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几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到目前为止,大致 有五种说法:1.明末清初武术家陈王廷所创。2.宋代武当山道士张 三丰所创。张三丰生卒年代和生平众说不一。清黄宗羲《王征南墓 志铭》载“三丰为武当丹士,……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 百余”。又说:“内家拳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拿 起于宋之张三丰。”但据《明史•方伎传》云:“张三丰,辽宁懿州人,名 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尝游武当诸岩壑。……太祖故闻 其名,洪武二十四年,谴使觅之不得。……元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 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其中通篇未提及张三丰创拳一事。 后经唐豪考证,认为张三丰创拳之说为讹传;3.清王宗岳所创。4. 道家有识之士根据道家哲学思想创造。5.也有人认为,梁时韩拱月、 程灵洗、程煜、唐时许宣平、李道子、殷利亭等早创此术,只是名称不 同,名“三世七”,意指37式。许宣平身高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披 至足,步行如飞,能赶上奔马,隐居城阳山。后辟谷常负薪卖柴于市, 人若问之,则吟曰“背薪朝出卖,饮酒日夕归,问吾家何处,穿云入翠 微”。其后的李道子唯以麦熬为生,人称之为“款子李”,其所传之太 极拳亦37式,名“先天拳”。其意盖指太极拳由八卦五行练起,至无 形无象之无极而大成。究竟太极拳源于何时、何地、何人?武术界、史学界都没有一个 定论。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其一,就太极拳的名称和精神内涵而 言,老子的《道德经》作为其哲学基础是完全可信的。其二,虽然杨 式、武式太极拳均源于得陈式太极拳真传后的再创造,后又从杨式太 极拳派生出了吴式太极拳,从武式太极拳派生出了孙式太极拳,但陈 式太极拳也决不是太极拳的滥觞。
陈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 西泽州郡(晋城),后搬至洪洞县。明洪武七年(1374),迁居河南怀庆 府(沁阳)。因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得乡邻敬重,故称其所居 之地为陈卜庄。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 里清风岭上的常杨庄。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 的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陈家定居温县之后,六世同居,七世分家。为保卫桑梓,使地方 得安,在村中设学武社,教授子孙。关于陈氏拳艺、人物和事迹的记 载,仅从陈氏九世孙陈王廷才见诸文字。 二— 陈王廷(1600 ~ 1680),又名奏廷,明末清初 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是明末著名战将,在河 南、山东很有声望。1644年明朝灭亡后,陈王廷隐 居乡里,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家精华,结合太极 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 造出了陈式老架太极拳。其内容包括:“太极五拳 路”、“炮锤一路”和“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其拳 式舒展低沉,动作运行如螺旋缠绕,刚柔并见,运2-1陈王廷行中时有刚快发劲和跳跃震脚等动作。因年代久 远,陈王廷的著作多遭散失。仅存《拳经总歌》和《长短句》词一首。 《长短句》日:“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此危险!蒙恩赐,枉徒 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 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 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 耳,不弹冠。笑煞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坦,名利总 不贪。参透机关,识破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伎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 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日盛。第十四世陈长兴 (1771 ~ 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 《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 精练归纳,发展成为后来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锤。后人 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长兴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 享有盛名。其子陈耕耘拳艺精奥,继父走镖山东,历时十余年。陈耕 耘的儿子陈延年、陈延熙均为太极名师。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 禅就是陈长兴的徒弟。
与陈长兴同辈的陈有本在原套路上又有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 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称为新架(后世称小架)。十五世陈清平(1795 ~ 1868),陈有本族侄,从陈有本学太极拳后 自创新架式,动作缓慢,小巧紧凑。因赘婿陈家沟东北5里左右的赵 堡镇,故所传拳艺又称赵堡架,二气一;十六世陈鑫(1849~ 1929),字品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为世代口 传身授的陈式太极拳著书立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式太极拳图 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的练拳经验。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 六拳谱》等著作。十七世陈发科(1887 ~ 1957),字福生,是近代 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式太极 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 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搦、肘、 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而著名,技击技术极好。 主要弟子有沈家桢、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 尼、冯志强、李经梧、萧庆林等。
邢台的陈式太极拳大多为陈发科和李经梧所陈发科传。由于武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发端不久便在 邢台境内广泛流传,而陈式太极拳当时在邢台却鲜为人知。所以,邢台的陈式太极拳不仅晚了许多,也并不像武式和杨式太极拳那样流 传有序°大多是其他拳种的成名人物或他们的弟子们在原由拳种的 基础上拜师再学。由于这些人物的努力,陈式太极拳在邢台的传播 还是很广泛的。1929年,邢台杨式太极拳的一代传人曹珂在石家庄传拳时,陈发 科赴北平教拳。曹珂将其拦截在石家庄,带礼品前往拜访,并与陈试 技。曹珂一个大拨,陈发科用仆地锦化解,将曹珂击出。曹珂即刻向 陈发科求学,因陈发科要去北平,将曹珂介绍到陈家沟学拳3个月o 一年后,曹珂到北平看望陈发科时,已功夫大长。李经梧既是陈发科的徒弟,又同赵安 祥、王培生和李秉慈同为杨禹廷的弟子。 1961年,邢台梁保根参军在秦皇岛。1962 年,由赵安祥引见,让梁保根向李经梧学习 陈式、吴式太极拳浜 1974年,融武、吴两家太极拳于一身的 秦文礼,去北戴河拜见了已是国家太极拳13 名家之一的李经梧。1981年正式向李经梧 学习陈式太极拳,此时的秦文礼,已年过五 十,弟子成群了。在李经梧的指导下,秦文 礼取南(永年)北(北戴河)拳术之长,悉心琢磨,抓住“北方”定步推手 亦有腾挪的特点,兼收“南方”活步推手拖胯对肩的长处,融陈式、武 式太极拳的风格为一身,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功法招式与劲 路。李经梧评价秦文礼“既没有照搬姚继祖的路子,也不完全效法我 的招式,他有他自己的特点,秦文礼就是秦文礼”。秦文礼在李经梧 处学得陈式太极拳后,便在弟子中广为传授。并不断介绍弟子前往 李经梧处深造。薛志城、林东河就是由秦文礼亲自带着,向李经梧学 拳的。后又多次赴北戴河,向李经梧学习陈式太极拳寇长青曾引荐自己的弟子刘云廷到自己的师傅曹珂处学习梨花 大枪和陈式太极拳。1976年3月,金玉桂随李见性拜访了李经梧,得李经梧所传“抓 闭呼吸功法"。於经梁宝根介绍,1983年开始,柳军珂多次前往李经梧处,随李经 梧的弟子王大勇、徐翔、冯益建、吕的和等学习陈式太极拳一、二路及 推手,并得李经梧亲传。杨书太1985年到北戴河向李经梧和王大勇 学习陈式太极拳及推手,受益匪浅。
浏览3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