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明先生指出:“写意艺术才是人类所有文化形态中最高 的一种形态J②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写意”是一个独特的审 美命题,它是建立在“意象”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理论基础上的一 种艺术手段或方法,是一种具有宏观意义的审美学理念。“写意”, 原本指“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的表现法则。它要求艺术家抓 住并突出客体中主体相契合的某些特征,以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 活的审美评价及审美理想,抒发作家的主观感情、意兴,而不是写 实性地再现客观对象”③,后来又延伸到戏曲、绘画、书法等传统艺 术领域。简而言之,就是呈现“意”,这里的“意”,指的是“意象” 和“意境”。

关于“意象”,叶朗先生指出: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就在 于它在观众面前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使观众产生美感(审美 感兴)④艺术与非艺术是应该加以区分的,区分就是看这个作 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⑤关于“意境”,蒲震元先生认为: “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以

李华.美学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2: 174.

杨晓阳.从写实到写意一关于中国写意精神的思索[J1新美域,2005, 4: 16-

王世德.美学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9: 237.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 235.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4 : 243.
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J①成远镜先 生认为:意境能给人以广泛联想与无穷韵味的审美特征,是艺 术作品中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意味的艺术境界「②彭吉象 先生认为: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③由此可知, “意象”和“意境”这两个传统美学和核心概念,体现中国古人对 于艺术或艺术作品的独特审美追求,即艺术应当能够引发人的联 想并使人在想象中获得审美体验,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情景交融。 较之于注重“写实”的西方美学,中国传统美学则“着意在表现主 体的内心体验,所以驰骋想象,传神写意,不必合理合事,只要合 情合意”④。因此,古人对于“意象”和“意境”的执着和追求,形成 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所特有的“意象论”和“意境论”。

在崇尚“写意”的传统美学思想的引导下,写意性”成为了 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属性,而传统艺术都普遍具备“写意化” 的艺术特征。如,在传统的戏曲艺术中「写意”被视为传统戏曲 艺术的精髓所在,这种“写意”的精神体现为:以虚待实,不追求 绝对真实,而把真实的东西提炼,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形成一套符 号系统调动观众的想象力来破译符号,并在破译中获得美感,其 具体则是舞台环境的写意性、行为的写意性、道具的写意性,以及 以少代繁、以少胜多的简洁表现。”⑤而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国古 人以墨画物,并不注重所画之物是否再现原物的“形”(形状)与 “色”(色彩),而是着意于对物的“性”(本质属性)与“味”(意味) 的把握,往往“画意不画形”,“得意而忘形”。因此可以说,中国 的传统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彰显“写意”的审美精神。

中国武术之所以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就是因为在传统审 美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武术十分注重“意”的表达和呈现,即

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 21.

成远镜.意境美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10: 135.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335.

长北.传神写意与中华艺术文化[J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1 ) : 75-82.

覃莉,论中国戏曲的写意性[J].美与时代(下),2005, 11: 79-80.
通过“有意味的形式”①一一蕴含攻防技击内涵的技术技法和演练 活动,向人们呈现出一个充满无限想象的意象世界,使人能够在 脑海中产生对武术“真实性”——技击技法、技击场景的联想,从 而获得各种审美体验。

在审美的视角下,各种武术技术动作、技术组合和套路是作 为审美客体存在的,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历代武术拳家们对现 实生活中存在的何种格斗活动、技击活动的总结和归纳,是“以 ‘原始’的、现实’的人类打斗活动作为一种本原的‘物象‘,在这 个基础上进行处理和加工,创造出了形式上大不相同的新的‘形 象”②。在传统审美文化理论中,这是一种“观物取象”的过程。 “‘观物取象’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观,就 是对宇宙万物的直接观察和感受‘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的 提炼、概括和创造。③中国武术正是通过对现实的观察与感受,建 立对武术技击的认知,并以现实为基础进行性各种提炼、概括和 创造而来技术体系。与此同时,作为审美客体的各种武术技术动 作、技术组合和套路,它们蕴含着武术技击的意识和内涵,能够在 以人为审美主体进行的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无限深远幽隐而丰富 复杂的意念”④,领会到“象”中之“意”,感受到“象”外之“象, 在“立象尽意”的过程中,关于武术的技击场景、技击情景产生在 人的审美意识之中,发生着审美想象,从而实现对武术的认知和 理解,最终获得审美体验。因此,我们认为,就中国武术的技术形态和表现方式,它深受 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与戏曲、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普遍 具有的艺术理念,即: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写意精神。这种 精神既可以看作是中国武术各种技术形态产生和演变的基本准 则,也是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具有审美属性的传统艺术所彰显出的

巫绍平.有意味的形式——中国画程式的现代解读[J].艺术评论,2010, 6: 98-

吴松.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11: 65.

陈志椿,侯富儒.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 49.

陈志椿,侯富儒.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 47.

显著标识。

(四)“怡情养性,愉悦身心”的娱乐精神

对于任何民族的艺术而言,”艺术的审美功能主要是指通过 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 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①。艺术的目的和功能就是通 过审美活动,使人获得精神的享受,体验审美的愉悦,而以获得精 神的享受和体验审美的愉悦为目的的活动又可以被称为娱乐活 动,它是以陶冶情操和愉悦身心,并获得精神意识层面的审美享 受作为最初的动机和最终的目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阅读文 学可以净化心灵、感悟人生;观赏歌剧、音乐剧可以使人愉悦耳 目、提升修养;习练书法、绘画可以使人修心养性、陶冶情操…… 通过参与这些娱乐性的艺术活动,人们获得的是审美的认知,追 求的是精神的满足。人类的娱乐活动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就已经存在,以唱 歌、跳舞等形式存在。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古人的娱乐活动有很 多,除了早期的唱歌跳舞,不断的发展为歌唱、舞蹈、戏曲、杂技、 绘画等,以至于后来出现的诗词曲赋都可以成为人们娱乐的内 容。无论是悦耳动听的歌曲,还是美轮美奂的舞蹈,无论是惟妙 惟肖的戏曲,还是险象环生的杂技,无论是朗朗上口的诗词曲赋, 还是栩栩如生的绘画……都可以“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②。 这些都是古人在劳作之余、闲暇之余,创造出的传统艺术门类。 这些艺术形式都是从生活中演变而来,人们在审美意识的作用 下,赋予这些艺术形式“娱乐”的精神,都是它们成为了中国古人 日常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中国武术,亦是如此。《释名・释言记》中记载「'武,舞也, 征伐行动,如物鼓舞也。《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刑天与 帝至此争神,帝断其头,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

浏览30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