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义精神的成熟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它可以与时代精神相 结合,能够与时俱进地形成新内涵。②侠义精神在隋唐成熟以后, 经历宋元明清几个阶段,内容更加丰富,内涵发生着微妙变化。 宋代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关节点,因为 近代中国许多文化因子都能在宋代找到他们的幼芽。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中国武术的重心放在宋代,将衍生出的幼 芽视为中国武术的脱胎形态。宋时期,都市社会的发达与近代城 市文化的形成、民间私塾的普及、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因素,促进了 中国民间社会俗文化的充分发展。这种环境给包括武术文化在 内的中国大众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改变 了它的生存方式。宋代整体社会风气重文轻武,上层社会所崇尚 的游侠之风已不复存在,武侠又重新回归民间社会,于是,形成了 中国大众社会的一个独特的社会范畴——武林。③此时,江湖义 气在侠的价值观念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而行侠的场所从市 民社会向江湖绿林中延伸。林宪亮.唐代豪侠小说中的武功描写及其社会背景[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09,35 (2) : 42-45.刘薇.侠义精神在我国文学中的渊源[J].语文建设,2013.09: 52-53.兰草.武魂侠骨——中国武侠军事文化探奇[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128.宋代民间习武行为处处可见,且出现新特点,繁华的都市刺 激了表演性质的卖艺行为,习武者可借助武艺获取经济报酬,但 是侠义精神永不丢失。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等带有世俗气息 的行为准则成为主要人生目标,而比拳较力、效功当世等价值观 念已经褪色。侠义行为的性质纯是世俗性的私人朋友间的个人 行为,注重江湖绿林中的忠义名声,不似专诸、荆轲、朱家等人带 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与郭解、剧孟的社会性行为也有所不同。宋 代的文弱使当权者在外族入侵时表现懦弱,刺激了人们强烈的忧 患意识与经世观念的迸发。在民族存亡时刻,个体行侠者数量明显减少,侠义人士摒弃 个人恩怨,将视野提升到为国为民的高度。如抗金英雄李彦仙为 守卫陕州城与金军奋战而英勇献身、赵立坚守孤城血洒楚州、岳 飞侠肝义胆大败金兵、钟相领导农民起义勤王抗金等事迹一直都 是人们传扬和歌颂的历史典故。可以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 一个崇尚节气和忠于国家的民族,越是沧海横流、世道变迁、王 朝更替、异族人侵、人们越是砥砺名节,养天地之正气,成人生之 忠义。历来“忠”与“义”不能两全,然而儒家的“忠”长期匡正着 游侠的“不轨于正义”,“义”开始向“忠”无限制地靠拢,形成“义” 与“忠”的合流。《水浒传》就是很好的例证,好汉们就很好地完 成了从“游侠”向“英雄”的蜕变。通过报效国家、匡扶正义,从“为 私”转向“为公”,由“私家”走向了 “国家”,使自己的身份合法化, 从而获得正统观念的容纳①。当然,投“明主”之行为有时“不免 在江湖落下骂名”。元明清之际,兄弟民族的加入,将富有特色的 武艺技能带入中原,丰富武术内容的同时延伸了武术勇武的精神 内涵,内在意义的重构使得侠义精神呈现出新的面貌。比如《马 可波罗游记》中就曾讲述一位蒙古女英雄以摔跤择婿的故事,妇 女中不乏武术高强的巾帼英雄。与前期相比,报国忠君内涵由边① 王慧林.论明清侠义小说中“侠义精神”的姬变[J].古代小说评论,2014 (3): 72-75.关战事增加了平息奸王叛乱。明代开始,中国武术开始形成流派 或门派,明末已有“内家”“外家”的说法①,门派名声也成为武者 行为的约束利器。创于宋代的拳种“戳脚翻子”,宋以降这个门派 传人很多,且都行侠仗义,尤其是清中期的“魏氏一门”,于是就有 “魏昌义白洋淀病中孤身击群匪”“魏赞魁一人一锋三闯敌阵救 战友”的民间传奇。②由此看来,主流思想的长期影响,“侠义精 神”经历了一个“忠”与“义”的“较技”过程,最终到清代时期达 到一个相对平衡。这一转变过程也是中国武术侠义精神的发展 动力,侠义精神具有了 “忠义双全”的含义,而侠者也成为具有双 重人格价值的忠义侠,成为“忧国忧民”之大侠。
四、精神重铸:晚清至今阶段侠义精神的“升华”汉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混合而成的,充溢着豪放刚健气概的 少数民族文化不断注入到了传统的华夏文化系统里,尚武精神、 英雄主义的社会思潮绵延不绝,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肝胆相照的 游侠尚武精神自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风范。③中国民族的历 史发展过程时时与侠义精神同在,侠义精神已演化为一种民族集 体心理,一种民间传统美德,其包含的高尚的道德力量、超然的道 义精神和正义的人格逐步演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受人敬仰 和歆羡。
