱一、专气 致柔、涤除玄览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那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和 致虚极、守静笃的要求,讲究长生久视之道的归根复命,把求虚静作为自身的 最高境界,表现出一种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客观可能的探究和对自由发展的 追求之深刻意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它“循规矩而脱规矩,脱规矩又合规矩”,表 现了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式的智慧和自由。太极之道表现为“有无相生、阴 阳不测”的“神妙万物”,拳术之至表现为“虚实变换、拳打不知”的“得心 应手”。作为一种技击搏斗之术,中华武技原本是挟技恃力、好勇逞强、诡道 以进、性命相搏的实用性技击技巧;但基于大道运行结果,却又成了止戈为武、至 武为文、以技合道、德艺双修的超越性审美感受。这在实质上同时也就是一种 文化的进化。
(三)博取众长:融百家、汇于理、纳新知
中华武术的学理渊源的第三个层面是发展的层面,它并不故步自封地限于 易理术数和道家取向;大凡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积极的东西,它都在兼收并蓄 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和融汇,呈现一种开放而不封闭的不断完善状态。它 也有三个环节:成型前的融百家、成型时的汇于理、成型后的纳新知;由此其 学理渊源史,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
(1 )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调动了整个社会的积 极性,无论是儒、墨、名、法、杂,还是纵横、阴阳、五行、神仙诸家精华,都 对武术理论有所影响。这里比 —一较突出的有:
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 065 ।主流,其血缘宗法情感和仁义道德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 心理的深层基础,并为中国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发展进行导向。中国的武林道德和武 术组织也不能例外。其中“仁者必勇”和“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追求和“富 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精神,更对武林志士敢作敢为 的男子汉情结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儒家等级差序的纲常伦理结构,深深地渗 入武林师徒的类宗法关系和武林组织的类宗法团体之中。而“儒者柔也”,儒 家文化阳刚气背后那柔弱的本性,更标示了中国人以文胜质和以柔克刚的基本 路向。还有“过犹不及”和“无可无不可”的中庸之道,通过遵循规律的合度,把 “无可”的必然跟“无不可”的自由结合起来,去把握那生生不已的永恒运动;
这在武术技术之道中也有着相当深切的表现。此外儒家“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理论,“学而时习之”,“毋意、毋必、毋 固、毋我”和“敬、紧、径、劲、切”的学习态度,“内圣外王、修己治人” 的内外兼顾方式,以及“孔颜乐处”、进退自如的人生追求等,甚至还在一定 程度上被引入中国武术的内家拳拳诀之中。中国的武林德性和武林礼仪,虽然 因流入民间处于边缘地位而跟儒家文化的主流有明显的区别(例如,儒家正统 思想强调纵向的忠和仁,而武林传统却突出横向的义和勇);但就整体上说,却 实在难以摆脱其宗法血缘整体框架的深刻影响。儒家文化关于修己治人的“正身” 要求和致中和的“泛和谐”取向,甚至还进入了武术的技术规定当中。
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曾经是一门显学,它较多地反映了下层操作工匠的思 想、感情和百工技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它那尚力非命、强力疾作、赖力仗义、兼 爱非攻、尚同持检以及摩顶放踵利天下的价值追求,还有民间自由结社以及重 义轻生、重人轻己和特别讲求信义承诺的行为方式,则通过侠性直接进入了武 术理论和武林行为方式。它从自身出发注重实际、讲求功利、依托经验、直接 践行的工匠性操作技巧,更给中国技艺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和支撑。不少学者 认为,墨家在文化精神上提倡兼爱非攻,但在行为方式上却是注重实力的真正“武 斗专家”;冯友兰先生指出,墨子出自“专以帮人打仗为职业之武专家”,“墨 家论兵,注重武器。墨家非攻,就是现在所谓反侵略。”墨家人物的这种人生 态度和行为方式,跟后世挟技恃力的武林人物十分一致。张岱年先生认为,“墨操作路线。墨家非攻“救守”的积极防御战略,也对武术的技击技巧有深刻的 影响。墨家学说中不信天命但迷信鬼神的处事态度,在武林群体中影响也很深,后 来还在民间信仰中跟武林行为形成某种相互为用的功能性关系。墨家人格中“不 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执着,更开启了武术修持精益求精的执着不懈追求。而 墨学中关于力学、光学、数学、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等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不 但为中国武术技术分析提供理论框架,还给中国人近代以来接受西方文化和引 入自然科学奠定心理基础。但墨家文化的“小生产者意识”也给武林活动的帮 派倾向开了先河。
法家学说曾是新兴地主阶级的理论代表,是古代中国的“社会关系学”和 “政治谋略学”,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它在中国社会发展问题 上曾经起过相当积极的作用。这个学说对“人我关系”中利益矛盾冲突的清醒 认识和冷峻态度,对“法”、“术”、“势”三维操作方式的细致界定和熟练 把握,对各种客观实力的明确追求和等级秩序的管理方式,还有那注重“参验” 和实效的认识理论和“实用理性”追求等,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武术的技术理论 和操作实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有益借鉴和某些方面的发展动力万拳求一力,万 力求一功”,中国功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实力主义”倾向,以及它 总体布局下权谋机巧、复杂多变的操作战略、策略,都明显跟法家理论同构。至 于法家的政治权谋,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武林人物阴险霸蛮的行为方式也有着 潜在的负面影响。
(2)汉代经学
这是先秦儒家跟道、法、名、杂、阴阳、纵横诸家的合流,为新兴的统一 大帝国提供理论论证,其“神学目的论”之味道极为浓厚,而且还保留有不少 神秘主义的原始思维,过去人们对此评价并不太高。但它那“通天人之际”、“察 古今之变”和“融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的巨大气概,却为中华民族“大 一统”的文化心理结构奠定了基础,并渗入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它那“天 人感应”的宇宙论演化图式,“阴阳五行”的系统论控制机理模型,具有极为 明显的“实用理性”色彩,是所有中国式自然、社会和技术、人文学科的基本造型设计,就是从天人感应的宇宙演化图式里来的;而它对内部的动作操作控 制和对外部的敌我关系态势分析,则又完全依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系统论控 制模型。中国武术文化中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不但跟其社会边缘的活动条件 和迂回曲折的路径选择相关,而且还跟汉代经学的正统理论走向相关。基于当 时人们的认识水平,这套理论的具体解释虽然充满了 “极不科学”的牵强附会,实 际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特别热衷于利用这些东西来装神弄鬼,然而其背后方法论 的合理因素却在当今的非线性复杂科学中凸现出来。
浏览3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