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的练习要领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形”“气”“意”“神工(一)形所谓的“形”指练功时的姿势。古人说:“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说明姿势在练功中的重要性,“形”是五禽戏练习的基础。五禽戏的练习要求含胸垂肩、头身正直、体态自然,使身体各部分放松、舒适,不仅肌肉放松, 而且精神上也要放松,逐步进入练功状态。开始练习每戏时,要根据动作的名称含义,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动作造型,动作到位,合乎规范,努力做到“演虎像虎'"'学熊似熊”。特别是对动作的高低、起落、轻重、缓急、虚实要分辨清楚,做到柔和灵活、不僵不滞、形象逼真。针对初学者,应先学会动作,明确其含义,让姿势达到舒适准确。初学者必须先掌握动作的姿势变化和运行路线,搞清来龙去脉,跟随他人一起边模仿边练习,尽快融入集体练习中,初步做到“摇筋骨,动肢节”。随后,在练习中要注意动作的细节,可先做上、下肢分解练习,再过渡到以腰为轴的完整动作练习,最后进行逐动、逐戏和完整功法的练习,让动作符合规范。针对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人或是中老年人,需要根据自身体质状况来进行。动作的速度、步姿的高低、幅度的大小、练习的遍数、锻炼的时间、运动量的大小都应很好把握。其原则是练功后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肌肉略感酸胀,但不感到太疲劳,不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切忌贪多求快、急于求成。所谓的“气”是指练功时对呼吸的锻炼,也称调息。就是练习者有意识地注意呼吸调整,不断去体会、掌握、运用与自己身体状况或与动作变化相适应的呼吸方法。古人说“使气则竭,屏气则伤”。练习五禽戏时,呼吸和动作的配合很重要,主要有以下规 律: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先吸后呼,蓄吸发呼。其主要呼吸形式有自然呼吸、腹式呼吸、提肛呼吸 等,可根据姿势变化或劲力要求而选用。但是,不管选用什么样的呼吸形式,都要求松静自然,不能憋气。同时,呼吸的“量”和“劲”都不能太大、太过,以不疾不徐为宜,逐步达到缓慢、细匀、深长的程度,以利于身体健康。五禽戏练习中的“气”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练习,将五禽戏的动作细化、精化之后,就要注意动作和呼吸的结合, 充分理解动作的内涵和意境,真正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呼吸的调整要慢,要深入,要循序渐进。练功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把基础打好,防止出现偏差。所谓的“意”指意念、意境。《黄帝内经》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五脏六腑皆摇。”这 里的“心”指的是大脑,这说明人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变化都能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在五禽戏的练习中,要尽可能排除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情绪和思想,创造一个美好的内环境。 开始练功时,可以通过微想腹部下丹田处,使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做到心静神凝。练习每戏时, 逐步进入“五禽”的意境,模仿不同动物的不同动作。具体操作如下:(1)练习“虎戏”时,要把自己想象成深山中的猛虎,伸展肢体,抓捕食物。(2)练习“鹿戏”时,要把自己想象成原野上的梅花鹿,众鹿戏抵,伸足迈步。(3)练习“熊戏”时,要把自己想象成山林中的黑熊,转腰运腹,自由漫行。(4)练习“猿戏”时,要把自己想象成置于花果山中的灵猴,活泼灵巧,摘桃献果。(5)练习“鸟戏”时,要把自己想象成江边仙鹤,抻筋拔骨,展翅飞翔。只有做到意随形动,才能达到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目的。(四)神所谓的“神”指神韵、神态。养生之道在于“形神合一”。练习五禽戏也应当做到“惟神是守 只有“神,,守于“中”,而后才能“形,,全于“外”。所谓“戏”,有玩耍、游戏之意,这也是五禽戏与其他 健身气功功法不同之处。虎戏要仿效虎的威猛气势,虎视眈眈;鹿戏要仿效鹿的轻捷舒展,自由 奔放;熊戏要仿效熊的憨厚刚直,步履沉稳;猿戏要仿效猿的灵活敏捷,轻松活泼;鸟戏要仿效鹤 的昂首挺立,轻盈潇洒。只有掌握“五禽”的神态,进入游戏、玩耍的意境,神韵才能显现出来。三、五禽戏的手型、步型和平衡(一)基本手型虎爪五指张开,虎口撑圆,第一、二指关节弯曲内扣。熊掌拇指压在食指指端上,其余四指并拢弯曲,虎口撑圆。猿钩五指指腹捏拢,屈腕。鹿角拇指伸直外张,食指、小指伸直,中指、无名指弯曲内扣。鸟翅五指伸直,拇指、食指、指向上翘起,无名指、中指并拢向下。握固拇指抵掐无名指根节内侧,其余四指屈拢收于掌心。(二)基本步型弓步两腿前后分开一大步,横向之间保持一定宽度,右(左)腿屈膝前弓,大腿斜向地面,膝与脚尖 上下相对,脚尖微内扣;左(右)腿自然伸直,脚跟蹬地,脚尖稍内扣,全脚掌着地。丁步两脚左右分开,间距10〜20厘米,两腿屈膝下蹲,左(右)脚脚跟提起,脚尖着地,虚点地面, 置于右(左)脚脚弓处,右(左)腿全脚掌着地踏实。虚步(以右脚虚步为例)右脚向前迈出,脚跟着地;脚尖上翘,膝微屈左腿屈膝下蹲,全脚掌着地, 脚尖斜向前方,臀部与脚跟上下相对。身体重心落于左腿。(三)平衡提膝平衡(以右腿提膝为例)左腿直立站稳,上体正直,右腿在体前屈膝上提,小腿自然下垂,脚尖 向下。后举腿平衡(以右腿后举为例)左腿蹬直站稳,右腿伸直,向体后举起,脚面绷平,脚尖向下。第四节健身气功-六字诀一、六字诀概述(I)会字快的起.源与发展六字诀现存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是道教茅山 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医学家。《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记载:“纳气有一,吐 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 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同时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 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 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①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者"六字气诀''的起源。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尤其在六字诀的方法理论和应用上有不少的补充 和发展。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隋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智髓在其《童蒙止观》中将六字诀用于佛学 坐禅止观法门②;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陶氏六字诀的吐纳法进行了发 挥,“大呼结合细呼''③;唐代道教学者胡情在其《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泄图》中改变了六字与五脏 的配合方式,改肺“嘘”为肺“咽”,改心“呼”为心“呵”,改肝“呵”为肝“嘘”,改脾“唏”为脾“呼”,改 肾“哂”为肾"吹,,,另增胆“嘻,,之法。宋代邹朴庵的《太上玉轴六字任诀》对六字诀理论与方法的论述是历史上最详细的,对呼吸 和读音手法作了具体要求:“念时耳不得闻声……念毕低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吸 时耳亦不得闻声。"⑤另外,还增加了搅海、叩齿、咽津等预备功。《遵生八笺校注•延年去病笺》的《四季却病歌》中记载:“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咽定收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封蛛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 胜保神丹」⑥这就将六字诀与四季养生结合起来了。从现有文献来看,明朝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明朝以后,六 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和导引结合起来。例如,胡文焕的《类修要诀》和高濂的《遵生八 笺》等著述中都有《去病延年六字法》总诀的记载:“肝若嘘时日睁精(精同睛),肺知咽气手双擎。
浏览5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