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口型,系统规范本功法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形成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嘘、呵、呼、咽、吹、嘻”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进而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平衡的作用,在众多气功功法中独具特色。在六字的读音和口型方面,“健身 气功•六字诀”作了新的规范和探索,具有系统性,各字诀之间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又各具独立 性,相辅相成。2.舒缓圆活,动静结合本功法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圆转如意,如行云流水,婉转连绵,似人在气中、气在人中, 表现出独特的阴柔宁静之美,具有浓郁的气功特色。同时,要求吐气发声匀细柔长,动作导引舒缓圆活,加上开始和结束时的静立养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练养相兼,既炼气,又养气。吐纳导弓,内外兼修本功法在注重呼吸吐纳、吐气发声的同时,配合了科学合理的动作导弓,内调脏腑,外练筋骨,共同达到内壮脏腑、外健筋骨的养生康复作用。正如东晋著名养生家葛洪所说:“明吐纳之道 者,则为行气,足以延寿矣;知屈伸之法者,则为导弓,可以难老矣。”③① 明•高源著,赵立勋等校注《遵生八笺校注•延年去病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②周稔丰.《八段锦大法》.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晋•葛洪著.《抱朴子》.上海:上海书店,1986.简单易学,安全有效本功法在“嘘、呵、呼、哂、吹、嘻"六字发声吐气基础上,每个字诀都配以典型而简单的导引动 作,加上启动气机的起势和导气归元的收势,连预备势在内共九个动作,简单易学,易记易练。同 时,强调“以行导气”“意随气行”。整套功法中,既没有复杂的意念观想,也没有高难度、大幅度、 超负荷的动作,不易出偏。从试验情况看,新功法安全可靠,适合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练习。(三)六字决练习要领六字诀是以呼吸吐纳为主要手段,并配以简单导引动作的气功健身方法。在练习中,应掌握 以下要领:校准口型,体会气息吐气发声是六字诀独特的练功方法,因此,应特别注意口型的变化和气息的流动。气息通过 喉、舌、齿、牙、唇时的流动线路与口型的变化密切相关。六种口型产生特定的六种气息运动方式,进而对内气与相应的脏腑功能产生影响。因此,练习者必须注意口型的要求,校准口型。口型正确与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声时体会字音是否准确,二是体会每个字的正确口腔气流流动方式。此外,练习时还要掌握好“先出声,后无声”的原则。练习者在初学时可采用吐气出声的方法,以便于校正口型与读音,防止憋气;在练习熟练以后,可逐渐过渡为吐气轻声,渐至匀细柔长 最后进入吐气无声的状态。寓意于气(呼吸),寓意于形本功法强调意念与舒缓圆活的动作、匀细柔长的吐气发声相结合,寓意于气(呼吸),寓意于 形,不过分强调意念活动。练习时要注意协调白然,勿忘勿助。倘若用意过重,则易导致动作僵 硬、呼吸急促,反而达不到松静自然的要求。同时,在形体上也要放松自然,不要过多注意肢体运 动的规格,形松神静才能让呼吸渐缓、脉搏频率降低,使气体的升降开合调整到最佳状态。如果 心意过重,导致肢体动作僵硬,必然破坏机体的内部平衡,也就达不到调整气机的作用。在本功 法中“吐纳为主,导引为辅”的要求,就是讲两者间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的“吐纳加导引.注意呼吸,微微用意呼吸的方法最常用的有自然呼吸或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又分为顺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两 种。“健身气功•六字诀”中的呼吸方法主要是逆腹式呼吸。其方法与要领是:鼻吸气时,胸腔慢慢扩张,而腹部随之微微内收,口呼气时则与此相反。这种呼吸方法使横膈膜升降幅度增大,对人体脏腑产生类似按摩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全身气血的运行,并且功效非常明显。但初学者应切 记,呼吸时一定要注意微微用意,做到吐唯细细,纳唯绵绵,有意无意,绵绵若存,不能用力,绝不 可故意用力使腹部收缩或鼓胀。动作松柔舒缓,协调配合本功法是以呼吸吐纳为主,同时又辅以动作导引的功法。动作导引有活动关节、强筋健骨的作用。