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明的起源来看,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孕育和生长的 背景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农耕文化,最后定型的也是农耕 生产中成长的文化。所谓农耕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在农业生产 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文化体系。因此,自古以来, 中国人都是倡导“民以食为天,民以地为天”,人们依赖于土地的 耕耘,获得生活的保障,才能够开展其他的社会活动。如若风调 雨顺,则地产丰富,因此,中国古人对于自然总是持有一种敬畏的 态度,以祈求好的收成带来温饱的生活。正是在这种以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的文化精神。正如老子的《道德经》所说:“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J即:在道、天、地、人的关系之中,人 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 的依据,“天、地、人都是自然而然地从‘道‘那里产生。道和天、地、 人按照自然法则(亦称之为自身规则,不是人力使然)在运行”①。 这也是中国古人认知自我、认知自然、认知世界的基本观点,人的 生存与发展必须要顺应自然之法,遵循自然之法。在“道法自然”精神的引导下,古人们崇尚“以人合天”,“顺 应天时,"什么是‘天时'?即: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 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安排农业 生产、生活节奏、社会事务,这叫作‘奉天时②例如,“日出而① 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 23.②杨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JJ.文苑(经典美文),2012, 6: 68-69. 作,日落而息”,是古人依照太阳和月亮的昼夜交替自然现象和规 律,确定了劳作和休息的生存节奏。古人通过长期观测日月星辰 的位置及其变化,观察这类天象,掌握它们的规律性,以在天空周 而复始地运行着“北斗七星”为参照,每完成一次圆圈运动的时 间,定为一年。将斗柄在圆圈上每行走15。定为一个节气,确立 T “二十四节气”,世世代代便按照不同节气的变化规律,进行播 种,耕作,秋收,冬藏。而“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 置网不布于野泽”(《汉书・货殖列传》),也表明了古人遵循“顺 时而取物”的原则,按照四季的循环变化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 律进行采摘。长此以往,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这种独特的认知方 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认知观,并被后人不断地继承和延 续,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思维范式。以至于,当后人 在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会始终秉承和遵循着这种独 特的方式,进而进行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这种顺应自 然、遵循自然、改造自然的认知方式也最终转变为一种行为方式, 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 传统,影响并作用于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就文化类型而言,中国武术可以看作是一种肢体文化,也是 一种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中国古人的一种人为创造的文明或者 说一种文化成果,其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也是在这种独特 的认知方式下发展而来的。在武术发展的启蒙阶段,人们通过 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兽类的活动(捕猎、争斗等活动行为或方式方 法),从中获得启发,逐渐形成了简单的捕杀技能,并通过不断的 实践总结和经验积累获得各种搏击、格斗的技能,这无疑是以自 然现象为对象,从大自然获得搏击、格斗的认知并加以理解、改 造,并最终运用到各种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说,从武术最开 始的起源阶段,中国武术就具备了效仿自然、道法自然的文化精 神。而且,这种精神深刻地影响和作用于后来中国武术的发展。例如,水是大自然中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世间万物都 离不开水。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水,既是看似柔 弱的,同时也是令人恐惧的。正如涓涓溪流可以给人一种安静祥 和之感,而惊涛骇浪、滔滔洪水也可以给人以灾难。老子的《道 德经》中指出:“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 以易之J这就告诉了我们:普天之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东 西,而在能攻破坚硬的东西中没有比水更加有力量的。这是因为, 当水在安静流淌时,它表现出来的力量是弱小的,但是当水因为 地势等原因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一旦爆发,其冲击力却是强大无 比的。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其在拳法要义上就与水的特性有着 密切的关系,可谓是“太极似水”①。从太极拳的运动节奏上来看, 其动作缓慢而柔和、松静灵活,与水的舒缓平静、随波逐流特点十 分映衬,体现出相同的“柔”与“静:同时,太极拳在发劲时,又 表现出快速急促的变化,如同水的引势而变,一发不可收。从太 极拳的劲法结构上来看,其劲力讲究刚柔并济、以柔克刚,顺势借 力、以弱胜强;以屈为直,后发先至,这与水的至柔可摧坚、无形 而善变、蓄势而后发的特点异曲同工。从太极拳的运动方式上来 看,太极拳在技术技法上讲求“粘连粘随”,即是要在行拳过程中 轻盈灵活、顺从不离J顺势走化,这与水的随势而走、因器而变、渗 透扩散的特性也十分吻合……这些都可以表明,古代拳家们在创 编和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尤为注重观察自然、效仿自然,他们在观 察水的形态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十分巧妙地将“水之形”和“水 之法”融入到太极拳的技术技法之中,通过认知自然的变化与规 律来追求、体验和领悟拳法的要义。因此,我们认为,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历代武术拳家 们继承了古人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认知方式,形成了中国武术 特有的一种认知习惯——“体察自然”的体认精神。它是中国武 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认知观,即从自然的变化中感 知、总结自然的规律,从而获得各种认知,最终将这些认知运用到 武术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去。也正是在“体察自然”精神的引导下,① 王岗,郭华帅.太极拳:一种典型的水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43(3): 81-86.习武者始终继承顺应自然、尊崇自然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武术实 践活动中始终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着拳法的创造、技理的体悟以及 技艺的习练。
(二)“持中贵和”的和合精神“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传统文化中一 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或者理念,其对于中华文明以及中国 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作为我国传统文 化的一个精神,“和合”在学术领域中也可以表述为“和谐”“求 和”“中和” “尚和”等。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均可见于甲骨文和 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嘴唇的 合拢、结合的意思。所谓和合的“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合” 是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 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 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①据相关研究指出②:“和合” 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而 “和”与“合”二字的历史更为悠久。甲骨文中已见“合”字的使用, 而“和”字最早见于金文(又作钟鼎文),其通假字“叙’也已见于 甲骨文。“和”为形声字,“从口禾声”(《说文》)。所以,“和”字 在古代又写作“味《说文•口部》对其的解释为:“味,相应也。” 由此可见,“和”的基本义为“应声相和”。从词源学的角度对“和” 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其与“解” “盍”二字有着深厚的渊源。 可能因为“叙’字表示乐器,因而“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表示乐音的“谐和”或音程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和”字 是在吸纳了 “稣” “益”二字之义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从而具有 了调、谐、和谐、和睦等义。到春秋时期,“和”在儒、道、墨、法等张立文.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21世纪[J].理论参考,2007, 2:58-60.王育平,吴志杰.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探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 22 ( 1 ) :86-91.
浏览3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