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则攻其表:在通常的情况下,敌我攻击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其本而不在其表, 克本是一个根本性的法则。但在复杂多变的敌我攻击中,常有表本主次的位置变化,因而在下手时必须拥有一个先后缓急的区分原则。在临阵攻击打斗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严重的表象攻击,而且表象甚急,假如不及时解决,将危及自己的作战计划、影响自己的作战情绪、破坏自己开展的本性环节攻击,则应采取“急则攻其表”的法则,先治其表攻,后治其本攻。例如玩命的大手笔攻击,无论何种招法,则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进行对敌的表面即劲根、力本、卫质的攻击,待对手筋疲力尽、情绪有缓、气势萎靡时,再攻其本再如慢性子对手,如果在原有打法上又增添野性攻击时,且野攻较急,亦应先攻其表,待野性基本过后,再攻其本。由此可知,临阵表象的攻击,只是在应急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攻其本性环节,才是战胜对手的根本所在。故急则克表。这样既可缓解情势、解除危机、躲避不必要的强攻硬战,又可为本性环节攻击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但万变不离其宗, 其目标永远是有效、显效、奇效的克本。而克表的方法不是不可用,而是不宜常用, 否则对正道性的克本会有所损害。缓则攻其本:缓则攻其本是指武家在临阵攻击中当对手进行缓慢攻击时自己必须抓住作战的本质、力求解决的根本性问题、着力拿下对手的作战之本而一举战胜对手,这是缓则直接针对对手作战的本性因素所发起的攻击。在临阵较为缓慢的攻击战斗中,中国武家认为“着虚徒标,标则劳而无功,着 实徒本,本则一见分晓。虚攻者灼功,而见优柔寡断,下手无着,出手无损,磨磨蹭 蹭,抓手缠臂,搅腿绊足,久战而无果。实攻者灼技,而见干脆利落,下手有着,出手 有损,稳扎稳打,抓缠打入,搅拌切入,一战而出果。”也就是说,在缓慢性的攻杀战 斗中,如果自己只是虚攻,是不会有结果的。只有在依实攻杀中,才能有效地战胜对 手。比如,在以摔技为主体的攻杀战斗中,如果只是磨磨蹭蹭,抓手缠臂,搅腿绊足, 在体质差不多的情况下,真的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因此,在攻击时就不应该以 摔打方法来克敌,而应该着重于克摔以制本,即克攻其摔技,力求制服其作战的根本,以求摔打的胜利,达到克敌制胜的作战目的。也就是说,只有提高自己的克敌制胜能力,才能使对手无招可用无法可施,使自己一举战胜对手。
常则攻其表本:常则攻其表本,是指对手若进行常规性攻击自己则必须表本兼克而制敌,是中国武家临阵最为常见的一种攻击原则,是在表象、本象俱急并重的情况下,在“克敌求本,制敌求根”的同时,应兼顾表象与本象的双重克制,并采用“表本同克,表本兼制”的法则。在临阵攻杀战斗中,当实力相当的对手进行常规性攻击时,由于对手出势规范而本势大张,表现为有礼有节,有势有形,有劲有力,招精法湛,动作到位等正道颖 实,在表本俱急的状况下必须遵守“表本同克,表本兼制”的法则,开展正道攻杀。在临阵攻杀战斗中的特殊情况下也常常采用攻其表本的基本法则。比如,低级 对手撒野、耍狂、玩躁时,或者低级对手兽性发作时,由于对手的出势,往往不伦不 类而本势大伤,表现出有头无尾,有势无形,招精不湛,有劲无力,动作迟缓等正虚 邪实之象,在如此低级且表本俱急的状态下,力当实施“表本兼顾、化表克本、求本 制根”的三法同用原则,即攻敌本即以克本,化敌表即以制根。若仅用化表,则根本 两存,仅用制根,则攻本可存,若仅用克本,则表攻得势。故武家说:“敌常则攻其表 本,化表克本制根,以利己之胜出。”通常情况下,表本通打,相辅相成,均可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中国武家认为:“凡本有招制,又复用于表邪,或表象尚未尽显,而根本又现,表本俱急,则表本同格,均应表本兼格。”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的敌我攻杀,均可采用攻其表本的基本原则。正攻反攻原则:正即正面,正攻即眼对眼、面对面、手对手的正面攻击,是武家所倡导的“君子当面而为,小人背后算计”的具体体现。反即反面,反攻即眼不对眼、面不对面、手不对手的反面攻击,是武家所说“好汉打不过跑汉,君子斗不过小人”的具体体现。在临阵攻杀战斗中,什么样的攻击都可能发生,不仅有正攻和反攻,还会有邪攻和恶攻、狠攻和毒攻、厚攻和黑攻,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在此我们只进行正攻与反攻的阐述。其内容包括正反攻击内涵、主次缓急、正反应用、克敌求真、攻求要害等五方面。