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禽戏的起源和发展五禽戏的起源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我国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了对关节不利的“重腿”之 症,于是具有“利导”作用的“舞”应运而生,“以利导之”,成为远古中华气功导引的一种萌芽。《吕 氏春秋•古乐篇》也有类似的记载。这种“舞”与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神态有关系,我们可以在考古文物和历代文献中找到其依据。《庄子》中有“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 矣”的描述,其中的“熊经鸟伸”就是对古代养生之士模仿,动物姿势练习气功的生动形象的描绘。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44幅帛书《导引图》中也有不少模仿动物的姿势,如“龙登,,“熊经,“鹤背,还有很多模仿猴、犬、猫、鹤、燕等的动作或形状。据史料记载,五禽戏是由华佗编创的。西晋时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日虎,二曰鹿,三日熊,四日援(猿),五日鸟。亦以除疾,并利厩(蹄)足,以当导引。''南 北朝时范晔在《后汉书•华佗传》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只是对个别文字略作修饰,全段并没有太大出入。这些史书为华佗编创五禽戏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但具体动作却无法考证。有关五禽戏的动作最早见于南北朝时名医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其中用文字描述了五禽戏的具体动作,练习起来动作难度较大。由于南北朝距东汉末年不过300年,所以,可以认为该套五禽戏动作可能比较接近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五禽戏动作的图文描述见于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赤凤髓》、清代曹无极的《万寿仙书• 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著作中,这些著作都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五禽戏的练习方法,这些五禽戏功法与《养性延命录》所载有较大出入,“五禽”动作均为单式,排序也变为“虎、熊、 鹿、猿、鸟”。但其文字说明不仅描述了“五禽”的动作,而且还有神态的要求,并结合了气血的运行。(二)五禽戒的流派五禽戏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和特点。总地来看,都是根据“五禽”动作,结合白身练功体验所编的“仿生式”导引法,以防病治病、疏通气血、活动筋骨、健身延年为目的。其中,有偏重肢体运动,模仿“五禽”动作,意在健身强体的,为外功型,即通常所说的五禽戏; 有仿效“五禽”神态,以内气运行为主,重视意念锻炼的,为内功型,如五禽气功图;有以柔劲为主, 讲究动作姿势优美矫健,以舞蹈形式出现的,如五禽舞、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还有以刚为主,通过拍打、按摩来治疗疾病,甚至被用于散手技击、自卫御敌的,如五禽散手、五禽拳等。(三)五禽戏的健身作用五禽戏可以有效地改善练习者的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提高身体机能。五禽戏作为一种传统保健导引术,其严格的锻炼要领要求练习者以意领气、心静体松、气贯周身,呼吸柔缓,动作紧凑而不乱。根据练习要领来划分,五禽戏的健身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动作的健身作用五禽戏的练习动作虽然相对简单,但每一动作无论是动态或静态,都有精化、细化的余地。 如“虎举”,手型的变化,就可细化为撑掌、屈指、拧拳三个过程,两臂举起和下落又可分为提、举、 拉、按四个阶段,并将内劲贯注于动作的变化之中,眼神要随手而动,带动头部的仰俯变化。待动作熟练后,还可按照起吸落呼的规律以及虎的神韵要求,内外合一地进行锻炼。五禽戏动作的锻炼可以从四肢面骸引申到五脏六腑,能有效地改善机体各部分功能,调和气血,畅通经络,活动筋骨,灵活关节,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如猿戏多指尖和眼神的运动,指尖和眼神可以反映末梢神经的功能。因此,猿戏的练习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反应,增强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能够有效地防止神经反应缓慢和四肢动作的过早衰老。五禽戏的动作体现了身体躯干的全方位运动,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 缩放等各种不同的姿势,对胸椎、颈椎、腰椎等部位进行了有效的锻炼。总地来看,以腰为主轴和枢纽,带动上、下肢向各个方向运动,以增大脊柱的活动幅度,增强健身功效。首先,五禽戏中的躯干运动很多。有含胸、拔背、侧弯腰、旋转腰、脊柱伸缩等运动。躯干的运动能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活跃身体各部位机能,有调节内脏器官的作用,还能防止脊柱畸形及其他病变。