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文化都通过传承而延续,通过创新来发展。传承 是文化存在的形式,创新是文化进步的灵魂和发展的动力。从历 史的角度看,一种文化能长期延续而不至于衰亡和湮灭,其中必 有创新的精神贯穿与支撑③对于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 国传统文化而言,更是如此!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作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基本精神。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7: 380-381.张选惠.论阴阳五行学说对武术理论的影响[J].体育科学,1985, 4: 34-37. 王鸿生.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 3: 131-136. 的精神,倡导的是一种积极上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如同一种不 断革新与不断发展的文化精神。纵观世界文明史,曾经灿烂于世的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 化、玛雅文化因未能确保其祚运不移,最终都衰落乃至毁灭了。① 然而,中华文明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却能够历经五千年而长盛不 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不断铸就 了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即是“积 极变革自然和社会、大胆提炼融合各种文化、勇于自我创新的精 神”②,它融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液之中,推动着社会发展 与各种实践。早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大学》就提出“苟日新、日日新、 又日新”的观点。《周易》中记有: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 传》中也记有: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 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奠基都体现出中国古人的一种 创新思维。与此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中国古人也展示出了 勇于革新的一面。例如,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E|]刷术、指南针、火药,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精 神。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我国劳动人 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 绵。漂絮完毕,蔑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 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 书写。到了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品的经验的基 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 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 写材料。③而指南针的发明与创造,也是源自古代劳动人民的生
① 杨虹.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7, 7(6): 91-93.
② 杨虹.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7, 7(6 ): 91-93.
③ 整理自:深圳“中投顾问”出版《2010-2015年中国造纸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投 资前景分析报告》产实践,在生产劳动中,人们用铁来制造农具,在寻找铁矿的过程 中发现了天然磁石具有吸引铁的特性,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 性,然后经过长期的研究,最终发明了指南针。可以说,在中华 民族史上,创新已融汇贯注于华夏文明之中,成为中国社会文化 传承延续的生命之源”①。“创新”精神之所以成为一种必然和必须,其原因在于“客观 上,自然和社会依其自身规律在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主观上,人 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就要适应客观规律的要求不断深化,不断 创新”②。因此,对于任何民族而言,对于任何文化而言,推陈出 新、革古鼎新是创新发展的途径”③。对于中国武术而言,亦是如 此!从武术中国武术从简单的拳打脚踢开始发展,到现如今“源 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武术拳种已达130余 种。如少林拳、太极拳、查拳、形意拳、八卦掌、华拳、通背拳、南拳、 八极拳、劈挂拳、螳螂拳、红拳、梅花拳、翻子拳,等等。此外,在拳种林立的中国武术中,几乎每一个拳种都拥有着 众多不同流派的拳术体系”④,可谓是拳系丰富。据黄鑫编著的《八卦掌》中记载:目前主要的八卦掌流派 有:尹式八卦掌、程式八卦掌、史式八卦掌、梁式八卦掌、形意八 卦掌。⑤据《中国武术拳械录》记载:劈挂拳徒手套路有:劈挂 拳慢套,共有三十一势;挂拳,共有十六势;青龙拳,共有二十七 势;劈挂快套,共有三十二势;白猿三出洞,共有八十二势;抹 面拳,共有四十七势;劈挂拳(头趟),共有四十九势;青龙拳(二 趟),共有三十九势;燕形劈挂拳,共有五十三势;劈挂拳,共有 二十一势。器械套路有:疯魔棍,共有四十七势;劈挂刀,共徐月高,刘瑞鑫.传统文化与创新[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 8: 37-王勒懿.周易文化与民族创新精神探析[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 ) : 34-37.王勒懿.周易文化与民族创新精神探析[J1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 ) : 34-37.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9: 60.黄鑫编著,八卦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 10-14.三十一势;一路苗刀,共有四十势;二路苗刀,共有四十九势。①据胡金焕和孙崇雄编写的《南拳汇宗》中记载:流传较广的 南拳拳种不下数百种。福建有南少林龙、虎、豹、蛇、鹤五形拳、地 术拳法(地犬拳)、五祖拳、白鹤拳(咏春拳)、罗汉拳、梅花拳、五枚 拳、狮拳、猴拳、鱼法、鸡法、儒法、安海法、香点手、连城拳、仿鸟迹 等流派。两广有洪拳、刘拳、蔡拳、李拳、莫拳、侠拳、蔡李佛拳、洪 佛拳、客家拳等流派。江西有李家、客家等流派。湖南有洪、鱼、 孔、风、水、火等派系,又有麒麟六肘、钩挂六肘、十八罗汉功等。 湖北有大洪拳、小洪拳、孔家、洪家、俞家等派。四川有练步拳、四 平拳、斩切掌等拳法。浙江的南拳则以地界划分门派,温州、台州 等地各有特点。江苏的南拳亦有苏州、无锡、上海、常州等地区之 别。”②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之所以产生如此繁多的拳种和 形成如此庞大拳系,无疑是历代武术拳家们不断“推陈出新、革故 鼎新”创新发展的结果。与此同时,中华武术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也兼具了 “融 会贯通”的会通精神,即在包容、吸纳前人武学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创新与发展的。例如,目前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太极拳,有陈式太 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五大派 系。其中,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是陈王廷依据自 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 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弓I、吐纳之 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拳术,被后世称 为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所创,其从师于 陈式太极拳传人陈长兴,在继承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和 发展,最终形成了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为吴鉴泉在传承杨式 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使拳术柔化而连绵不断,逐渐形成了吴式① 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编写组.劈挂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10: 5-14.② 胡金焕,孙崇雄.南拳汇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8: 2. 太极拳。武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也都有着深厚的渊源,河北永 年人武禹襄初从师杨露禅习练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跟随陈青萍 学陈式新架太极拳,经多年苦练和研究,最终自成一派独特风格, 开创了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为河北定州人孙禄堂所创,其原 本精通形意拳和八卦掌,后向武式太极拳传人郝为真学习武式太 极拳后,将形意拳和八卦掌的精华融入其中,最终形成了自为一 体的孙式太极拳。①通过对五大太极拳流派的形成过程的梳理, 我们可以发现,武术拳家们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表现出了鲜明的 “会通”精神,即是在汲取、兼容其他拳法精华要素的基础上施以 的革新和创造。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刚 健进取”的创新精神的作用下,蕴含了与之相一致的“革故鼎新” 的会通精神。这里的“革故鼎新”,并非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革 除旧弊,创立新制”,而是一种在继承前人优秀武学成果基础上的 “融会贯通”和“进取创新”。这种“革故鼎新”的会通精神,既是 一种独特的发展观,也是创新观,它如同一种人文情怀和文化气 质,始终贯穿与中国武术千百年来发展历程,为中国武术发展提 供了源源不竭的生命源泉。
浏览3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