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各家的论著中都占据了显著的位置,其意义也从音乐领域进 一步延伸到政治、伦理、艺术等领域,呈现涵义多元化的倾向。这 一趋势在此后得到继续发展,“和”字逐渐涵盖了(具有动作意味 的)调、谐、谐和、协调、(具有描摹或修饰含义的)和谐、谐调、适 中、恰好、(用以拟状的)和睦的状况、和谐的境界等义,另外还具 有主动的“应和”义。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的和合文化可以被看作 是一种“生存哲学”①。《论语•学而》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庄 子》中的“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淮南子》中的“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 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周易-系 辞传下》中:“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史记》中的“施教导民,上下和 合”;《墨子》中的“内之父子兄弟作怨辘,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 和合”……这些古籍提及的“和合”,都表明“和合”是中国古人 十分倡导的重要价值观,推崇的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人际关 系中的追求一种和谐、稳定、祥和、平衡的关系,追求的是人与自 然的和谐共存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②。因为,无论是人与人之 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还是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层 之间,都会存在彼此之间的矛盾、差异和斗争。所以,中国古代的 先哲们在面对这些矛盾时,总是在承认矛盾存在的前提下,“把这 些矛盾、差异和斗争限定在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防止因过度的 矛盾斗争而破坏了不同事物共同存在的基础,而使事物的发展停 滞不前”③,力图通过相互的平衡、相互的制约、相互融通来消解矛 盾、差异和斗争。因此,“和合”倡导的一种融通过程与关系,它“是吴志杰,王育平.和合认识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 文版),2011, 32 (2) :87-91.吴志杰,,王育平.和合实践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 文版),2012, 33 ( 1 ) :18-21.程思远.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为“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而作[N]. 人民日报,1997-6-28:第10版.一种承认,一种尊重和一种宽容,蕴含着善待自然、善待社会、善 待自己和他人等深刻的哲学和理念”①。这种观念不仅深刻的作用 与中国古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 古人们行为模式和实践活动。中国武术作为中国古代拳家们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古代拳 家们在创造武术的过程中,自然也会将这种“和合”精神贯彻其 中。“和合”是一种和谐,也是一种平衡。因此,在习武的动机上, 中国武术倡导“内外兼修”“形神兼备”,主张通过习武不仅追求 体格强健,还追求修身养性;在道德修养上,中国武术倡导“德艺 双修”“尚武崇德”,主张在习练武术技艺的同时,也注重道德品 质的提升,由此也使得习武者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出谦卑、友 善、和睦等特点;在技理技法上,中国武术倡导技术动作的对立 统一、相互转化,有攻必有守、有动必有静、有快必有慢、有刚必有 柔、有虚必有实、有开必有合,而且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换, 所以武术才具有了攻守兼备、动静相合、快慢有序、刚柔并济、虚 实相生、开合有度等普遍特征;在技术形态上,中国武术倡导“立 身中正、支撑八面”,无论是静态动作还是动态动作,都是始终意 守中心以应四面八方,不过也无不及;在技击运用上,中国武术 倡导“中庸和谐”“内圣外王",“习能‘打’之术而求‘不打②, 合理地处理“打”与”不打”、“出手”与“不出手”的时机,推崇“不 战而屈人之兵”(即以制服对手而非伤害对手)为“用武”的宗旨, 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和修为……这些内容,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崇 尚“中庸”、崇尚“和谐”的文化精神的写照和体现。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武术深刻的体现出“持中尚和”的和合 精神,它是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实践观,一 方面,它能够引导习武者在创造和运用武术技术技法的层面上追 求各种矛盾体(攻一守、动一静、快一慢、刚一柔、虚一实、开一合、① 王品珍.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D].郑州: 河南大学,2011.② 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9: 136. 起一伏等)的多样性统一,平衡发展;另一方面,在处理人际关系 的过程中它能够引导习武者始终追求“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 世态度”(即是“中庸之道”),以德为先,借助习武这一途径去磨 炼意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确立“仁、义、礼、智、信、温、良、恭、 谦、让”的人生观,体现出“和谐”这一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精神的精髓。

三)“阴阳互度”的思辨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阴阳学说是最具代表性的辩证法思 想。“阴阳”的最初是指阳光的向背,古人通常把向日的一方称为 “阳”面,而把背日的一方称为“阴”面,后来被引申到了其他方面, 如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 等。由此,古代先哲们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阴阳 之说来解释,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于 是,古人们就用“阴阳” 一词来解释自然界中两种对立但又相互 联系的物质势力,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既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属性,也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也就是说,“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 根本原因。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 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 结果。