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
武术说到底是个文化活动、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文化形态,是具有中国 文化系统质的一个全息元;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定势,是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典型身体文化符号。所谓中国传统武术 文化,不外就是传统中国人处理肢体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定势和活动样式,其中 饱含中国人世代积累起来应对环境的生命智慧、生存技巧和生活修养。借助武 术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中国人认识自己并为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定向。它不但对 武术学科本身的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对了解中国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社 会生存状态以及个人生存智慧、日常应对技巧,继承中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和探索我们继续前进的道路也有很大的启发。
一、研究现状
当今的研究成果
新中国关于传统武术文化的探究,发端于2。世纪80年代后期的比较文化 热。除了武术史研究中的附带论及和若干探索性的单篇论文外,最早的武术文 化专著是旷文稿等的《中国武术文化概论》、陆草的《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接 着有徐才主编的《武术学概论》、程大力的《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刘峻康 的《东方人体文化痔,此外还有若干从武侠小说的角度间接地讨论武术文化。21 世纪以来,这方面研究的著 述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的提 高,其中较为有名的是温力的《中国武术概论》和《武术与武术文化》、邱丕相的《中国武术文化散论》、蔡龙云的《琴剑楼武术文 集》、周伟良的《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以及乔凤杰 的《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武术哲学》和《文化符号 武术》,还有王岗 的《中国武术技术要义》和《中国武术文化要义》,郑旭旭主编的《中国武术 导论》、张泽正的《中国武术基础理论》、王卓然编著的《武术学》、龚鹏程 的《武艺丛谈》、马明达的《说剑丛稿》、李印东的《武术释义——武术本质 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戴国斌的《武术:身体的文化》、牛爱军的《近代社 会转型中的国术》,郭志禹主持的《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现代阐释及其发 展趋势研究》等。
成就方面,当属学科建设的破冰之旅和开山之作,其隼路蓝缕以启山林的 历史功勋,在学科史上是不能抹煞的;而其不足方面,严格说来则仍然有不少 定位不准和分析不透之处,亟须后人的校正和推进。在现代新知的启发下,这 些著作都有一些新的观点和视角,特别是引入了西方体育理论和文化理论,对 传统技艺进行科学的分析,并较多讨论了传统武术跟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兵 法、艺术、民俗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对填补学科空白和奠定学科基础 确有很大借鉴意义。尽管对同一事物人们完全可以有不同层面和角度的分析,但 这里草创的粗疏和职业视野的限制还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这些著作除个别 外,大都从已经异化了的现代竞技武术出发,把套路假定为武术的唯一载体,把 操作技术说成是行为艺术,把社会功能混同技术性能,把史影视为史实,把武 术活动空间局限在教学训练、竞技比赛或者艺术表演上,还把中国文化以至人 类文化的普泛特征当作是武术文化独有的特殊个性,用统治阶级维系秩序的道 德说教取代草根民众谋生拼搏的自由诉求,由此远离历史上真实的传统武术。把 武术技术要义从属于表演艺术,把武术文化要义归结为娱乐休闲,这完全是想 当然的。此外,个别著作还有某些卖弄未知那不知所云的神秘化倾向。一些职 业精英似乎并不理解广大非专业爱好者的需求和诉求。
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则是要求抓住所论对象的本真实质而并不痴迷其衍生名相,不能总是迷失自我并为他人作嫁衣裳。传统武术的本真,当是实际应对肢体冲突的综合实用技术,但却不是宣泄自我情感的舞台 表演艺术;它必须借助更为广泛的社会活动展开而并不停留在训练竞技场或者 舞台表演,主要隶属于下层草根的谋生劳作而不是有闲阶级的娱乐休闲。其背后则涉及生命科学基础、操作技术规范、社会人文背景、环境生态影响和历史 演化状况,是个相当复杂的巨系统整体。借助系统科学成果对传统武术进行分 析探究,可以为认识复杂事物提供一个认知框架的范例。
