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朴还淳的实质用现代语言来说也就是反异化。所以能体“自然之道”的 圣人,自当返朴还淳、归真人道、君子不器、率性自然,复归于原始的“真朴” 状态;一方面不恃雄强而凌雌柔、不以明白而侮黑暗、不称荣贵而辱卑贱,另 一方面又不以小害大、不以末丧本、不拘于形器之末;物我同观、公而无私、顺 物施化、不为而成。道家文化这种对“朴”的追求,显然是种企图超越具体形 器所限而向往大无限的审美性追求。由于人类以往的文明都是通过对象异化的 形式来进行的,因而道家文化“返璞归真”的价值指向,便是要回到人类生命 那未经特化的本真、本性、本然、本能,寻求一种超越当下和扬弃异化的“得道” 状态。在这里,我们感到了人类社会必将趋于消灭旧式分工、扬弃社会异化、超 越当下存在、实现自由发展的深层意蕴。由此看来,“得道”在实际上便是人 性的复归和当下的超越,是人“类本质”的进化和自由;而所谓返回“真朴”,实 质上也就是超越“当下”那具体形器而扩大演化的“可能性空间”。《庄子•逍 遥游》所描绘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无待” 状态,亦此之谓也。十分明显,这里所谓的“返璞归真”,并不是简单地退回 动物形态去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求超越人类自身生物族类的局限,主动地 与整个自然的功能、结构、规律相呼应、相建构。只有扬弃所有外在的异化目 的,无怨无悔、无欲无求地回到生命的本真,才能实现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由 此可称之为“得道”。
(2)抱元守一
老子文化价值论的实现方式,可以概括为一个“返”字,其归结点则是“元” 或曰“一”。有道是“无中生有,以有还无,纵浪大化,与道同生”;在大化 流行中一方面是“道生一、一 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另一方面又是“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总之万物最 初源于道最后又复归于道,由 此归真就是“抱元守一”的合道。据上文我们已经知道:大道运行的状态和机制,是“反者道之动,弱者 道之用”(第40章),“无为而无不为"(第48章);大道运行的过程和归 宿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的“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 归于朴”(第28章)。在这里,“反”通“返”,亦通“归”。它不仅包括有 现实生活中反向着力、负面作用、往复循环、回到本初的含义,而且还包括有 对现行异化的关系和秩序进行怀疑、否定、批判、反思等方面的含义。有道是“顺 为生人、逆则修仙”;人一旦诞生就别无选择地要面对死亡,“死亡是存在的 确证”,人要在世间遍历种种磨难才能最终达到“实现自我”并超越当下的“圆满”; 由此人们的修炼,无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还是“悟真”、“参同”、“还虚合道”,最后都终归要回到生命的本真和整个宇宙的大道。而相 应的人类社会则是从无阶级开始,遍历各种阶级分化,最后又要回到无阶级状态。
“抱元守一”的文化内涵在于抓住事物自身的本质。以道家理论为依托的 道教内丹修炼理论讲究个体性生命活动固本培元的“抱元守一”。有道是“顺 为生人、逆则修仙”,中国式修炼特别强调“从后天返回先天”找回自己的那 个“根本”和“究竟”;跟内丹修炼一样,传统武术进阶同样讲究“练精化气、练 气化神、练神还虚”,强调一切都要回到自身的“本原、本真”,因此同合整 个宇宙大道。其演练过程中那松、稳、慢、圆、柔的操作方式和身体效应,则 有鲜明的“归根复静”意义。中华武术在练功和应敌过程中,不仅在动作上要 活动顺遂“师法自然”,模拟大道的运行状态;而且在劲路上还要因应情势“纯 任自然”,而不能有丝毫扁、抗、丢、顶的不协调僵硬拙力。这跟西方拳种那 力量抗衡和外部冲突方式相比,不但突出了自身与众不同的道家文化“自然无为” 的主要特色,而且还在象征的角度表现了当代生态文明发展方式“要求协调可持” 的基本走势。
抱元守一的现代意义在于维系发展变化的原生多种可能性。在这里,“元” 和“一”,通“原”,都是事物未经分化(即还未特化的“未散之璞”)那最 初起点的称谓。作为生命自我修炼方式,“抱元守一”是道家基本的修炼方术; 其侧重点不在“炼形”而是“炼神”,通过它排除心中杂念,凝神聚气并保持长生久视。在这里,“抱”,兼有混融的意思,至于“一”,则与“元”接近。老 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日,“天得一以清,地得 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任 何事物都是在分化中产生的,原始混沌还不能称为事物;然而这些事物在阴阳 分化以后,最终还得要回到自己原初的本真。