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国外的那些武术与中国功夫或中国武术不可同日而语。外国应该 从来没能得中国武术之真传。现在流行于国外的中国武术完全是皮毛的东西,是 一些花架子。中国武术的精神、理论和整个文化体系不是别人能够学得来的。学 中国武术,而没能学到中华武术文化或武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学不 到上乘的、真正的武术的。登上舞台和比赛台的那些武术绝不是上乘之武术或 武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术还没有走出中国,或者说外国人还没能掌握真 正高端的武术。真正的武术仍在中国,但愿我们能够保留并延续中国武术的血脉。
中华武术的精神实质和目的在于以暴止暴,以斗止斗,以战制战,而非以 暴易暴,为斗而斗,以战为乐。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或许比 儒家的东西更重要,反映了侠义。它不仅仅是口头上的、理论的,还有行动的、实 践的、实效的。那种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替天行道、打抱不平的理念和行为,那 种崇高的境界不仅仅是为了反抗、防御、自卫,而且有非常高级的道德境界和 政治诉求。
中国人是尚武的,但更崇文。中国武术首先是一种文化。中华文化中武文 化是相当发达的,大多数朝代的执政者也可谓一直文武并重。中国古代的军队 战斗力一直是相当强的,无论 . 在战略、战术,还是军队的 建设、训练和单兵的战斗能力,及格斗技巧方面都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并上升到了相当的 理论高度。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相当发达,水平也相当高。中华武术的产生与发展其实与中国军人作战能力 和格斗技巧有着必然的联系。总的说来,中国人也富有尚武传统和抵御外侮的 能力。而且,中国历史上军事家或出色的将领也层出不穷。这些军事家或将领 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 们的历史地位不应该比中国历史上那些文化巨匠低,历史贡献也不应该比那些 文化巨匠小。在汉唐时期,中华文化最具有开拓精神的时代,尚武是士人必备 的一种品质,军功也是人生的至高目标之一。东汉班超的投笔从戎经历和初唐 诗人杨炯的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便是真实的写照。但是,到了宋代,中 国古代农业文明中难得保留下来的尚武精神窒息了,被阉割了,崇尚军功、重 视武备的传统遭到了破坏。不过,在中国历史上,民间练武的传统一直很强。今 天我们所说的武术或功夫就主要出自民间,中国武术或中国功夫也根植于民间 文化的土壤。
如果说武术与军旅和军事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从功夫的角度理解它则会 发现其所具有的更多的民间成分和色彩。功夫的理念和操作应该起于民间。从 某种程度上功夫盛行于民间是一种无奈,因为从来没有官方组织的形式。军事 训练也只是初级的武术。功夫、侠士与军事技能和士兵、武士是不同的东西。这 些与武文化、武事、武备相关联,但属于不同的侧面。官方、官府从来不鼓励 民间练武,更不可能将其组织起来,否则政权会掌握在这样一群职业武士之手0但 中国既无职业化的武士群体,也鲜有武术高手自己的组织。民间练武都是私下、偷 偷摸摸地进行,是为了生存的需要。统治者最怕的是这些民间武术家。“武林” 的概念充分说明了武术家民间和在野的身份和地下状态。
所谓“武士”是国外的说法,指的是一种职业,一种以杀人为业的暴力群体,中 国应该没有武士的概念,只有兵的概念,这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或群体。或 许武士与兵并不相同,当然武士与中国的侠士或侠客的概念也不同。中国流行 的是侠客的观念或概念。侠客受人尊敬,更恰当地说是受人崇敬。而中国轻武 士,将其视为武人,根本不值一提;而重侠士、义士。侠士、义士的出现是一 种道德的选择,以其德和道义高人一等而被尊为侠士和义士。这不是一种职业,而 是一种“他定义”的高尚群 体。来自民间的敬仰也是一
种自觉的选择,也是基于道口义或道德的基础。
武术是中华文化中最独 特的一枝奇葩,也是对世界
文化的最大贡献之一。它代表正义、正气、勇敢、抗争、自尊、自卫、文明、理 智、健康和抗暴,而不是暴力、鲁莽、杀伐、欺凌、侵略和野蛮。中国不亡,中 华民族仍在,中国文化仍然生机盎然,很大程度上也仰仗了中国武文化和中国 武术。