作为中国社会从古代向近代的过渡时期,晚清社会处于一个 起纽带作用的中间环节。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疆域广袤和统一的多民族的主权国家,而到近代,中国遭到列强 的侵凌,国家主权被侵略者粗暴蹂蹒。易代之际,崇节义、重尊严、 锄奸恶的“侠士们”面临生死抉择,选择舍生取义的忠烈,提倡杀 身成仁,故“见危临难,大节所在,唯有一死”(《明儒学案》)便成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45-251.张大为.武林掌故[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18-21.谢惠蓉.武侠文化兴盛的历史原因[M].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 (6) : 755- 为当时他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快事”。民族危亡的斗争中,“义和 团”演武习拳励志靠中国功夫驱赶帝国势力,谭嗣同、李存义等志 士仁人推崇任侠精神慷慨赴义,霍元甲、黄飞鸿等武术大家与国 共患难不愿苟且偷生,这是中国武术中气节和忠义的再度彰显, 是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民 国期间,更有为国家名誉而奋力一战的忠肝义胆人士,吴斌楼就 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三招两式击败日本顶尖武术高手,坚决拒 绝日本高薪聘请,宁愿回国做民间拳师。动乱年代许多民间拳师 和拳手以报国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反抗斗争。向恺然深谙武艺之 道,日本欺凌激发他强烈的民族爱国意识,行侠仗义的江湖性 格的驱使下打抱不平、见义勇为,可以说他笔下的侠义英雄事 迹则是其真实性格的映射。①正是因为民间侠义精神的支撑, 民间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期间对爱国救亡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 键性作用。鸦片战争以后,在民族危机的刺激和西学传播的影响下,中 国人民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不忘对精神世界的开拓,这种对新的 精神境界的追求使传统民族精神得到升华。社会上人们的许多 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今社会时代更迭,文化氛围巨变, 已经全然缺失了游侠行为大展宏图的土壤。然而当代的发展情 形不容乐观,西方文化侵袭导致本土文化支离歧出,道德日以隐 晦和悖远,拜金主义、金牌至上等价值观将武术之灵魂推向黑暗 角落。于是,武者在竞技场上血腥对待对手,私下里寻衅挑事甚 至与黑社会勾结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中国武 术的侠义精神经历历史沧桑流传至今,不能在当今走进一个死胡 同。我们不禁发出与谭嗣同一样的感慨“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 骨,禁得揉搓?”(《望海潮》)。与古代时期相比,中国武术的侠义精神在近现代所面临的最 重要问题就是它的“重铸”,即转变固有形态,适应时代发展。历① 张堂铸.从《近代狭义英雄传》看平江不肖生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反思. 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强身报国为旨归,以正派侠义为路径,以 道德修养为根基的武术观念则成为“重铸”侠义精神的向导,也 是人们面对现实社会种种情态时的心灵参照。和平社会里,已经 不需要侠者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但是见义勇为、扶危济困、重信 轻利的行侠仗义需要继续弘扬扩大。尤其是武侠小说中处处渲 染“武”,“借武写侠”,希望能“武中见侠”。武侠小说中的江湖在 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中留有印记,其中信、义、勇等文化符号日渐成 为日常道德规范的标杆。将顺应社会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基本要 求的武德思想传承下来,中国武术侠义精神所遵从的武德要求练 武之人要有“振人不赡”「扶危济困”的正确指导思想,有助于构 建弘大刚毅的人格,使人们做到“爱国、修身、正义、助人”。所以, 在这个“文风盛而武气衰”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重审习武的目 的,为武术的侠义精神找到正确道路,需要用一种科学的教育方 法将其纳入人类精神文明之中。人们所顶礼膜拜的侠义精神不 是远方,也不是来世,而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而又 永恒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不断散发,又不断汇聚中不断更新。“但 同时他的主干大流,永远存在,而且极明显地存在,并不为他继 续不断地所容纳的新潮流所吞灭或冲散。可以说,中华民族是禀 有坚强的持续性,而同时又具有伟大的同化力J①在此同化力作 用下,中国武术精神汲取中华民族之精神精髓,融合到武术思想 和社会活动中,并形成了自己处世的独特行为准则与规范。尽管 历史中的各代侠客的形象各异,但真正能体现中国武术精神面貌 的侠客不仅仅有盖世的武功,而且还要拥有精神上傲视一切、重 信轻利、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尚武、任侠、重义成为 中国武术侠义精神的标志性特征。在侠者身上体现了中国武学 的智慧和力量,从而使“武”与“侠”结合在一起,成为正义的化 身。侠义精神不仅仅是过去的行为准则,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①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3. 民族性格当中,积淀成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心理。即使在物 欲横流侠义精神逐渐丢失的当今社会,中国武术的侠义精神也不 能消沉下去,虽然面临重铸的困境,也能有所甄别积极转变,传递 正知、正念、正能量,弥补现代人伦理道德的缺失,也使中国武术 侠义精神迎接新的辉煌。时代的历史机遇和全球文化思潮的相 互激荡,迫使我们必须深刻阐释中国武术的侠义精神,使它同中 国传统文化一起以“武”化人、以文化人,以中国精神的感召力获 得世界的理解和认可,讲好中国武术“侠义故事”,弘扬“中国精 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浏览411次