正反攻击内涵:正攻,是指中国武家通过分析对手临阵具体情况,在辩明其攻杀本质情况下, 所采取的正面作战、阴阴相对、阳阳而格,是中国武家临阵表现出来的具有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以柔克柔、以刚克刚的特定武术攻杀形式,是中国武家一般情况下所必须遵守的作战基本规范,有强而强之、弱而弱之、虚而虚之、实而实之、勇而勇之、 懦而懦之、明而明之、暗而暗之、黑而黑之、白而白之、狠而狠之、善而善之、恶而恶 之、毒而毒之、道而道之、情而情之、理而理之、法而法之等十八种正面作战的基本法则。反攻,是指中国武家通过分析对手临阵具体情况,在辨明其攻杀本质情况下, 所采取的反面作战、阴阳而对、逆反而格,是中国武家临阵表现出来的具有以柔克刚、以刚克柔、好汉对跑汉、高手对怪侠的特定武术攻杀形式,是中国武家特色情况下所必须遵守的作战基本规范,有强而弱之、弱而强之、虚而实之、实而虚之、勇而懦之、懦而勇之、明而暗之、暗而明之、黑而白之、白而黑之、恶而善之、善而恶之、刚而柔之、柔而刚之、动而静之、静而动之、疾而徐之、徐而疾之等十八种反面作战的基本法则。
中国武术的攻击是千百万化、错综复杂、不拘一格的,都是与格俱变、与时俱进、与事俱行的。在现实打斗中,正面攻击与反面攻击那个更好一些有些攻守,无疑 是正面攻击要好一些,因为武家提倡正面作战。其实在临阵攻杀战斗中,并没有固 定不变的好与不好,只要使对手不顺、难受、败北的任何攻杀法则就是最好的法则, 只要使对手顺当、舒服、得利的任何攻杀法则就是不好的法则。有些法则对甲也许 是正克我胜,对乙也许就是正生则敌胜。所以说,攻击法则的应用,绝对不能一概而 论,必须因人而应,因势而用,因实而展,直至最后的获利、获益、胜利、主张、主宰。 因为,对于武家来讲永远是“为有牺牲多壮志,为有胜利多主张”。主次缓急:在临阵攻杀战斗的主次缓急问题上中国武家认为“凡战者,主次必分明,缓急须得当,不可重主而弃次,不可弃主而求次,不能只缓而不急,不能只急而不缓,故取 阴阳而辨.四柱而解。”也就是说,临阵攻杀战斗中的中国武家,主次必须分明,缓急必须得当。其既不可重主而弃次,更不可弃主而求次;既不能只缓而不急,更不能只 急而不缓。该主次进攻法则、缓急进攻法则,都是中国武家攻守辨证的大法则之一。在中国武术的攻守运动中,任何不分主次缓急的攻守,充其量,最高境界也只 能是一个动物性攻守。虽然直观看来动物性攻守比人类攻守要强巧的多,但人类无 论如何都在主宰着所有的野生动物。究其根由就在于,人在意识支配下,能精确地 把持、判断、鉴别攻杀战斗中的主次缓急,而其他动物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中国武术 家认为:“主则重点,次则要点,缓则难点,急则棘点,凡战者,过主者害,过次者败, 过缓者懈,过急者怠,故攻杀者,必辨主次,而分缓急,乃人兽之别也。”所以说,在中 国武术的攻守运动中,主次缓急的辨别、认识、区分,是中国武家攻守境界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反应用:临阵攻杀战斗中的辨证,不是一元辨证就是阴阳辨证。这里讨论的是矛盾的两 个方面即正与反的应用问题,自然是阴性反与阳性正的辨证应用问题。在临阵的攻 杀战斗中,一般不是阴性、浊性的反攻,就是阳性、清性的正攻,是非常忌讳中性攻 守的。因为,在一般性的临阵攻杀战斗中,只有两个作战势头,不是阴性、浊性的反 攻势头,就是阳性、清性的正攻势头。二者对立统一,各领风骚,是人类攻杀战斗中 极为极端的两大势头,该正反进攻法则,永远是中国武家攻杀获胜的重要法则辨证 之一。在中国武术的攻击运动中正道、正当、正面(武家三正)的攻击是天经地义的, 是受绝大多数人所拥戴的,其永远是推动人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主流。当然反 道、反人、反面(武家三反)的攻击也是客观存在的,是受绝大多数人唾弃的,其永远 是改写人类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后人。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很难说谁对谁错,但人 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总而言之,正反应用必须分明攻,极端而击。辨证地讲,其既不能只三反而攻, 而不行三正而攻;也不能只三正而攻,而不行三反而攻。因为,任何不分三反而攻、 三正而攻的攻击,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普通人的攻守境界。中国武术家认为:“过正 则反,过反则正,凡武者,只正而不反者灭,只反而不正者亡,唯正反得当,方可攻击 得手,攻杀得道,应对自如。”所以说,在中国武术的攻守运动中,反攻与正攻的应 用,都是中国武家攻守辨证的关键所在。
浏览4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