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开始之 际,大致是在先秦秦汉之际,春秋战国是尤其重要的形成阶段。 国学名家钱穆曾指出,治世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求不同。他说: “何谓求不同?从各不同之时代状态中,求出其各‘基相此各 基相相连接、相连贯而成一整面,此为全史之动态。以各段之 ‘变’,形成一全程之‘动即以一整体之'动',而显出各部分之 变。于诸异中见一同,即于一同中出诸异。全史之不断变动,其 中宛然有一进程。自其推动向前而言,是谓其民族之精神,谓其 民族生命之源泉。自其到达前程而言,是所谓其民族之‘文化’, 为其民族文化发展所积累之成绩。”①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应该这样 理解中国武术精神:其一,中国武术精神是推动中国武术历史阶 段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二,武术精神的阶段性发展,其外在的 特征呈现了不同阶段上,武术的“文化”即“为其文化发展所积累 之成绩”。这些重要的观点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武术精神的 阶段性发展②,中华文化与中国武术犹如母子,而中华民族精神与 中国武术精神更甚于此。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武术精神的 演变理应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形成一条暗合的曲线。对此,我 们固然无法提出准确的和量化的指标,但却可以指出其中最重要 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场景。中国武术精神而言,其内涵是多元的,随着中国武术自 身的发展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阶段①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1.② 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M].广州:人民出版社,2014, 3: 19.会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萌芽阶段,对于武术本身 而言,表现为简单的搏斗、技击活动,主要是以满足生存、生活的 需求。这一时期,无论是武术的技术体系,还是思想体系都尚未 形成。但是,就意识层面而言,已经萌发了 “勇敢、不怕死、势不 可挡的精神,是武术精神的最早体现”①。这种精神被看作是“尚 武”精神,是这一时期武术精神内涵的主要体现。商周时期,随着武术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愈发的重要,以“拳 勇”为代表的武术在社会发展中受到普遍重视,习武、习射风气盛 行,“人们有一种从事武术活动、参与武艺的较量,以追求战胜对 方的满足感,并把通过武艺竞技取得胜利与人们的英雄观、快乐 满足感、荣誉感等一系列社会心态联系起来,崇敬强者,以武艺的 高低决定社会地位”②。这不仅推动了武术的社会发展,同时使得 “尚武”精神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文化繁盛期,也是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期。各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和 作用赋予了中国武术诸多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这一时期,“武术 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下,一直保持极为‘刚 健’的文化特色……已经体现了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对 ‘厚德载物’的精神也开始有所体现”③,“尚礼”“崇德”的传统文 化思想使得武术“重礼崇德”的文化精神初见端倪。
自秦朝开始,为了维系统治阶级的利益,“崇文抑武”“重文 轻武”的思想取代了 “尚武”精神,成为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社会意 识Q除了军事武艺,中国武术的发展空间主要集中在了民间。这 种扎根于社会底层的发展模式成为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形式,谷晓红.武术精神的演进与发展[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 22 (2): 34.谷晓红.武术精神的演进与发展[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 22 (2): 34.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精神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J].体育学刊, ,15 (10) : 92-95.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中国武术不断地受到各种传统文化习惯的 影响与作用,不断在思想理念、行为模式、价值追求等诸多方面汲 取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不断发展、成熟。就精神层面而言,各 种哲学意义上的思想内涵、道德伦理层面的道德习惯以及审美层 面的情趣与追求逐渐的渗透到中国武术之中,使得其精神内涵不 断地丰富和多元。例如在汉代,武舞的盛行使得中国武术表现出 审美娱乐的价值与功能;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使得道德与伦 理的思想精华渗透到武术的发展之中,深化了武术的道德伦理文 化意识,使得中国武术“尚武崇德”的精神得以彰显;到了明清时 期,“武术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 精神,真正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①。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动荡,武术的“尚武”精神再次被唤醒, “尚武强国”成为爱国志士的美好夙愿,希望通过“尚武”精神激 励国人强国强种、抵御侵略,保家卫国。在这样的历史阶段,中 国武术精神主要表现为崇尚民族大义、“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等 内涵。由此可知,中国武术精神是在中国武术漫长的发展中不断形 成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彰显出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这取决 于中国武术自身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价值。随着时代发展的社会的进步,在当下,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 又表现为哪些内容?哪些得以延续?哪些得以发展?都是值得 深思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在当下传承和发展中国武术必须要厘清 的一个问题。“人是文明(文化)的存在。人与物质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 生成和发展了文明的自己,也即生成和发展了精神,又凭借精神 生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文明。人类创造的文明迄今为止,大约不外① 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精神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J].体育学刊, 2008, 15 ( 10) : 92-95.三大领域,即认知文明、伦理文明和审美文明J①对于中华文明而 言,“认知文明”“伦理文明”和“审美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具体体现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中国传统审 美文化,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为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因此, “哲学”,,道德”,,审美“,可以看作是认知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 三个基本维度。基于此,我们试图从中国武术哲学精神、中国武术道德精神、 中国武术审美精神三个层面对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进行解析,以 此实现对中国武术精神的认知与把握。同时,在访谈与调查的过 程中,专家和学者们也普遍认为从这三个维度来展开对中国武术 精神之内涵的研究,是合理的、可行的。因此,我们将以此为依据 对中国武术精神展开讨论。
第一节中国武术之哲学精神
一、中国武术哲学精神之内涵哲学思想作为文化的灵魂,是文化最深层次的精神产物。“任 何一个民族的哲学,不只是作为一种理论建构,更是作为一种凝 结而成的心理特性,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造 就这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风貌。”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中国 传统哲学思想是核心,它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和 属性,并始终深刻地影响并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的发展之 路。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 养下孕育、产生、衍化、发展,自然也会受到中国传统哲学中各种 思想、观点、主张的影响。事实上,中国武术也被称为“寓有哲理汤大民.美是生命的运动——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的基本特征[J].南京师范大学文 学院学报,2001, 1:3-14.卞敏.中华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12:之技术”,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 沃土之中,蕴涵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①。可以说,在中国传统哲 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下,中国武术汲取了优秀的中国传统哲学的 思想精髓,并彰显出独特的哲学精神。如何去较为合理、较为准 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武术所具有或体现出的哲学精神,我们对中 国武术哲学精神的内涵进行一次较为大胆的描述如下。中国武术的哲学精神,是中国武术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中 国武术核心价值观集合中直观反映优秀传统哲学思想内涵的观 念、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通过中国武术的哲学精神,我们可以 了解和掌握中国武术在认知方式、实践方式、思维方式以发展方 式等诸多方面的根本性问题。
二、中国武术哲学精神之内容中国武术哲学精神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为了更为全面、准 确、合理的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通过与专家访谈、交流设计出关于 中国武术哲学精神方面的问卷选项,然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对国 内武术学界的多名学者、专家征求了广泛的意见,结果统计见表 5-1。表5-1关于中国武术哲学精神之内容的调查结果统计表(N=41 )
N | % | 排序 | |
道法自然 | 41 | 100% | 1 |
内外兼修 | 41 | 100% | 1 |
自强不息 | 41 | 100% | 1 |
以和为贵 | 40 | 97.6% | 4 |
天人合一 | 31 | 75.6% | 5 |
阴阳相生 | 21 | 51.2% | 6 |
兼容并举 | 14 | 34.1% | 7 |
有容乃大 | 4 | 9.8% | 8 |
崇尚性灵 | 3 | 7.3% | 9 |
执两用中 | 2 | 4.9% | 10 |
浏览3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