在这里,没有“分”固然也就没 有“合”,然而其能够“合”的根据,其实还是在于原先的那个“一”,而且 运行结果最终还要回到“一”。道家认为,“一”是天地万物生成变化收藏的 根源,是修炼逆返元始大道的必由之路。抱元守一法,是道家传统修炼之法。有 道是“顺为生人、逆则修仙”,其修法为融先后天之一气,抱道法自然之宗旨,神 与气合,浑然归一,返归本始。王重阳真人曰,“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 固气,真功也”。道家有不少宁神静气的内功修炼方法,但基本上都是从入静 然后意守丹田而筑基。所以大家看王重阳的徒弟铁脚仙王真人就叫做王处一,也 是取抱元守一之意。清净散人虽然叫孙不二,但“不二”,还是“一”的意思,只 不过是换个说法而已。
从道家和道教的角度来讲,人都有“先天之神”,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先 天之神”的灵气就慢慢地被消磨干净(即热力学所说的“熠增”)了。这有点 类似于贾宝玉所说的,“女人们本来都是聪慧有灵气的,但是年纪大了后一嫁 了男人就沾上男人气,比男人更可杀了”。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婴儿一般的睡眠想必是被烦俗之事所困扰的人们的渴 望,要达到此境界恐怕“脑白金”之类的是无能为力的,心病还需心药医,这 还是要靠精神的修为来解决。从理论上说,“抱元守一”也就是“致虚守静” 回到本根。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 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第16章),即此之谓也。
(3)归真复性
道家价值理论的落脚点是人本身的“见性”、“悟真”、“知命”、“合 道”。从形式上看,老子哲学这种“返”的方式具有“向后看”的复古主义和 倒退倾向,并不符合我们所谓“向前看”的进步主义追求;但从实质上看,它 却具有某种扬弃异化、超越现 实、走出当下、指向永恒的基本功能。就内容而言,它确 063 实无法摆脱农业自然经济小生产的狭隘框架;但就精神而 言,它却包含有后工业社会生态文明的若干因素,方法上跟当下“后现代”的“解构”似乎也有某种相通 之处。在茫茫的宇宙太空之中,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这地球本身,又是一个 相对封闭的系统。在一个有限的条件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步与退步往往是 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这里,某些往复循环的方式当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 当今工业社会曰渐走向尽头的时候,经济发展的核心概念已经从“开发量”和“增 长率”演变为“储藏量”和“循环率”,于是道家文化的生态意蕴更为引人瞩目。
归真复性的文化意蕴是扬弃异化而探究可能。我们已经知道,人在动物界 中并无“强牙利爪”,因而可以看作一种“非特定化”和“未完成的”存在物。一 些哲学人类学家指出:“人的非特定化是一种不完善,可以说,自然把尚未完 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作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 未确定性。”这就是说,虽然人所处的环境是相对封闭和已特定化了的有限空 间,但处于这个空间中的人却是开放性和非特定化的。人作为一种非特定和未 完成的存在物,并不满足于已经具有的规定性,并不停留在已经成为的样子上,而 是在开放性地展开对世界的关系的自觉自为的活动中,努力去追求和选择新的 规定性,不偏不倚地融入整个大化流行,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的特性和本质,不 断地再生产和再创造自己,从而显示出自身那自由的创造性本质。由此看来,道 家文化的“变化气质”、“返璞归真”跟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就一定意义上说也应是完全相通的,其背后的实质就是探究新的可能。马 克思是个“探索可能性”的哲学家,而不是“独断必然性”的政治家,他的历 史唯物主义是“因果有定论”而不是“历史宿命论”;他所说那作为“自然历 史过程”的社会发展规律,则是通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而实现的。所以“哲 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里的核心内容,则 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互动。
浏览5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