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几个留日学生,现在,委托西园寺找个适当人来承担教育大批中国留日学生 的任务。根据嘉纳治五郎回忆,当时西园寺公望找上门,是信任与美意,不好 推托,但自己有公职,时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还有不少“私活”,自己办的 讲道馆有数万计的学生,在静岗县、江田岛、熊本县等地又开设了讲道馆的分 馆。自己实在腾不出手,就回答说,直接照顾这些留学生,时间上做不到,如果 让自己间接地指导、监督的话,可以考虑。西园寺答应可以作为间接监督。于 是嘉纳治五郎接受了培养清朝留学生的任务。最初两年,来宏文书院的学生多是广东、湖北的,后又增加了南京、云南、 贵州、甘肃等地的学生,有地方官员派的,也有自费来的。按学生的要求,学制 有9个月、1年的,有1年半、2年、3年,也有6个月的。根据1906年(明治39 年)统计,宏文学院已经毕业的清朝留学生有1959人,在学的1615人,分为 36个班级。有速成班,有普通班,有学年初来的,有要求插班的。基本按学生 来源地来编班,如南京普通班,湖北普通班,四川速成师范科班,北京警务班 等。当时寄宿生的标准,费用一年为300日元。①开始,教学地点就设在嘉纳治五郎自己的住所,请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本 田增次郎具体负责管理。第一批清朝的留学生13人,是清政府通过考试选拔 的。三年后,部分人因病或其他事故中途退学,只有7名正式毕业。保存在讲 道馆资料室中的毕业证书证实,这批学生是以日语为主科,兼习地理、哲学。 (图4-2)学生毕业证书上,还有这三门课任课教师的签名。这所接受清朝留 学生的学校开始没有校名, 1899年(明治32年)10月7日,命名为“亦乐书 院”,1902年(明治35年)亦乐书院扩大,迁至牛迟区,更名为弘文学院。在读 的清朝旗人出身的留学生,因“弘文”与乾隆帝“弘历”号相同而有意见,后来就 改为“宏文学院”。清朝的留学日本风潮到1906年(明治39年)达到高潮,此后逐年减少,宏 文学院也在1909年(明治42年)7月28日举行毕业式和学院关闭仪式,当年 毕业生有233名。当时的清朝驻日公使胡惟德和日本文部大臣参加了这个仪 式。据参加仪式的日本人三矢重松博士日记记载,嘉纳治五郎在仪式上宣布: “本院最初是受清国委托而开设的,现在这个委托已经不再继续了,作为学院, 已经尽了自己的义务,至此,可以告终关闭。”根据日方统计,从1897年开始十余年期间,前后入嘉纳治五郎所办学校 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有7192人,取得毕业证书的有3810名。在宏文学院留学 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辛亥革命时期的 军事领袖黄兴,《新青年》主笔、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陈独秀,国民党元老吴稚 辉,剧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词作者田汉,文学家鲁迅和他的好友许寿裳 等。还有一些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的中国学生,如近代史名人上湖南杨 度等。不少从宏文学院留学的中国学生,或是经宏文学院后再到东京高等师 范专科学校就读的学生,回中国后创办各类学堂,为中国近代普通教育的普及 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来,嘉纳治五郎从欧洲考察回日本,途经上海,曾经在宏文学院留学过 的中国学生有50余人集会上海,欢迎老校长的来临。嘉纳治五郎创立讲道馆柔道对当时的中国人影响应该是很大的,青年时期毛泽东于1917年4月在《新青年》第三卷2号上,发表了以“二十八画生”署名的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其中两次提到嘉纳治五郎。在第一节“释 体育”中提到:“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播于全国;日本则有武 士道,近且因吾国之绪余,造成柔术,觥觥乎可观已。”第四节“体育之效”中: “前既言之,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斯福、德之① 加藤仁平:《嘉纳治五郎一一在世界体育史上闪耀》,东京:逍遥书院1964年版,第 126 页。孙棠、日本之嘉纳,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据有关专家研究,对青年 时期毛泽东影响最大的两个人陈独秀与杨昌济(日本早稻田学校)都曾留学 日本。毛泽东教育方针中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与 嘉纳治五郎早期提出柔道的“德育、智育、体育”并进的教育方针,应该是有关联的。
(三)鲁迅与讲道馆柔道
被中国人称为民族脊梁的鲁迅,当初到日本留学就在嘉纳治五郎开设的 宏文学院,学习日语等课目近两年,并取得毕业证书。据嘉纳治五郎的自传 《我的生涯与柔道》中记载:“最早接受中国留学生时,只是少部分,后来张之 洞、湖南巡抚愈廉三等不断送学生来,我借了一个大房子,将私塾改为学院,自 己也搬到那里,并于1903年(明治36年)3月,在院内开设了牛区讲道馆柔 道分场。让在学院学习日语的中国学生练习柔道,清朝的学生中也有几人达 到初段水平。”①据鲁迅年谱记载:“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3月10日,开始师从嘉纳 治五郎学柔道。20日前后,剪辫子并拍以小照。"②鲁迅应该是第一批跟嘉纳 治五郎学习柔道的中国留学生之一,是讲道馆牛iA分场一开办就入门的学生。 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也在日本讲道馆中留下入门练习的签名。鲁迅剪辫之 后,特地拍了一张“断发照相”,并且还在这张照片背后题了一首诗,赠友许寿 裳:“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 辕。”③据《鲁迅传》记载,鲁迅是1902年4月入宏文学院,到1904年4月结业。 鲁迅初入宏文学院学习时,精神是奋发的,这可以从他给二弟周作人的题照词 中看出;“会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国中之游子。弘文学院之制服,铃木真一之摄 影。二十余龄之青年,四月中旬之吉日,走五千里邮筒,达星杓仲弟之英盼。 兄树人顿首。”④那时鲁迅很勤奋,“日语学得很好,书也读得很多,每每工作到 深夜”⑤。据他的室友沈噤民说:“那时,我和鲁迅等都是二十余岁的青年,终
浏览3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