其次,五禽戏的四肢运动包括上肢运动和下肢运动。上肢运动主要体现在伸展、收缩、旋转等动作上。如熊戏、虎戏、鸟戏中有大量展臂的动作;鹿戏、猿戏中有很多臂的收缩动作。这些上肢运动的方式及各种手形变换能牵动肩、肘、腕、掌、指等各个关节。下肢动作主要体现在步法、 步型中,能锻炼腿部的支撑力、稳定性和灵活性,这些动作对腿部的主要关节有良好的润滑作用。 五禽戏的四肢运动利于疏通经络、活跃气血、强壮筋骨、增强人的体质。另外,五禽戏特别注意对平时活动较少或者为人们所忽视的肌肉群的锻炼,重视手指、脚趾 等关节的运动,以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微循环的目的。例如“鹿奔”“熊晃”“鹿抵”“猿提”“鸟伸”等 动作的设计,可以使练习者的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呼吸调整的健身作用呼吸又称吐纳,是气功锻炼的重要环节之一。五禽戏的呼吸方法主要为腹式逆呼吸,腹式逆呼吸可以增强腹肌和肠肌力,在运用这种呼吸 方法呼吸的过程中,肠肌的上升与下降能对腹腔等器官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同时,增强胃的活动能力,可以改变腹腔的血液循环。此外,五禽戏的呼吸方法还可以加强呼吸功能、有效地促进肺循环,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五禽戏的呼吸方式细、匀、深长,呼吸方法变化多端,既有缓慢的,又有稍快的。例如,在结合鸟戏中的鸟翔动作时,呼吸是长吸长呼式的,呼吸速度缓慢,这种呼吸方法能加深呼吸深度。另 外,两臂上举形成扩胸和展胸的姿势,能减小对心肺的挤压,让肺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再如, 做虎戏中的虎扑动作时,运用的是慢吸快呼的呼吸方法,使“气自丹田吐”,能张开肺气、增强肺 功能。另外,呼吸是由呼吸中枢支配进行的,一般不需要调节意识,五禽戏要求的腹式呼吸运动形 式,很多时候是结合了意识的调节。有意识的呼吸锻炼能调节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而植物神经 系统能有效调节人体内脏活动,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重要神经结构,所以,五禽戏的呼吸可以改善 内脏器官的机能。意念运用的健身作用五禽戏的练习过程中,特别强调意念的重要性,要求练习时进入一种意境,在禽“戏”中做到 进入角色,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环境之中。五禽戏意念的假设可以使人产生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感觉,如“虎”的威猛刚劲、“鹿”的轻 捷舒展、“熊”的拖沓沉浑、“猿”的机敏灵动、“鸟”的悠然自得。这种意境可以有效地改善和活跃 人体各个器官的机能。意念的张弛交替,刚柔相济和虚实转换,可以让人的“神”得到充分的锻 炼、修养。另外,五禽戏的意念还有导引作用,这种意念活动不同于一般静功,不是将意守在特定部位, 而采用形、意结合的形式转回意守。动作到哪里,意念就到哪里,使气达周身,即达到所谓的“周 天按穴转”的效果。(8)五禽戏的练习特点外导内引“导弓”指“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所谓“导气令和”,主要指疏通调畅体内气血和调顺呼吸之 气;所谓“引体令柔”,就是指活利关节、韧带、肌肉的肢体运动。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姿势、以动 为主的功法,根据动作的升降开合,以形引气。“形”虽显示于外,但受内在的“意”“神”所系。外形动作既要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 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还要力求蕴含“五禽”的神韵,意气相随,内外合一。例如“熊运”,外形 动作为两手在腹前画弧,腰、腹部同步摇晃,实则要求丹田内气也要随之运使,呼吸之气也要按照 捉吸落呼的规律去做,实现心息相依。安全可靠五禽戏的动作力求简捷,左右对称,平衡发展,既可全套连贯练习,也可侧重多练某戏,还可 只练某戏,运动量较为适中,属有氧训练,便于广大群众练习。个体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每势动 作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可靠。形松意充五禽戏的练习要求身体的各部分肌肉应尽量保持放松,做到舒适自然,放松,不僵硬,不软 塌。只有肢体松沉自然,才能做到以意引气,气贯全身;以气养神,气血通畅,达到形松意充的 效果。动静兼修五禽戏模仿“五禽”的动作和姿势,舒展肢体,活络筋骨,同时在功法的起势、收势以及每一戏 结束后,配以短暂的静功站桩,诱导练习者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和“五禽”的意境,以此来宁心安 神、调整气息,起到“外静内动”的功效。在练习过程中,把意识、神韵贯注于动作中,排除杂念,思想达到相对的“人静”状态;进行静 功站桩时,虽然形体处于安静状态,但是必须体会到体内的气息运行以及“五禽”意境的转换。动 与静的有机结合,两个阶段相互交替出现,能实现练养的互补,可以使练功效果得到进一步的 提高。

 

 

浏览39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