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百家一中国武术的学理渊源
就社会属性而言,中国武术首先是一种操作型的“技”、“艺”、“术”、“法” 它 跟医术、算术、方术、巫术,兵法、历法、书法、画法,农艺、工艺、商艺、手 艺和乐舞百戏等,都可归到我国古代广义“术数”(泛指古代操作性的一般方 法和谋略实作,包括日用百工,而并不特指诸如堪舆、占卜、命相等带信仰性 的迷信方术)一类,并跟这些“术数”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在这具体操作的“术 数”背后,则有着与此相应的学理阐释。如果没有这些学理阐释的支撑,那操 作型的技、艺、术、法也就无法发扬光大和得到发展。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 的生命体,人的实践则是人有意识、有目的之操作活动。武术作为一种具有独 立形态和明显区别于其他领域活动特质的人体活动,应当有依赖于自身肢体操 作之独特的武术意识和武术文化;而这些意识和文化,又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 逐步地生成的。尽管传统武术文化的生产过程有不少知识精英参与,然而其生 产主体却始终停留在江湖草莽。不过无论社会的上层或者下层,却又无法摆脱 总体性的民族生存方式。事实表明,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 因为它具有高度成熟的技巧、醇厚迷人的神韵,更根本的还在于它根植于有数 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沃土之中,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一定意义来说,其 拳理阐释几乎积淀了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和技术艺术史,因而很是值得深入探究。
(一)三大支柱:起于易、附于兵、成于医
武术学理的第一个层面是奠基层面;其基本框架有三大支柱,这就是起于 易、附于兵和成于医。易理是其拳理阐释,兵法是其应敌原则,中医则为其提 供一个人体操作模型和运动生理学说明。这个框架不但给中国武学奠定了自强 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而且还为中国武学确定了阴阳相济、五行生克的操作机理。
1 .起于易
拳谚云“拳起于易”。易理是拳理的第一个支柱,它给武术的身体活动提供了最基 本的解释框架。中国武术是我们知道,西方在扬弃了原始巫术以后,发展出主神崇拜的宗教信仰和逻 辑预设的哲学本体;而中国则在原始巫术退场以后,演化出天人感应的术数操 作和大化流行的伦常曰用。现在保存下来的《周易》经、传,是原始巫术理性 化和哲学化的结果。《周易古经》原本是上古卜筮之书,是上古巫师世代记录 下来,并经反复增删整理而编成的卜筮结果汇编。上古巫师的卜筮活动,是人 刚从动物中分化出来后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初表现。它是我们祖先在成为“人” 以后那些努力把握世界和把握自己的方式,并由此构成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源头。我们祖先这种自觉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里慢慢地 积淀到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长久地对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发生潜在影 响。原先的易法也并不止一种。据《周礼》的有关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 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日《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但现在《连山》和《归藏》已经散佚,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今本的《周易》 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周易古经》,即经过理性过滤并精心编排的 古代卜筮结果汇编,它由六十四个象征符号的“卦”和所附解说的“卦辞”和“爻辞” 组成;第二部分《周易大传》,即后人对《易经》所作的哲学解释,共有十篇,称 为“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一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身体技艺,其基本的解释框架也就是古老的易理。
如前所述,所谓“太极者,无极而生”,而“无”者“巫”也。虽然武术 的根子深深根植于动物的“攻击自卫本能”和原始人类“人与兽斗”和“人与人斗” 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上,但作为区别于日常劳动和实际搏斗的武术技术的操练养 成,其最初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以舞事神”的巫术活动。目前流传 下来的《周易》,则是先贤把我们世世代代的那些身体活动和社会历史经验,用 卦象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整理,并由此形成了我们整个文化的源头,深刻 地影响着我们中华文化发展全过程。《周易》的“思维一操作方式”,是中国 文化的基本范式;据此,中国人以易论政、以易经营、以易用兵、以易行医和 以易讲武、以易演艺,表现出中国人独特的存在方式。
从其构成特征来看,《易经》是一个“意象型”的符号系统。我们的祖先 个思路,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所以人们的思维便 要“以族类辨物”,即要运用“类”的范畴来观察和分辨事物,并通过已知意 象的象征去比附类推,从而预测和把握这些事物的运动变化。由此看来,《易 经》体系虽然尚未能彻底摆脱原始思维“互渗律”的影响,但也已经开始了分 类和抽象的理性推理过程。与此相应的便是它把阴(一一)和阳(一)这两个 符号错综起来,构成八八六十四卦,用以代表六十四种不同的典型情况。每一 卦又有六爻,用以代表这典型情况中的具体细节。这些典型情况,可以是自然 的,也可以是社会或个人生活的,主要是事物运动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中国文 化重关系轻实体的思维路向,由此便开始了。这些卦象好比是代数中的方程式 a+b=c,什么东西都可以套得进去,因而灵活性很大,解释能力非常强。借用《易 传》中的形容,这种形态就叫做“神无方而易无体”,其功用则叫做“范围天 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现代人把它比喻为“宇宙代数学”、“抽 象计算机”、“信息转换系统”,如此等等。阴阳两分是所有事物的基本结构。《周易》无论经、传都有明显的阴阳 观念。它用一物两体、对待互根、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的“阴阳之道”,去 把握所有事物的运动规律;并通过阴阳二气的消长和转化,去解释万事万物 变化的契机和本源。在具体问题上,则是用阴阳二爻的排列组合去对万事万 物进行分类说明。《庄子》云:“易以道阴阳。”这是抓住了易的本质和核 心的。易的中心思想就是“阴阳之道",或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它通过 阴阳这两个相反方面或两种功能元素的运动,来构造自身庞大的理论解释体 系。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成四象,四象出八卦,然后又排列出八八六十四卦 和三百八十四爻。阴爻与阳爻各一百九十二,阳爻三十六策乘以一百九十二得 六千九百一"二策;阴爻二十四策乘以一百九十二得四千六百零八策,这两个 数相加,得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计算乾卦的数字用二百一-F六,坤卦的数字 用一百四十四,两项一共三百六十策,用以象征一周年的日数,一万一千五百二十 策则象征万物之数。其排列方式大体有如唐人孔颖达所谓“二二相耦,非复即 变”,这有点像现代数学“群论”中的“对称二进群”。所谓“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相信任何事物内部都 是可以划分出阴阳来的。(1)判分阴阳我们现在论及的武术,则以一种养生、技击、悟道三位一体的方式,全面 地体现了《周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阴阳变易”、“生 生不已”的基本信念和“乾坤交泰”、“简易中和”的系统方式。《易传•系 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 物之情。”整个中国武术在认知方法上跟《周易》一样,都是观物取象、比附 类推、模糊灵活、身体力行的。在操作方式上,武术更以八卦、五行去比附自 己的各种劲别和步法,讲究“动静分阴阳,变换循八卦、运行轨五行”,形成 了所谓“头顶太极、怀抱八卦、脚踩五行”的操作状态。所有的武术动作都十 分讲究像天法地、似形状物。历史上的武术家大都喜欢用卦象和易理去说明自 家招式动作的方位、要求、功效和机理;通过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 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以及天干和地支等一系列范畴,系统地描述招式 动作的运行状态和整体功能。在这里,我们不能说只有采用西方式的拼音符号 去指代对象才叫做“科学”,用阴阳五行的意象符号去指代对象就叫做“不科学”。
浏览4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