二、笔者思路为此笔者准备出版《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一书,把自己 多年写就的武术文稿整理选编成册,用以表达一个爱好者心目中的传统武术,并 以此向各位先进方家请教。
书中研究思路分别涉及传统武术的技术思想、活动归属和观念反思三大层 面。时下的武术论著讲技术只介绍招式动作的套路编排而忽视其背后的操作理 念和技术结构,讲活动只突出衍生的舞台赛场而无视其本根的江湖草莽,讲观 念只顾及统治者的伦理教化而排斥操作者的本能诉求。笔者希望于此做点力所 能及的探究和反拨:其中第一辑从技术操作层面分析武术的基本结构,并借助 传统哲学范畴对此给予理论说明;第二辑从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角度讨论武术 的主要特点,深入探讨武术事象背后的历史和逻辑联系;第三辑就当下武术理 论进行全面反思,对当前武术异化现象进行力所能及的理论反拨。此书追寻武 术本真、反抗各种异化、提升文化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探究演化路径、检讨 当下工作,视野和论域都力图宽广和大气,其中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和综合,相 信对各行各业的读者都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传统武术从人类肢体最简单的“刺激一反应”活动出发,演化出一个相当 庞杂而又精致的应对性操作技术系统,其中积淀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形 成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技巧,这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它从原 始人类肢体冲突时的攻击自 卫本能出发,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积淀了攻守杀伐的肢体应对和身体博弈的经验,并借助中国思想史 上的积极成果来整理这些操作经验,体现其学理上起于易、附于兵、成于医、主 于道、融百家、汇于理、取众长的深厚学理渊源。由此形成了反映中国人生存 方式的典型人体文化符号。
其技术演化主要依托使用武器的经验,并受制于人体结构、生理生化、生 物力学和生活方式、武器形制。所以其训练学上是先练拳术后练器械,把器械 看作人肢体的延长;但发生学上却是先有器械后有拳术,其源出于人是制造和 使用工具的动物。传统武术技术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借助阴阳五行意象符号标 示那肢体应对运行中对非线性多维动力系统的理解和把握,而并不是什么“理 想乌托邦”的玄学忽悠和美学表现。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则不仅涉及时下的数 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工程技术论一类,而且还涉及哲学、社会学、历 史学、文化学、教育训练学、组织行为学和战略战术理论等;我们研究时当要 有系统整体眼光,而不能偏执于表面一隅。
传统武术技术结构大体可分析为肢体动作的“招法”、劲力变换的“劲法” 和应对策略的“心法”三大层面。中国武术的招式动作属于“器”的层面,其表现形态有动静开合,主体操作有形神体用,运行机理是一气流行。中国武术 的劲路应对属于“技”的层面,外部招法有攻守进退,运行劲法有虚实刚柔,操 控心法是得机得势。中国武术的文化气质是属于“道”的层面,天道方面有阴 阳有无,人道方面有性情志趣,造化表现则是神妙万物。
它的建构把握过程则相应有见招拆式、动作熟练的“着熟”练体,力量控 制、劲路问答的“懂劲”应对,意念运行、整体把握的“神明”逍遥三个阶段,呈 现“循规矩而脱规矩,脱规矩又合规矩”的辩证关系。它“养练结合、打练结 合”和“身心一体、内外兼修”的训练方式,强调反求诸己的内向挖潜,把前 提、手段、目标三大环节统一起来,落脚于生命的自我维系和自我完善;应用 时又并不执着既定程式,更多依托其背后的功力和技巧,强调所谓“法无定法” 那“有感而应、因敌成形、随机就势、舍己从人”和“扬长避短、避实击虚、示 形造势、出奇制胜”;操作 中还形成了号称“天人一体”之“顺天循性、志道游艺” 的处事态度和“阴阳相济、以柔克刚”等操作原则,体现了一种以巧胜力、超越本能的生存智慧,可以让人 的进化走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庄子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武术的深 厚功力恰好是建立在巧妙的环境利用上,它关于“天时、地利、人和”及“生 命、生活、生态”的整体性思考是极富生命力的。离开这个技术体系历史形成 的学理渊源、技术演化、层次结构、建构过程和操作原则,就根本无法把握它 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本辑论文选自作者20世纪80年代写就的武术论文,主要是从身体训练和 肢体应对亦即狭义武术操作方面,讨论作为肢体应对技术体系的武术之基本结 构和操作表现,表达作者对传统武术技术内涵的若干看法。书中分析多借鉴中 国传统哲学范畴,其意在祈求探究中国传统技术哲学“参赞化育、师法自然、盗 取造化、巧夺天工”的操作文化特征。
浏览3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