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以“虚拟”展现“真实”是一种重要 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艺术门类中,“虚拟”展现“真 实”的方式是普遍存在的。焦菊隐先生指出:“中国戏曲虚拟动 作的主要意义就是所有的客观的东西,都是它通过任务的表演显 现出来,观众通过角色的表演承认客观东西的存在J①演员们通 过虚拟化的表演来塑造人物、表现时空,以此营造虚幻而又真实 的世界,使观众感受到行为、情景的“真实”。例如,“京剧《三岔 口》是一出以武打为主的戏曲,戏中黑夜开打的场面完全是在明 亮的灯光下表演的,通过动作、眼神、表情等惟妙惟肖的表演,使 观众联想起生活里黑夜中人的行动状态,体会到伸手不见五指的 黑暗”②,从而感受场面、场景的“真实,在绘画艺术中,这种“虚 拟性”表现为通过“线条、墨气、色彩以致动作、旋律、词语等所造 成的幻象的效果”③令中国绘画具备了 “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 前”的虚幻景象和氤氯,使得山水画“给人以山外有山虽断而不 断,树外有树似连而非连之感”④。对于观赏者而言,这样的审美体 验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借助画家所塑造在纸上的画面来实现的, 正是因为“虚构”的画面(或者说艺术形象)”给人以广泛联想和 无穷的韵味”⑤,并超越了现实时空的束缚,所以,观赏者往往会因 为“触景生情”而获得情感体验,最终获得审美享受。艺术是在纯质的、非真实的创造中,即从形而下的物象到形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10.姜耕玉.艺术虚构中感性时空的超越与真实[J1江苏社会科学,2003, 3: 136-姜耕玉.艺术虚构中感性时空的超越与真实[J1江苏社会科学,2003, 3: 136-姜耕玉.艺术虚构中感性时空的超越与真实[J].江苏社会科学,2003, 3: 136- 成远镜.意境美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10: 135.
而上的幻象的艺术实现中得以表现的”①,所以,传统艺术之所以 能够吸引人,其原因在于经过“虚拟化”处理加工后的传统艺术 完成了对现实中各种实物或者实景的“真实性”的再现,甚至对 事物的“真实性”实现了超越。这种虚拟性,既是生活的概括, 也是真实生活的升华。”②与此同时,“虚拟”是一种对“现实”展 开的“虚拟化”的艺术范式的创造,“虚拟”离不开现实生活,也就 是说“虚拟性”不能够背离事物的“真实性”。“徐悲鸿笔下的马之所以雄健奔放,是因为他对马的骨骼构 造有着透彻的了解和精细的观察;李可染善画牛,也是因为他对 牛的生活特点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石涛的‘搜尽 奇峰打草稿,;陆游的‘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均证明了艺术 创作、艺术美来源于社会生活。”③可以说,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 中,“虚拟”的存在为了表现或再现“真实”,它以“真实”为基础, 但是又超越“真实”为目的,以呈现一个“意象世界”④并使人获 得审美体验为最终目的。在“不觉其虚,弥觉奇妙”的“虚拟”下, 中国传统艺术彰显出来独特的美。

在世人的一般认知中,中国武术是一门技击术,是具有实战 技击功能的格斗技艺。在此,我们并不否认中国武术技击的本质 属性,我们认为中国武术是可以用以实战的,因为从中国武术发 生开始,技击是其最为核心的属性和功能,在中国古代社会乃至 近代社会,中国武术表现出的实用功能始终占据着中国武术发展 的主流,不仅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军事战争,也能用于保家护院,防 身自卫。但是,就中国武术的技术形态的发展和存在方式的演变 而言,它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与中国其他传统技艺(或者说传统艺 术)共通的审美特性,即:虚拟性。从最早期的“一击一刺谓之伐”到今天的拳种林立、拳系众张太平.戏曲表演艺术的虚实感[J].当代戏剧,2001, 5: 41-42.张太平.戏曲表演艺术的虚实感[J].当代戏剧,2001, 5: 41-42.曹继春.艺术虚构与艺术美[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 19 ( 1 ) : 40-42.李高杰意象”的美学价值[J].名作欣赏,2007, 8: 126-130.多,中国武术可谓是从“单一”走向“多元”。原本讲究简单实效 的技击动作,随着中国武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浸润,不断演变、 不断充实、不断丰盈成为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技艺。这是历代武术 拳家们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成果和结晶。武术拳家们在发展中 国武术的过程中(包括创拳、练拳、传拳等活动),大多都是以现 实中存在的各种格斗搏击作为创作的素材,经过特殊的处理与加 工的方法,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技术动作、技术组合和套路。这 些内容“不是对现实生活所进行简单的重复和模拟,它们只是从 '外露杀伐斗狠之形,内藏实战技击之效’的格斗技能中摄取的典 型,,①,一招一式、一拳一脚都具有攻防技击的目的和意图,,,含蓄 地显露攻防招数的原形,巧妙地展示技击技法的意识”②,以此再 现技击的景象和情景,它们与现实中的格斗技术、搏击技能相比 较而言,真切的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从艺术审美的视角来看,武术完全的符合以“虚拟”表现“真 实”的艺术表现方式,即通过蕴藏着攻防技击涵义的技术技法和 独具匠心的技术编排,以“虚拟化”和“理想化”的“典型”再现“真 实性”的技击场景和情境。例如,武术中的“腾空飞脚”“旋风脚” 等技术动作,它们与“弹踢腿”“侧踹腿”等技术动作相比而言, 从视觉直观上来看,似乎并不具备“击必中,中必摧”的实战价值, 通洛地说,即“腾空飞脚”“旋风脚”是不能打人的。但是,这些 技术却也蕴含着独特的技击意识,如“腾空飞脚”寓意在腾空而 起后在空中完成弹腿或是蹬腿的技击动作,旋风脚”寓意在空 中巧妙的翻腾后用踹腿的技法达到积极的目的。这样的技术动 作尽管不能用于“真实”的技击,但它们却是“荷载意义的隐喻或 象征体”③,可以用以表现或展示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本质及其所具 有的技击功用。吴松.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吴松.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姜耕玉.艺术虚构中感性时空的超越与真实[J].江苏社会科学,2003, 3:136- 141.可以说,中国武术通过“虚拟”的表现方式,营造着中国武术 技击的“真实”,展现着“真实”的技击技艺,展现着“真实”的技 击意识,使受众能够在审美的过程中不再只是满足于眼前的所 见,而是能够因为“声音、色彩、线条、形体等感性因素”①在意识 中进行审美想象,最终产生更高层面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这 种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特性,正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所崇尚艺术精神。因此,我们认为,就中国武术的技术形态和表 现方式而言,它表现出“源于真实,超越真实”的虚拟精神。

浏览30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