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哲理化拳派的出现
清代武术门派林立,名目繁杂。出现了以传统哲学名词命名,并以哲理阐发拳理的拳术和拳派。清晚期,以太极学说立论的太极拳,以八卦学说立论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立论的形意拳,相继崛起,轰动武坛。
咸、同年间,杨露禅设教北京,传授太极拳技,讲授太极拳理。杨氏技法,得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十四世陈长兴。据唐豪、顾留馨考证,陈氏拳械创自明末、清初陈家沟九世陈王廷。陈氏拳械,历代传承,不乏名手。但陈氏后裔从何时起采用“太极拳” 名称尚待考。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曾从杨露禅和陈青萍学得陈氏拳械的儒塾师武禹襄(1812—1880年),自言得阅一篇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称此文是其兄 武澄清得自舞阳盐店。这篇论文开章明义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显然是来源于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随后,禹襄甥李亦畲手抄禹襄作品,益以己作,辑为一册。册中首录王宗岳《太极拳论》。此册依太极之理论总结陈氏拳械,辗转传抄,宣示了太极拳的哲理。此后,陈家沟陈氏十六世陈鑫 (1849—1929年)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明言太极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二他在书中,进一步揭示了太极拳的哲理性。
同治初年,就在杨露禅以太极拳享誉北京之际,河北文安人董海川在北京传出了一种以绕圆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的拳术。此术初名“转掌”,后易名为“八卦转掌”,现惯称“八卦掌”。八卦掌与八卦学说的交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该拳的基本运动形式“走圆圈”,正好经过八卦的八个方位;其二,以人体各部比诸八卦,提出姿势要求。例如,以胸为“离”,腹为“坎”,要求胸空如离中虚,腹实似坎中满;其三,以基本八掌(老八掌)比诸八卦取象。例如有“乾卦狮子掌,取象为狮”等说法:其四,借八卦的一套数术,来规范拳技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以八卦的八个基本掌法比附八卦之数;以六十四掌分为八组,比附八八六十四卦之数;其五,以阐述八卦含义的“易理”来解释拳理,作为八卦掌的理论基础。
继八卦掌之后,河北深县人郭云深(1820—1901年)至北京传授形意拳。形意拳脱胎于明末清初人姬际可创编的心意六合拳。大约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以后,郭云深之师李飞羽,始以“形意拳”命名这一拳系。此拳系依五行学说立论,以其基 本五拳配五行,并以五行的特征作为对拳法的要求。例如,五拳中的炮拳配五行中的 “火”,要求“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还借五行生克之理,制成了五拳连环练习,相互演生的“五行相生拳”单练套路,以及五拳相互破解的“五行相克拳”对练套路。此外,还依五行脏腑说,将五拳分别配五脏,讲述五拳与五脏的相互关系。
这类哲理化拳系的出现,标志着武术对传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促进了传统武术的理论化进程。
三、武技与气功的交融
武术与气功的交融,可以追溯到宋代,至明代已有较为具体的实践记载。清代武术家广泛吸取气功功理和锻炼手段,促进了武术与气功的交融,乃至几乎所有的武术流派都注重运用内功的方法来锻炼提高运气、用气的能力。
入清后,嵩山少林寺僧不仅操练拳棒,而且兼习内功。将《易筋经》、《八段锦》以及《分行内外功》等汇集为《内功图》,作为武术功法。咸丰(公元1851—1861年)年间,王祖源至少林寺求教,得寺僧赠《内功图》和《枪棒谱》而归,正是少林寺僧兼重练武与练气的明证。少林寺传出的武术内功功法,大都是从《易筋经》行功理法而来。
乾隆年间,河南汜水装乃周以丰富的锻炼实践为基础,参鉴易理和医理阐发武术气法。他在《黄氏武技书》中,写下了《中气论》、《过气论》、《行气论》、《点气论》、《养气论》等论述气法的专篇,并且提出习练武术应该内外俱练,“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做到“神与气合,气与身合”。
清代相继流传的心意六合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尤其注重炼气。在技法上强调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气助力,追求意、气、劲、形四者的有序化配合。 在练法上,强调先炼气培本的锻炼程序和内外互导的锻炼原则。遵此系列练法的拳流, 被后世统称为“内功拳”,亦称为“内家拳”。