在中国,系统探讨武术理论的人不多。有一些探讨也仅仅停留在表层,或 者说在技术的层面,而没有上升到道的高度与深度,更缺乏系统性。截至今日,中 国武术的理论体系有没有建立呢?我的感觉告诉我,这事儿不容乐观。当然,我 不是武林中人,甚至不是习武者,或许没有发言权。
阮纪正先生不但是武术家,而且是哲学家,擅长理论研究,同时又对中国 历史和文化了如指掌。可以讲,他在武术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很 少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
阮纪正先生首先是个武术高手,而且富有实战经验。他目前的太极功夫已 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武术在他身上不仅仅是一种武功,更是一种中国文 化。阮纪正先生仪表非凡,无论是精神气质,还是外表风度,都让人肃然起敬,他 身上承载、蕴涵了足够丰富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功夫。在我看来,阮纪正先生简 直就是中华文化的化身,更是中华武文化的代表。
阮纪正先生所受的正规教育是哲学。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所谓科班 出身,后来又长期从事哲学研究工作。不过,如果用一般学者的标准去衡量他 的学术能力与视野无疑是对他的贬低。他是超越了以学术为饭碗的学问家。这 一点在当下的社会很重要。他还是一个知行一的人。
毫无疑问,科班出身和职业的训练是有助于他对武术理论的探讨的。哲学 与文化的专业背景使他更能够对武术本质有着非同一般的发现,并从文化的角 度建立系统的认识。这也是他在武术理论上取得突出贡献的根本原因。
我与阮先生认识已有5年,他是我的前辈。当然我们也有相似的专业背景。我为能够有机会领略他的深刻思想而感到幸运。蒙他垂青,他也经常赐教于我。我 欣喜地发现,我们有不少关于武术和中国文化的观点是非常相近的。在我看来,他 的研究不是从技的层面,而是从道的层面、从文化的层面探讨武术,而且具有术和武文化的认识和发现如果不能保留并得以传播将是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这 也是我鼓动他系统整理他的武学思想的原因。我坚信他的武学成就已经达到了 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的这部武学著作也将成为一个后人难以忽视的历 史丰碑。
贾海涛
2013年10月5日
(本序言作者是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序——
思
厚德载武
中国人讲“德行”,有“德”才有“行”,有德才能行得正,才能行得远。
阮纪正先生是一位武术行者,他在武术的时空里走得很久,走得很远,走 出了武术的框框,走进了 “文”的天地。
“至武为文”我以为很贴切,一是符合本书的内容,二是符合武术的精要,三 是符合阮纪正先生本人的特质。
阮先生不仅“行”,且“修”,是一位功夫“修行者”。不了解阮先生的 人,误以为他只是一个研究者、文化人,其实,他也是一位功夫精修者。几十 年不间断地勤练深悟,打磨于众多名师之间,青山绿水,逶迤徜徉,把吴钩看了,栏 杆拍遍,风景看透。
以武入,以文出,出入无方。于是有了本书“鲜花绽放的时候”。
古人有“文以载道”之说,其实,中国的“武”是最能载道的。孔子佩剑,演 绎中正仁和的君子道律。《孙子兵法》,以武推演人心、天地、社会之运势、格 局。公孙大娘之“剑器”,形态是“舞”,内核是“武”,尽显中国文韵之气脉、气 象。王宗岳《太极拳论》,以“拳”说“权”,俯仰天地,道法自然。少林“禅 武一如”,以功夫直指人心。
所以,武就是文。
说说容易,但真正领悟到,甚而做到了的,却非简简单单,必须文武兼备,经 权互用。
中国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重文轻武的观念,这种观念在现代一些人的脑子里依然存在,这其实是一种狭见,是并没有 真正认识中国武术的本源内核。“武”本质上也是一种“文”,是中国文化形 态的一种,文武同道,“至文”也应该为武。武之大者,安身立命,强国强种,三 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就是“武”的修为,这也就是孙中山先生倡导“尚 武精神”的立意所在。
中国的文人,倘若认真修炼一点武术,相信对于理解、把握中国文化的精 髓会更加精准、更加透彻、更加全面。我在北大的一次讲座中曾经说过,中国 古代哲学,重点研究的就是生命的自由与自如的学问,我们的哲学家如果练一 练太极拳,相信对于老庄思想、对于魏晋风骨、对于宋明理学等会有别样生动 的理解。
一泽—世界,一■剑一天地。
浏览3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