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动作柔和、轻灵、缓慢,其运动如抽丝,处处有弧形,似展非展,圆活不滞,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用意识引导动作,意到身随,配合均匀细长的呼吸,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使全身上下得到均匀而协调的运动。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较为适中,练习后不易出现代谢机能的激烈变化,适合于不同体质和不同年龄的人们,特别是体弱及慢性病患者。太极拳运动便于广 泛普及,已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健康的一大贡献。(一)柔和鬃慢、连绵不断太极拳运动缓慢轻柔,是中国传统养生学、养生术与武术运动相结合的结果。但太极拳运动又有别于传统养生术中的导引及气功。缓慢轻柔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运动形式的重要标志,是太极拳运动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太极拳运动的这种缓慢轻柔有着极为严格的外在规格和内在意念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内宜鼓荡,外示安逸”,而且要求“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即动作要柔中寓刚、徐缓不躁而轻灵。正是这些要求所规范的缓慢轻柔的运动方式使太极拳运动兼有了武术和传统养生术的双重特征和效用。太极拳的动作要缓慢、柔和、连贯,各拳式之间要势势相承,不得停顿,同时还要求手臂姿势保持弧形,两臂的动作路线走弧线。太极拳的架势比较平衡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所以,人们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之后,虽然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一 般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能给人以练拳之后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因此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均可进行练习,尤其适合老年人健身锻炼。(二)体松心静、中正安舒太极拳所说的松,有时称柔。拳谱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这种“轻灵”就是周身放松的结果。太极拳的放松,不仅限于肌肉、皮肤和骨节,它还要求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等都要同时放松。“体松”就是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姿势正确,又要保持全身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都处于自然、舒展和尽可能放松的状态,即使是该用力的部位,所用之力也仅到刚好完成动作,而避免任何部位的无谓紧张,避免用力过大和动作过快。只有注重姿势正确又尽量放松的双重要求,才会使这种体松、这种轻柔不至于松懈疲怠。也只有这种状态,才有利于思维活动真实、正确、细致、周到地依次想象动作的攻防含义和动作顺序,才能有效地依靠这种正确的想象去引导动作,使动作做到恰到好处地慢,沉而不僵,松而不懈。太极拳所说的静,是宁静、镇静、冷静,是在快速、紧张状态下的从容不迫。如《拳谱》中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是动中之静,而非死静。所谓“心静”就是从准备状态至整 个练习过程,思维上尽可能排除一切与练拳无关的杂念,心理上始终保持着宁静状态,把思维集中到动作的完成上,依次把动作的细小环节想得周到细致,并用意识引导动作,不急不躁、不慌不 忙、用意不用力地去完成动作。只有在这种为完成对动作细小环节的依次想象,并依这种想象为引导,“意到身随”地完成动作所表现出的慢才是积极而有意义的慢。无端的放慢动作只能是使动作过分松散而没有较好的锻炼价值。只有在这种心静状态下用意识引导动的慢,才能既保留传统养生术人静、放松、均匀细长呼吸,即通过调心、调身、调息而不是通过剧烈运动而健身的特点,又具备武术运动具有的攻防含义和套路运动的特征,使传统养生术与武术运动的结合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当然也使太极拳运动具有了健身养性、内外兼修的良好作用。“中正安舒”就是身体要端正、自然舒展,不要东倒西歪、前俯后仰。(三)动作与呼吸、意念相配合太极拳练习,要把呼吸与意念配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好的锻炼效果。动作与呼吸相配合,一 般是起(向上)的动作吸气,落(向下)的动作呼气;开(两臂张开)为吸气,合为呼气。另一种呼吸方式为,凡是一个动作完成时呼气,过渡动作为吸气。但都应该要求顺其自然,不可勉强。动作与意念互相配合,在练拳时,首先要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上,下一动作未出现之前,意 念要提前想到。所谓“意领身随”就是这个意思。太极拳的呼吸太极拳的特点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拳谚讲“太极不用力,练得汗直滴”。根据运动生理学 原理,肌肉用力强度愈大,耗氧愈多,像竞赛套路中的深蹲下式、高举腿独立等动作,都是太极拳 独特的用力表现形式,其动作和缓,气力相合,无不是呼吸与动作的有机结合的结果,如果呼吸配 合不好,将直接影响这类动作的正确完成。而作为一个完整套路演练,则必须自始至终调整好呼 吸与动作的配合。如果呼吸配合不当,开始阶段呼吸过深、过长、耗氧过多造成氧债,将使其后的 动作失调,从而导致呼吸紊乱,这时疲劳细胞不断地通过神经末梢刺激肌肉及大脑皮层,使手脚动作失调,造成动作连贯性下降,运动节奏亦被打乱。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正确运用呼吸方法,使呼吸与动作、意识三者紧密结合,形成内外合一,为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创造良好条件。太极拳的“练意”太极拳运动本身就是人体大脑支配下的意和气的运动,在呼吸与动作合拍的情况下,意识的引导起到了主要作用。在太极拳运动中,如果无意识地进行支配和引导,做起动作来就显得呆滞、不连贯,表现不出太极拳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神韵。所以在做每一个动作时,必须加强意识的支配和引导,并且通过呼吸对机体内在的调节,使练习者达到意领气催、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样动作才能沉稳,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在练拳之初常出现疏忽练意去追求慢、静、松,把太极拳简单地变成了缓慢的肢体运动,长期因慢、静、松的简单记忆使大脑皮质分化抑制,导致练习后出现昏昏欲睡的状态,违背了太极拳的宗旨。因此,太极拳要以练意为目标,强调全神贯注,意识引导动作。三、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太极拳有着属于自身的健身作用。太极拳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身体各 部分之间紧密配合,一动无有不动之感。太极拳具有益气养神、固肾健脾、通经脉和气血、养筋 骨、利关节的防治疾病和强身健体之功效早已被证实,它对人体生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均匀,力达躯干、四肢和肌肉皮肤,使周身血管舒张,静脉血和淋巴液 回流加速,减轻了心脏的负担。由于心脏本身血管反射性扩张,血流量充足,有助于改善心脏的 营养过程,促进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行。养生学认为“气”为生命之本源,气血二者的关系是,气 为血父,血为气母。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滋生、互为依存的关系。太极拳的 练习非常注重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起吸落呼,通过调息吐纳和肢体运动相结合,加速气血在体内的运行速度,使营养物质通过气血传送到身体的各个所需部位,起到通络活血、淤滞散去、百 病皆除的良好效果。太极拳动作姿势要求身体各个部位须保持一定的弧或圆,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舒展圆活的放松姿势使肌肉运动更富有节奏,可有效地帮助气血运行,防止运动性局部挤压所产生的组织器官缺氧,使能量物质顺畅地运送到组织器官,代谢产物得到及时清除,保证机体活力。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它使呼吸有节律,特别是横膈运动,因此加强了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淤血现象,是消淤的良好方法。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保证静脉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的必要的静脉压力。呼吸运动也能加速静脉的回流,减轻心脏的负担。太极拳利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有助于提高心脏血管的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心肌的作用,改善心脏营养过程,从而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浏览5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