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武术活动得以展开的两个重要方面


肢体应对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功能,并渗入各种属性不同的社会活动当中。为了区别其余而验明正身,我们在搞清传统武术基本规定的同时,还要把握其主体演化那横向的活动边界和纵向的历史变迁这两个重要方面,弄清这活动背后那异质规定和同质演化。

首先是横向的“别同异、分彼此、划边界“,无边界构不成事物。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客观存在,武术必须厘定它跟邻近领域的基本边界,在技术性能中把握其互不包容的固有特质;这里最主要的是弄懂跟它要素相关、操作相通和部分相似的体育、竞技、军事、舞蹈四大领域之联系和区别,搞清其缘由根据、运作方式和主体功能分叉之处,明确技术的基本要求不在功能表现而在操作方式。打比方说,茶杯和饭碗同为简单的中空容器,而且茶杯可以用来吃饭,饭碗也可以用来喝茶,任何事物都可以有功能的衍化、延伸和替代;然而茶杯却不能混同于饭碗,功能衍化并不等同于社会归属的异化。

与此同时还有纵向那“分阶段、明演化、讲变迁”,无变迁谈不上发展。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生、老、病、死或成、住、坏、空的“生命周期”,武术必须认清其自身演化流变的历史形态,在社会变迁中抓住这不同形态背后那些一以贯之”的同质规定。我们以人的一生来比喻:孕育期的前武术形态、生长期的准武术形态、成熟期的武术形态、衰老期的后武术形态。此外还有死亡后的非武术形态。尽管这些形态在实际运行中具体差别很大,但在其彻底消亡以前,则始终维持着对应于一定社会需要的基本内涵;这是其发展变化和灵活变通的底线,越过底线也就成了另一事物。

3.传统武术在世界历史上的比较文化个性世间事物运行可以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然而却并不具有共同的运行路定和相应的环境条件相互作层设计所决定的。在客观规径。这是由事物自身特殊规用,而不是因为精英人物顶律面前,人的所有选择都受到可能性空间的限制。所谓“顺天循性、率性而为”的“性”,表现为一个特定的演化路径;“人为事物”则把它称之为“文化个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方法去讨论传统武术的文化个性。但是这种讨论必须要抓住武术自身的特殊规定和活动的环境条件。所谓传统武术的比较文化特征,是特指中国文化特质在武术肢体操作中的具体表现,亦即归结为技术操作上相互替代不了的独特性比较文化特征,而不是归结为中国乃至人类文化同拥有的普泛规定。我们必须要找到中国文化特有个性在武术技击中的独特表现,以及这些特性在技术上的客观形成条件和机理。

有人把武术文化特有个性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这其实只是生命演化的普泛性目标诉求。在这里,强势者的巧取豪夺、自我扩张跟弱势者因应环境、顽强拼搏的社会属性其实并不一致。只要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不公不正,那么弱势者反抗压迫、自我维权、紧急避险、保命全身便始终具有政治合法性、伦理正当性和社会合理性的存在理由。也有人把武术文化特有个性概括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这其实是文化运行的一般性状态描述。在这里,“一个取代一个”跟“一个承接一个”的不同社会结构上运行的文化形态,也很难说就是完全相同。无论“不稳定结构”还是“超稳定结构”,其实都是事物运行的可能状态。西方武技简单直接且有职业垄断,结果是随着职业瓦解而烟消云散,中国武术却因曲径通幽且无职业垄断,反而可以流入民间并得以传承。

作为肢体操作,传统武术特别讲究功夫上身那得心应手的生命智慧;而作为社会活动,它又依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而呈现出属性不同的人文精神。于此人们可以看到,大化流行中绝地求生的性命自保通过舍己从人和反求诸己的双向努力,由此实现自我圆满和自我超越并显示人类责任。武术的随机应变,并不是放弃权利形成依赖的听命于人,而是自我主宰借助环境实现目的,特别讲究“顺人而不失己”。武术的特有文化个性,不是从文化的普遍性中逻辑推导出来,而是从具体操作过程中逐步演化出来的。对此书中分别从操作形态的下盘功夫、路径选择的尚智用巧、战略偏好的稳求全胜和价值旨趣的自我防卫等方面,作出了一些综合性的具体分析。

四、感想展望

作为应对技术,武术有自身不同的发育成熟过程,其中涉及“生命、生活、生态”的生命整体性思考调适;作为社会活动,武术则必须依托一定的历史形态,其中涉及“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整体性随机处置。时至今日,自然经济的农耕社会已经彻底瓦解,传统武林群体也随之消逝,但由于资本势力全面坐大,社会分化和矛盾冲突日趋激烈,涉黑组织和恐怖活动禁而不止,肢体冲突和人身事故多有发生,保安服务和保安器材的市场也极为火爆,人身安全确实又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大问题。退出军事并不等于退出警务,反对侵凌也不等于放弃自保;在现实的肢体冲突情况下,自然人是否允许自我防卫?时下的法律体系是承认合理冲撞、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人们为什么还要一再妄说肢体应对、自我防卫、紧急避险、求生保命的观念和技术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社会基础和存在理由”了呢?

有道是“两强相逢勇者胜、以弱对强智者存”。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并不在于它的内容庞杂、门派割裂、分工不足、宗法封闭,而是在于系统把握、随机应对、含义丰富、影响广泛。这里的操作特点不是逻辑推演的精密周详,而是身知体悟的个性发挥。肢体应对的普适性极强,而且一般的肢体冲突和群体事件也是不应该和不可以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退出军事作战并不等于不能自卫求生,娱乐升平更是化解不了社会冲突,成为拳王粉丝仍然解决不了紧急避险问题;面对风险社会的生存危机,传统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技巧很难被认定为明日黄花。传统武术的源远流长也并不止于其发端久远、持续跟进、禁而不绝、顽强绵延,而更在于源头多样、圆转会通、积淀深厚、通向未来。这里的表现特征不是正史记载的言之确凿,而是不立文字的言传身教。传统武术不但有机缘际会、经验积淀的历史生成,而且还有一以贯之、始终作用的文化基因和超越当下、接通永恒的运作因素。作为中国人历史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活化石”,中国武术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无可讳言,任何历史生成的东西都有其自身的历史适应性和时代局限性,问题在于怎样正确把握和合理运用其文化外衣背后那些生命绵延的永恒因活动方式和随缘就便、个性应对的操作理念很难纳入当今工业标准、批量生产、商业运作、利润归宿的“文化工业”轨道,但今日潜在的社会需要仍然对肢体应对有所呼唤。有道是“形没了,神还在“,我们相信,“只要石在,火种是不会熄灭的”。

阮纪正

2014年10月20日于郑州

(本文是本书笔者应邀在第十届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论坛上所做的专题讲座,其提要载2014年10月出版的《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第十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专辑》。收入本书时做了若干发挥和润饰。)

浏览4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