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武术的内容
《中华新武术》分为率角(摔跤)、拳脚、棍术、剑术四科。各科又分上、下两编。上编各科为初级教材,下编各科为高级教材。上编各科于1918年全部成书,下编终未问世。
上编各科皆取简单易学的基本动作编成,目的在于养成习武必备的体能和掌握该门武技的基本技法。以拳脚科为例,全套动作共二十四式。其中包括俯仰运动、三挺运动、单插反背运动等活动肢体的动作。正打、横打、翻身打、转打:搂打、斜打等 拳法动作。正踢、磨踢、纵踢、横踢、闪踢、反踢、踢打、正踹等腿法动作。以及串掌、合肘等基本动作。其他各科皆以此原则编成。各科教法一律分为:基本单人团体教练、团体基本教练、团体连贯教练、团体对手教练、团体连贯对手教练五步,循序进行。此教法程序,先以单式进行教学,待学员姿势正确,整体操练成熟后,将单式动作贯串起来,进行联贯教学,以求全套动作完整一气;然后,进行单个动作的运用教学,待掌握各式的攻防用法后,将对手方法连贯起来,进行两人对操练习。
三、新武术的积极意义与衰微
马良发起创编的《中华新武术》,打破旧武坛的门户之见,取传统武术动作为素材,借鉴兵式体操的操练方法,分段分节地配以口令,制定出团体教练法。而且,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练到对手的渐进训练原则,还改变了武术原有的师徒相承的单一传授方式,适宜团体教学和操练,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提供了可行的形式,对其后的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以及学校武术教育,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当时对新武术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普及。
然而,马良发起创编和推广《中华新武术》之时,正处于“五四”运动前后,新、旧两种思潮斗争激烈。对何为新、何为旧,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本来在武术发展史上具有定进步意义的新武术的创举,被复辟势力所利用,制造反对民主新思想的舆论, 进攻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抨击它,以回击复辟思潮。加之,新武术动作的兵操色彩过重,上编问世,又无下编续之,难免显得内容单调。曾热闹一时的“中华新武术”,逐渐被新旧之争的浪潮淹没,以致终于夭折了。
第三节精武体育会的兴盛
一、从精武体操学校到精武体育会
精武体育会,简称“精武会”。其前身是霍元甲主持的“精武体操学校”。
霍元甲(1869—1910年),世居河北静海(今属天津)。精家传秘宗艺,擅长技击。1909年,应友人邀,旅居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校”,校址设在闸北黄家宅。翌年,鉴于“学校”这种名称与形式限制了招生范围和广泛传播武术,在霍元甲的学生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等人的倡议下,议定改“精武体操学校”为“精武体操会”, 并租用万国商团义勇队故址,改建为会址。
1915年7月,沪上遭飓风,会址受损。于是,陈公哲捐献地产,姚蟾伯与陈凤元二人分担建筑费,建造新会址。1916年春,新会址竣工。迁入新会址后,会员日增,且以“体操”二字未能完满,故易名日“精武体育会”。仍奉霍元甲为创始人。
二、精武会的主旨和主要活动内容
精武体育会”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1915年以前,活动仅限于推广武术。1915年起,扩充学科,改良形式,增设了兵操、文事、游艺等内容。
该会设技击部,负责推广武术。该会打破门户畛域,不争一家一派之短长,不论流行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或是珠江流域的拳械,皆进行提倡。该会曾设教的武术种类包括有:谭腿、工力拳、十字战等五十多种单练拳术,以及谭腿、合战等拳术对练二十多路;达摩剑、八卦刀、群羊棍、奇门枪等数十路兵械,以及对枪、单刀对大刀等器械对练五十多路。
该会设文事部,开设文化课程。所设科目有:国文、英文、国画、簿记、国医、急救、演讲、书法等。
该会设游艺部,主持文体活动。所设项目,文艺类有京乐、粤乐、欧弦、铜乐等。体育类有畋猎、足球、网球、铁球、铁饼、台球、篮球、平台木马、溜冰、凌空、标 枪、杠子、秋千、射击等。
从该会设置技击、文事、游艺、兵操四个部及各部设项开展活动的情况看,体现 了以技击为根本,兼重体育、德育、智育的办会方针。
三、精武会的扩展
自精武体操会迁入新址后,该会发展加快。上海一些校和团体聘请精武会技击教员传授武术。据不完全统计,南洋公学、中国体操学校、复旦公学、仓圣明智大学、 国公学等二十余所学校,恒丰纱厂、德大纱厂等工厂,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工界青年励志会等社团,都曾先后向精武会聘请过武术教员。