就总体而言,“阴阳学说”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 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阴阳对立,揭示 的是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包括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黑 夜与白昼,动物的生与死,植物的开花与凋零等,阴阳的对立是一 种客观存在;阴阳互根,有可以成为“阴阳相成”,揭示的是自然 界中的事物所包含的阴与阳各自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 前提,即所谓的“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 篇》),无论是“阴”还是“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 存在,两者是相对而言的,例如,高一低、上一下、寒一热、明一暗 等,任何一方的存在都是因为另一方的存在而言的;阴阳消长, 揭示的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即“阴” “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动 的,而是互相转化,所谓“此消彼长”就是对“阴消阳长、阳消阴 长”的笼统注解,例如四季节,由夏至秋,气候由热(阳)变寒(阴), 这一变化过程就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冬至春,气候由寒 (阴)变暖(阳),这一变化的过程就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 阴阳转化,揭示的是然界中的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一般是 指事物属性的改变,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有“物极必反”之意,例如白昼的尽头是黑夜的开始,黑 夜的落幕意味着白天的降临。以说,中国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事物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 体验,将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了上述的阴 阳学说,我们可将其视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思辨论,它最终也发 展成为了中国人认知世间万物、解释自然变化的一种基本的思维 方式——即“一分为二”的思维范式。例如,我们常说看待事情时. 要一分为二,既要看积极的一面,也要看消极的一面;评价一个 人或一件事时,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好的方面,也要看到不好的 方面;预测一种趋势时,要一分为二,既要做最好的打算,也要做 最坏的打算。可见,阴阳学说作为传统哲学中思辨思想,深深地 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对待事物或者现象时能够实 现更为全面的认知与理解。对于中国武术而言,阴阳学说对其影响可谓之深远,其不仅 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武术的技术技法,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武术的 技理和拳理,这使得中国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阴 阳学说思想。就武术的技术技法而言,武术拳家们在创造拳之时,将“技 击”这一运动划分为一攻一防两个体系,既有用于进攻的技击 内容,也有用于防守的技击内容。例如:单刀中的“扎刀”“劈 刀”“砍刀”等刀法均属用于进攻的刀法,而“架刀”“拦刀”“截刀” 等刀法则属用于防守的刀法,用于撑挡对方来自不同方位的攻 势;剑术中用于进攻的技术技法有“劈剑”“刺剑” “点剑”“撩 剑”等,而用于防守的剑术技术技法有“截剑”“抹剑” “绞剑”“扫 剑”等;棍法中的“扫棍”“压棍” “劈棍”“盖棍” “云棍”等棍法, 都是可用于进攻的技术技法,而“托棍”“挑棍” “撩棍”“拨 棍”等棍法,都是用于防守的技术技法;枪法中的“拦拿扎枪”, “拦”和“拿”都是化解对方进攻时所运用的防守技法,“扎”则为 在防守之后用于进攻的技法,此外,“崩枪”“滚枪” “砸枪”等枪 法也是枪术的主要进攻技法,而“抖枪””架枪”“挫枪” “枪” “挡” 等枪法则是用于防守的技术技法……纵观武术的拳术和器械,所 有的拳法都包含着攻与防两种技术体系。就武术的技术形态而言,武术在创编和演练拳法时也秉承了 阴阳学说的思辨方式。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拳势的空间结 构上表现为高低有序,既有在空中施展的跳跃动作,也有地上使 用的拳脚动作,既有姿势高的技术动作(如“弹踢腿”“正蹬腿”“金 鸡独立”等),也有姿势低的技术动作(如“马步架打”“前后扫 腿” “歇步冲拳”等);在运动节奏上表现为动迅静定,既有展现 快速有力的技术动作,也有展现轻柔缓慢的技术动作,既有“动 如脱兔”的动态动作,也有“静如处子”定势造型;在劲力劲法 上表现为刚柔相济,既有勇猛无比的阳刚之劲,也有行云流水的 阴柔之劲;在动作幅度上表现为开合有度,既有舒展无比的击打 动作,也有含而待发的蓄力动作;在技击的方法上表现为虚实有 度,时而虚晃,时而实打,在虚实转换间实现一击必中的目的…… 所以,在武术的技术形态中,“动与静、快与慢、虚与实、逆与顺、呼 与吸等矛盾的辩证关系”①都可以看作是“阴” “阳”在武术中的 具体表现,它们在相互的转换、相互的变化之间向人们呈现出中 国武术的内容和风貌。① 钱北军.略论中华武术与阴阳五行[J].南京体育学院学(社会科学版),2004, 18 (5) : 103-104.此外,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武术众多拳种中,太极拳是最能 直观反映阴阳思想的拳术代表。就其拳理而言,太极拳以“太极 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①为基本原理, 展现了 “一阴一阳谓之拳”的哲理;就其运动特点而言,太极拳讲 求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这体现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 的思想;就技击理念而言,太极拳崇尚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 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又是对阴阳消长思想的体现;就运 动形式而言,太极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刚中带柔、柔中藏刚,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体现了阴阳转化的思想;就太极拳的养生 价值而言,太极拳始终将肢体运动与吐纳相结合,遵循“'以心使 身‘,‘身能从心‘,强调神形的统一,意、气、力三者结合”②,从而 践行“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的养生思想。故此,“太极不过阴阳 之浑论耳”,太极拳是以阴阳学说为灵魂的拳种。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武术在汲取了阴阳学说的思想精髓之 后,彰显出了鲜明的“阴阳互度”的思辨精神。这里的“度”,所指 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的、普遍联系的关系。“阴阳互度”的精神, 是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观,它从思维方 式上对武术拳家们认知技击和创造拳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 作用,对中国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浏览3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