练武与炼气交融,丰富了武术的锻炼方法,提高了武术的锻炼效果,拓广了武术的锻炼价值。清代武术与气功的交融,促进了武术气功体系的完善,也促进了武术在健身、修身领域的普及和发展。
第四节民间武术与教门、结社
一、清廷禁教不禁拳
在下层民众中,秘密组织教门传习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相互帮助的事,古已有之。 这些民间秘密会社,常常是代表民意揭竿而起的组织者。因此,历朝皆严禁这类组织。 清朝一定鼎,就“因于邪教,严定律例,所有枷杖徒流,绞斩凌迟,各依造罪之深浅,为用刑之轻重”。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敕令都察院、五城御史、巡捕衙门及在外抚按等官,如遇各色教门,即行严捕,处以重罪”。对天地会的防禁亦增入《大清律》。
清廷在严禁民间教门和秘密结社的同时,对民间武术的传习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
清初,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廷以“民无兵器不能御侮,贼反得利”,谕兵部令弛兵器之禁。除炮与甲胄外,三眼枪、鸟枪、弓箭、刀枪、马匹等,悉听民间存留,先已交官者,给还原主。
直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直隶总督裕禄还在奏折中说,“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自卫身家,原为例所不禁”。
在这种禁教不禁拳的环境下,民间教门和秘密结社,大都借传习武术掩蔽其宣传教义、社旨,并借此发展组织和蓄养武装力量。
二、白莲教与民间武术的传播
白莲教本是源于佛教净土宗的一个宗教组织,后演化为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秘密教门,在元代和明代都曾组织过武装起义。清代,白莲教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主要在我国北方农村宣传和组织民众反抗清朝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在清廷的严律查禁下,白莲教衍生出了罗教、清水教、八卦教(天理教)、弘阳教、三阳教、罗祖教、 混元教、无极教等等支派。它们都以白莲教“真空家乡,无生父母"八字真言为教义,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展开活动。
白莲教系统的教门利用武术,同时又促进了武术传播的情况,可以大致分为三种。
其一,注意吸收习武者入教。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河南巡抚雅尔图在一份奏折里说“豫有少壮之民,习于强悍,多学拳棒。如少林寺僧徒,向以教习拳棒为名,聚集无赖。凶狠不法之辈,效尤成风。邪教之人传意诱骗此等人入伙,以张羽翼”。一些拳师入教后,被推为教首。例如,乾隆时,率众举行清水教起义的王伦是得高口李姓拳师传授的名手。参与这次起义的教首中,还有孟灿和张百禄,他们都是传习八卦拳的拳师。又如,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参与领导天理教反清起义的冯克善是梅花拳拳师。
其二,以传授武术掩蔽传播教义,发展教徒。乾隆年间,王伦除在鲁西阳谷一带教拳传教外,还“以拳棒教授兖东诸邑,阴以白莲教诱人炼气”。孟灿和张百禄在河南遂平、太康一带“阳以教习拳棒为名,阴行其谋为不轨之实”。嘉庆(公元1796— 1820年)年间,冯克善亦靠传授梅花拳,发展八卦教徒,形成了八卦教中离卦教下属的武装团体。
其三,在教内建成专门传习武术的武场。王伦领导的清水教,将教内分为“炼气 曰文弟子,拳棒曰武弟子”两属。并以武弟子为骨干,建成附属于文场的武场。未入教的人也可在武场习武,接受清水教的宣传。嘉庆时的八卦教,分设文、武两卦主。 武卦主负责发展和组织武装力量。
在乾隆、嘉庆年间,传习于上述两教门中的拳技有八卦拳、七星红拳、梅花拳、六趟拳、阴阳拳等,还传习有金钟罩功,以及梢子棍、虎尾鞭等功法和兵械。
道光后,清廷日益腐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魔爪也伸进了中国。民间习武者,越来越多地站到反封建、反侵略的前列,出现了教门、 结社、拳会交织的情况。从属于白莲教的武术团体——义和拳迅速地壮大起来。
义和拳所谓义和,“是义气和合的意思:在道光、咸丰前,“义气和合”的标准是“反清复明”。甲午(光绪二十年,即公元1894年)战争后,这一标准顺应时局的变化,演变为“顺清灭洋”、“扶清灭洋”、“助清灭洋,在国难当头之际,大批拳会、拳师、拳手汇集到义和拳的反帝、反侵略旗帜下,仅鲁西地区的义和拳组织中就包含有赵三多为首的梅花拳传习者,阎书勤为首的红拳传习者,朱红灯为首的神拳传习者,心诚和尚为首的少林拳传习者,以及昆阳拳、青令拳、颜令拳、王虎索阳拳传习者,还有传习金钟罩功的大刀会会众等。
义和拳的反帝号召和行动得到了广大爱国民众的支持,各地遍设拳场,教习拳棒。据统计,当时仅山东在平县境,就有拳场八百余处,几乎村村有拳场。北京城内亦设有拳场八百余处,几乎巷巷有拳场。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在城乡民众中的普及。
浏览3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