练习时要注意与呼吸吐纳、吐气发声的协调配合,动作要做到舒、缓、松、柔,以不破坏呼吸吐纳和吐气发声的匀细柔长为基本规律。5.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练功时宜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地方,最好穿运动服或者比较宽松的服装,以利于动作的完成与身体气血的流通。同时,要始终保持全身放松、心情舒畅、思想安静,以专心练功。练功时应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对于动作幅度的大小、运动量的大小、呼吸的长短、练功次数的多少都要注意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练功结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 保健功法,如擦面、搓手、全身拍打及散步等,以便从练功状态充分恢复到正常状态来。练功中要树立信心与恒心,相信气功具有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作用,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二、关于六字的练习方法(一)关于六字的脏腑归属《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有关六字诀的记载:“凡病之来,不离五脏,事须识根,不识者 勿为之耳。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 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痛愁忧不乐,呵气出之。”①其六字与脏腑相对应: 心一吹、呼,肺一嘘,脾一唏,肝一呵,肾一哂,并不同于现代。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 金要方》卷二十七中养性之调气法,也与其完全一致。隋代高僧智颉在《童蒙止观•治病第九》中记述「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哂圣皆知,肝藏热 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②其脏腑配属已与明清和现代相同。唐代道教学者胡悟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泄图》③在脏腑归属上,和宋代邹朴庵的《太 上玉轴六子气诀》④的对应关系相同:心一呵,肺一咽,肝一嘘,脾一呼,肾一吹,胆一唏(嘻)。后来的文献在六字与脏腑的对应归属上,大体都沿用了这一论述,只是将胆一嘻改 成三焦一嘻。综合有关文献记载和《河洛精蕴》⑤五音五行五脏的论述,我们认为六字诀与脏腑的对应关 系应为:呵为舌音正对应于心一火,呼为喉音正对应于脾-上,吹为唇音正对应于肾一水,嘘(嘻) 为牙音正对应于肝(胆)一木,哂为齿音正对应于肺-金。“嘻”通少阳经脉,既可疏通胆经,又可 疏通三焦经脉。中医认为“少阳为枢”,通少阳即可调理全身气机,三焦的作用正是通行全身诸 气。因此,在六字的脏腑对应上,“呵一心,哂一肺,嘘一肝,呼一脾,吹一肾,嘻一三焦''是合理而 规范的。(二)关于六字的练习顺序在六字的练习顺序上,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三种。(1)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记述:“已上十二种调气法,依常以鼻引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 逐字,吹、呼、嘘、呵、唏、哂,吐之」①这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顺序是一样的,起于心,依 五脏五行相克的顺序排列。2)邹朴庵在《太上玉轴六字气诀》②中,不仅脏腑归属发生变化,其练习的顺序也相应变化, 呈现由相克向相生变化的趋势)。只有“咽”“嘘”之间还是相克,而且仍起于五行之心火, 取先泄心之火毒的意思。(3)明清以后基本改为按明代冷谦《修龄要旨》中记载的《四季却病歌》顺序春嘘明目木扶 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咽定收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③ 这是按照四季循环,五行相生顺序来排列的。第一种以“疗病”为目的,因此采取五行相克的顺序练习。以后,六字诀的应用逐渐向养生转变,练习顺序也逐渐向相生顺序发展,最后定型为与四季养生法相应的五行相生顺序。因此,在练习六字诀中,若以治病为主要目的,应以五行相克的顺序练习:呵-咽嘘一呼一 吹一嘻。若以养生为主要目的长期练习,则应按五行相生的顺序:嘘一呵一呼一咽一吹一嘻。六字诀用后者。
浏览6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