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精武会着手组建分会。1914年,精武会在横滨桥福德里设第一分会,在南市中国商团设第二分会,在萨坡赛路山东会馆设第三分会。并在浙江绍兴开设了第一个沪外精武分会。1915年制定的《中国精武会章程》,正式将上海精武会称为总会。设总部管理下属工作,开始向南方大、中城市,以及海外华侨集中的地方发展。汉口、广州、佛山、汕头、肇庆、厦门、南昌、南宁、天津等地相继建成精武体育会分会。1920年前后,新加坡、槟榔屿、雪兰峨、吉隆坡、芙蓉、雅加达、 三宝垄、泅水、西丰、森美兰、怡保、金宝、吧罗、马六甲、仰光、西贡、海防、堤岸等华侨集中地区,都先后建立了精武会海外分会。香港、澳门、雪兰峨、槟榔屿、 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区还成立了精武女会或女子部。据不完全统计,到1929年,精武会已有分会四十二个,总会员数逾四卜万。
精武总会与各地分会间有着密切联系。在武术技术方面,精武会总部负责委任各地分会技击科(国操科)主任,并派武术教员与当地武术教师一同执教,印发武术教材,统一总部开设拳械项目的教范。各地分会选举人员到总部学习,学成后回所在分会执教。在会务方面,总部派员到各地分会巡视、检查和推进会务。各地分会也经常 向总会报告会务。1921年,总会创办《中央杂志》(后改名为《精武杂志》),沟通总会和各地分会间的联系,同时也向社会宣传武术,宣传精武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上海等地精武会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引起了侵华日军的仇视。1932年,日本侵略者一进入闸北区,就彻底捣毁了精武会总会会所。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后,精武会再次遭劫。精武会多年收藏的武术典籍和文物都被毁之一旦。抗战胜利后,精武会在上海重建,南洋各地等海外精武会一直延续发展。
第四节中央国术馆始末
一、中央国术馆的缘起
1927年下半年,刚脱离军界在南京就任政府委员的张之江,邀集钮永建、李烈钧、戴传贤、于佑任、蔡元培、何应钦、冯玉祥、孔祥熙等26名国民党党政要员,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1928年3月15日,获准。批文云:“吾国技击诸法,渊源久远,传习寝微。设馆研究,具见提倡精神,裨益青年体育。查阅(国术研究馆)简章亦尚妥协,应准备案。”3月24日,国术研究馆在南京内桥金陵大舞台召开成立大会, 租借韩家巷基督协进会的数间房屋为临时馆址。
国术研究馆除行政事务外,主要工作是设国术训练班,培养武术师资,并没有进行多少研究工作。经李烈钧、邵力子、钮永建等人游说,将该馆归属政府直接指导,由财政部拨给经费。并于1928年6月,将国术研究馆正式易名为中央国术馆。馆长仍为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
二、国术馆组织系统的逐步完善
中央国术馆建馆初期,设理事会和监事会为权力机构,负责议定重大馆务事项。下设少林门和武当门,负责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列于武当门下,其他拳种皆入少林门。这种分类不仅不够准确,而且加重了旧武坛的门户之见,未出三个月,就酿成了少林门长王子平和武当门长高振东徒手搏斗,科长马裕甫与柳印虎竹剑拼搏。门长、科长相争,暴露了分门体制的弊端。乃废除少林、武当两门的设置,采用“一会三处”的组织建制,设置机构。一会,即理事会,三处包括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这个建制被作为中央国术馆的定制,写入《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
1929年2月,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遍设国术馆(社)。《国术馆组织大纲》规定“省、市国术馆正馆长,应推各省、市政府主席、市长兼任,或由省、市政府及董 事会推荐资望相当者充之二、“县国术馆正馆长,应推县长兼任,或由董事会推选资望相当者充之”。规定区、村、里国术社“正社长由区、村、里长兼任,或由各该董事会推选资望相当者充之。副社长亦然”。
各级国术馆、社的负责人由当地政府首脑人物担任,保证了各地政府对各级国术馆的拨款,也促进了各地国术馆的组建。至1933年的统计,当时已有二十五个省、市建起了国术馆,县及县以下国术馆(社)的数量尤多,仅青岛一市,就设有国术训练所83处。
各地国术馆、社的建立,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的国术馆系统。

浏览4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