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文武并重与颜习
清代初年,产生在河北省的以颜习斋、李恕谷为代表的颜李学派,是一个主张文武并重并积极从事武术活动的学派。颜李学派在清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在中国武术史上尤其值得研究。
现代历史学教授马明达先生在“颜李学派与武术”一文中写道:颜、李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主动不主静,主实践不主虚文,主实文实行、实习实用。颜习斋曾经说: “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具体到人的养生之道与精神修养,他主张:“养生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作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他强调“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他认为, 真正的儒者要以孔子为楷模,既能文又能武,博学通达而体魄强健。那些视武技为“末技”的程朱之徒,平时侈谈心性,自鸣儒雅,到国家危难之际,一个个束手无策,毫无用处。颜习斋亲身经历了明朝灭亡时土大夫不是坐以待毙就是引刃自绝的悲惨情景,因此对程朱末流的弊端,尤其是理学家重文轻武的积习深恶痛绝。他不禁大声疾呼:“文武缺一岂道乎!”
颜习斋不仅是倡导文武并重的理论家,而且是躬身履行的实践家,从小就养成“豪勇”气质,同武术结下不解之缘。成年以后,他进一步系统学习各家技艺,坚持演练射箭、拳法及枪刀棍剑之法,他以武术为健身修性之道,不断研习和传播武术。毛泽东早年在为《新青年》所写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颜习斋“学击剑之术于塞北, 与勇士角而胜焉”!
颜习斋练武,不是单纯为了健身延年或防身制敌,他把武术纳入自己的学术体系,使之成为自己学说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据文武并重的思想主张,颜习斋阐释孔孟之道, 评品古今人物,以至交游、讲学、授徒,处处都把“武”字摆在突出位置上,他以自己的言行和实践,针锋相对地批判了以武艺为“不才”的理学先生们的陈腐观点。
颜习斋一生偏居于家乡一隅,他的学术主张一直没有能够远播海内,也没有机会付诸实行,但在颜习斋的身教言传之下,颜门弟子大都以武术为必修之课。颜习斋的传派高足李恕谷,一生好武甚勤,造诣甚高,交游遍天下。
明末清初,习武之风曾经在南北士人中悄然兴起,一时蔚为风气。不过,明清之际的士人习武多是个人行为,没有以武事为学术者,更没有以文武相提并论以为缺一不可者。颜习斋不仅将习武纳入自己的学术体系中,更重要的是还纳入到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这就使习武具有体育意义。
第七节清代主要著作及其作者
从清代武术文献论述的基本内容考察,武术研究的重点已明显由明代注重兵械技术而转向注重拳学方面,其作者皆为民间武术大家。这与明代武术典籍系由兵家论述枪刀兵械技法的特点相比,形成了全新的武学研究态势。这一突出特点不仅标志着兵家武术向民间武术回归的进程加速,还标志着武术技术与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以拳法为主体的民间武术的研究已经占据了主导位置。
清代武术论著与明代最大的区别是军事武艺的内容明显不再占有主导地位,而受传统文化的滋养,清代武术论著逐渐涉及诸如周易哲理、中医学、佛学道经以及古天文、历史、心理、美学等领域,并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内外兼修”、“形气合炼”等思想,逐渐勾勒出武术与文化相融的新面貌,使武术最终在内涵与外延、思维方式与形式表达乃至行为哲学上都具备了完整而独特的新形态,为中国武术大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例如,中国武术对周易哲理思想的借鉴,构成了武术哲理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武术从认识到实践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到一些重要技术形式的形成。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开篇写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此论不仅深受《易经》之影响,而且也融合了道家“有生于无”的思想。“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之论亦成为太极拳、太极推手的练功要则。
一、吴殳与《手臂录》
吴殳(1611—1695),明末遗民。又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吴殳是明清之际最有成就的武术家之一,著作有《蛾眉枪法》、《枪法圆机说》、《单刀图说》、《梦录堂枪法》以及《手臂录》、《无隐录》。吴殳平生所学武艺,有枪法、剑法、单刀法等,而且主要是枪法。因此他的著作皆以枪法为主要内容。可以说吴殳是明代至清初各家 枪法之集大成者,他的书是对前代和当代枪法的总结性著作。
《手臂录》全书共四卷,加附卷上、下则共六卷,图文并茂。除卷三《单刀图说》、卷四《诸器总说》、《叉说》、《狼宪说》、《藤牌说》、《大棒说》、《剑诀》、《双刀歌》、《后剑诀》等之外,其他内容为枪法,故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枪法专著,是吴殳对明代以来各家枪法进行系统总结的一部著作。此书由《清史稿•艺文志》著录。
二、黄百家与《内家拳法》
黄百家,原名百学,字主一,号不失,浙江余姚人,其父是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黄百家自幼从王征南(1617—1669)学“内家拳法”,师父死后七年为纪念其师,撰写了《王征南先生传》,记录了师父所传《内家拳法》。
此书一开头即写道:“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王征南先生从学于单思南,而独得其全另外,黄百家之父黄宗羲,也称赞王征南的业绩,于康熙八年(1669)写《王征南墓志铭》,其中也谈到了内家拳的起源与传承。他写道:“少林以拳勇名天,然主搏于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人。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年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健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黄在此文中列举了不少内家拳名家的姓名,较为详细地勾画了明中期以后的内家拳传人谱系。
内家拳自黄百家以后已难觅踪迹,民国时期的武术史学家唐豪认为,“内家拳已于清初失传:是否如此,现在还难以断言,因明末清初内家拳在江、浙两地传播甚广,黄百家只是王征南之一脉。
《内家拳法》的内容有应敌打法若干,穴法若干,所禁犯病法若干,练手法三十五,练步法十八,记有“六路”和“十段锦”歌诀及诠解,并述王征南独创之盘斫法及习拳精要。据黄百家所写的内家拳法,当时的内家拳既不是太极拳,也不同于形意、八卦等拳术。但是,内家拳作为一种动态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其内容与形式也必然随地域之差异、年代之变迁而发生衍化。
三、《拳经拳法备要》与作者
此书为明代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授,陈松泉、张鸣鹦撰。清代康熙初年张孔昭补充, 乾隆年问曹焕斗又增补并作序。1927年由中国国技社改名为《玄机秘授穴道拳诀跌打骨科秘本》出版。1936年蝉隐庐出版影印本《拳经拳法备要二卷》,2006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依据这个版本出版了《拳经拳法备要》一书。拳经部分记述了少林拳术 的各种手法、身法、步法、眼法、劲力、运气以及应敌技术的秘诀。拳法备要部分则对拳势进行了图解。《拳经拳法备要》是一部以记述明末清初少林寺拳学为主,兼容民间优秀拳技之精华的拳学专著。书中所论技理,在明代拳论典籍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是清代拳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成文最早、论理精深、技法全面、体系完整的拳学文献,全面反映了清代前期少林拳学发展的概貌。此书对研究少林武术有重要价值。

浏览4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